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2015-01-06 23:59:52)
标签:

门头沟文物古迹

永定镇万佛堂村

万佛寺遗址

分类: 别开一门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资料:
《宛署杂记》:
“万佛山 在县西四十里。山秀而幽,有寺,赐名万佛。
……。
万佛寺 在冯村,旧名万佛堂,宣德壬子僧人辩重建,正统戊午,敕赐今名。万历壬子重修,十八年钦赐藏经,有敕谕。”
《琉璃厂杂记》:
“万佛堂在浑河西,距戒台、潭柘皆十数里。为看丁姓屋材,自三家店下车,取道麻峪。田家放水,道多冲坏。驴陷淖中,几及腹。陇麦青茁,间以桃树,春好来图画也。峪西村庙后一古槐已槁,皮尽脱,若死灰僵石,千年外物。浑河水落,土人编柳为笼,满贮鹅卵石迭河中。架木为桥,便行旅。唯门头沟驮煤橐驼过者税铜币一枚。北望妙峰,积雪皑皑,飞鸟皆绝。
南行穿山而西抵冯村。道帝见慈济废寺,明万历李太后建,清康熙辅国公吴有同妻赵氏修。有碑一。野兔突起,闻人声窜复顾。舆夫逐之,呵而止。村尽,沿润复西行。仄径一线,或继或续。时行枯润中,不啻九曲之阪。
山村有门额,曰“誓永不分爨”,唯李、董二姓,四十余户居之。自去清初从龙入关,给地耕种,岁纳租税于二王府。
寺更在村上,拾级登。殿宇圮尽,不唯无僧,且无佛。万佛从何来?复从何去?可悲也。丛莽中一碑,为成化九年敕赐万佛禅寺开山讷阉辨公营建记。总督军器印□□少监渭水尹得撰,钱塘汪容书,广平程洛篆。内监能文,居然可诵。记称万佛堂创始不可考,金大定间居民悯其废,改作上岸村石大店。元末,罹兵燹。宣德壬子,辨上人偶偕宗师源公至其地。若有夙契,遂以作兴为己任。上人□兴赵氏子,幼慕清净,不乐居俗。从故僧录阐教栖岩进公学浮屠法。其父殁,母不许远出。明年,佯为游山,复至。诛茅,亲荷畚锸。既成,不入城市,以了此生。道俗倾慕,四方檀越输金帛,太监莫公倾囊以助。法弟广通为僧录左阐教,具其绩,请于朝。特赐额,仍以万佛名。正统八年戊午事也。
又一石,大书曰:“十方海会丛林”。旁有字曰《万历壬午重修万佛寺永远常住之碑》。墙西临润,塔院在涧尽头。民居遮其前,缚棘塞路。犬隔墙吠,欲出搏人。遥瞻而已。山浇瘠无水,不宜五谷,种果亦不蕃,生计淡薄。润西旧有一僧寺,一尼寺,皆废。尼寺之北,山有塔。砖筑,颇庄严。顶已附。额曰“开山寿塔”。塔腹为人穿。仰视其上,陷一方石,镌交加金刚杵,缭以云气。涂彩茜丽,疑出烧造,不知何僧塔也。
从山脊下,狂风吹衣。人家错落,依山住。多文杏、胡桃、林禽。废寺断塔,参差夕照间。童子牧群羊,寝论遂其性。童子视羊如命,羊亦唯童子是依。鞭一叱,莫不趋承而恐后。牧民之道,其在斯乎?”
《门头沟文物志》:
“敕赐万佛寺
敕赐万佛寺位于永定镇万佛堂村,明宣德七年(1432)重建。佛教建筑。《宛署杂记》载,“万佛寺”,在冯村。旧名万佛堂。宣德壬子,僧人辩重建。正统戊午,敕赐今名。万历壬子重修,十八年钦赐藏经。有敕谕。”“万历壬子”,应为壬子(十年),即1582年。
寺坐西朝东,现只存遗址,周围有花岗岩虎皮石墙,东西长86米,南北宽56米。前殿三间面阔12.5米、进深二间8.5米。殿前有碑仆地,莲瓣式柱础,青石质。后殿面阔五间18.5米、进深二间8.3米。配殿共有20余间。遗址内残存大量石栏板,石望柱、须弥座等构件。并有石碑二通:其一《万佛寺营建记碑》明成化八年(1472)立,螭首龟蚨,碑高2.36米,宽0.82米,厚0.21米。龟蚨长1.76米,高0.35米。其二《重修万佛寺永远常住之碑》,明万历年间立,螭首方座,碑高2.5米,宽0.84米,厚0.16米。
万佛堂
文献记载
万佛堂 (民国) 周肇祥
本文注:后引《琉璃厂杂记》”
《门头沟文物志》——《第一次文物统计表》(1958年):
“庙618 万佛寺 明 上岸乡万佛堂村”
《门头沟文物志》——《第二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84年):
“永定乡
40.遗址 万佛堂遗址 明 万佛堂村”
《门头沟文物志》——《门头沟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97年):
“1-6-94 万佛堂遗址 明 永定镇万佛堂村
寺庙名录
敕赐万佛寺。 明宣德七年(1432)重建 残存 永定镇万佛堂村
碑刻名录
万佛寺营建碑 明成化八年(1472) 万佛堂村
重建万佛寺碑 明万历十年(1582) 万佛堂地
万佛寺永远常驻碑 明万历 万佛堂村”
《在门头沟的版图上——永定镇》——《永定地区的历代碑刻》:
“93、万佛堂营建记碑,明成化八年(1472),碑高236,宽82,厚21厘米,原万佛堂村,现无存。
94、永远长驻碑,明万历年,碑高250,宽84,厚16厘米,原立万佛堂村,现无存。”
《在门头沟的版图上——永定镇》——《永定地区的寺庙》:
“13、万佛堂村
万佛寺:明代宣德7年(1432年)僧人重建,占地面积20余亩,原名万佛堂,正统三年,英宗皇帝赐名为“万佛寺”。万历18年,明神宗朱翊钧赐与经卷,并颂发敕谕,万历4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此寺现仅存遗迹。……。”
《门头沟政区通览》:
“万佛寺 隐藏在草木葱郁的万佛山的腹地,坐西朝东。古刹始建于辽代,有前后两座大殿。金大定年间,居民怜其废,改作上岸村石大店,元末遭兵焚。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重修,在庙的围墙内,坐北朝南增建三间关公殿,进庙门,……。庙内两侧,有钟鼓二楼。有遗址。……。”
《京西古村》:
“古刹万佛寺 万佛寺在村西。始建于辽代,有坐西朝东两座大殿。金大定年间,居民怜其废,改作石大店。元未遭兵焚。明代宣德七年(1432)重修,在庙内坐北朝南修建了关公殿(称老爷庙),殿内设关公、关平、周仓等神像,供桌上有香炉和签筒,村民家有异事,常来抽签断定吉凶。
香客沿街进香时,望见庙门,脚踏下马石(犹存)下马,过石拱桥,要分别攀登三十、二十、十阶三处台阶。走神路,进入庙门,迎面是汉白玉石碑两方,其一刻“大功德主衙门太监”字样;另一方残碑刻着有关重修万佛寺的文字。庙内两侧有钟鼓二楼。今日,庙虽已毁,但从完整的虎皮墙和几座殿宇遗址的硕大精细的柱础及地基来看,不难想象占地约十亩的万佛寺在历史上辉煌的景象。”
《京西古村——万佛堂》:
“……。万佛堂村座落于万佛山上,万佛山山势秀雅,草木丛郁。这里原建有古刹万佛寺,古称万佛堂,山以寺名,村以寺名,可见该寺影响之大。
万佛寺位于万佛堂老村北侧,万佛山西侧,今遗址尚存。据明成化九年《敕赐万佛禅寺开山讷庵辩公营建记》碑文载,万佛堂创建时间不可考,金大定间,居民悯其废,改作上岸石大店。按其建于金代大定年间之前和遗留的建筑形制分析,万佛寺应是始建于辽代。建立了辽国的契丹族本是北方的游牧民话,他们崇尚光明,崇拜太阳,因而在草原上所居住的帐蓬,门都是东开的。入主中原以后,他们把这种风俗习惯用在了建筑上,在庙宇的建筑方位上,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门头沟区马鞍山上的戒台寺,虽然始建于隋代,但辽代重建时,将寺院改成了坐西朝东。海淀区的大觉寺建于辽代,也是坐西朝东的,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万佛寺恰也是坐西朝东的,并建于金代之前,据此推断,万佛寺应是辽代所建。
此后万佛寺在元代可能重修过一次,因而才有元未才毁于战火之说。明代宣德壬子(宣德七年,1432年),僧人辩上人与自己的师父源公和尚来到了这里,决定重修此寺。辩上人欲家姓赵,自幼喜好清静,不喜欢与凡俗交往,后拜在僧录司阐教栖岩进公和尚门下,学习佛法,共父亲死后,母亲不许他出门远行。第二年,辩上人假称去游山,却去了寺庙,落发为僧,从此专心修行。他深研佛学,声望渐隆,从而受到了佛门和善男信女的敬重。辩上人重修万佛寺吋,许多善男信女前來捐资,一位姓莫的太监更是“倾囊以助“,使上人得到了雄厚的财力支持,得以刊rwif的财力支待,得以重建成功。此时辩上人的师弟广通和尚任僧录司左阐教,他将这件亊启奏了朝廷,请皇上为重修后的寺庙赐名,明英宗亲赐寺名为“万佛禅寺”。当时镌刻了一块石碑,记述此事。此碑立于成化九年(1473),名为《敕赐万佛禅寺开山讷庵辩公营造记》。由总督军器尹得撰文,钱塘人汪容书丹,广平程洛篆额,内监能文。此碑于民国初年即已倒伏在草丛之中,证明当时寺已毁废。在一块大石头上,有摩崖刻字,上刻“十方海会丛林”六个大字,旁边刻有“万历壬子重修万佛寺氷远常住之碑”。万历壬子是万历十年,即1612年,《门头沟文物志》认为,“壬子”是“壬午” 之误,即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能够称为“十方丛林”的都是大型寺庙,能够接受云游僧人挂单。由此可见,当时的万佛寺有一定数量的庙产作为经济基础,寺院有一定的规模,是在当地和佛教界都有一定影响的寺院。万历十八年,神宗皇帝朱翊钧钦赐万佛寺藏经,说明当时的万佛,与皇家有着一定的关系。能够得到皇帝赐名、御赐经卷,赐有敕谕的佛寺,其地位是相当高的。
万佛寺在清康熙《宛平县志》中还有记载,但到了民国初年却已经“殿宇坏尽,不惟无僧,且无佛”了。据此推断,该寺可能毁于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国学大师周肇祥到此游历,后在其所著《琉璃厂杂记》中记述了当时万佛寺的情景,“寺更在村上,拾级登。殿宇圯尽,不惟无僧,且无佛,万佛从何而来?复以何去?可悲也。”当时的万佛寺已是房倒屋塌,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
万佛寺遗址尚存。寺院坐西朝东,山门前有一道流泄山洪的深沟,沟上架有单孔石拱桥一座,花岗岩砌拱券,拱为三心拱, 故而很宽大,遇到大的山洪也不妨碍走水。虽已修建了数百年,但异常坚固,至今仍在使用。拱券以上用山石砌筑和用土垫平, 以便于通行,桥上两侧原来装有石栏杆,今已不存。在桥前面有一下马石,花岗岩质,长宽各1尺,一半埋人土内,地面上露出一尺有余,通往潭柘寺的古香道从寺前经过,同时也是万佛寺的 香道、神道。
过石桥后正对山门有三段台阶,第一段30级,第二段20级,第三段10级,每段之间以平台相隔。寺院建在高处的平台上,在桥前只能仰望寺院,进寺要登60级台阶,约合12米髙,因而从下望去,更显得寺院雄伟高大。寺院东西长86米,南北宽56米,周围砌有4米多高的花岗岩虎皮石墙,墙体下宽上窄, 基部宽近1米,因而十分坚固,至今保存基本完好。西北两侧靠山,南侧是深谷,故而在南侧墙外砌有许多“爬牛”,以支持墙体,使之更加稳固。山门内左右两侧原有钟鼓二楼,村民称之为南楼和北楼,现已不存,仅留遗迹。前殿三间,面阔12.5米,进深二间,8.5米,殿前有碑仆地,莲瓣式柱础崗存,青石质,后殿面阔五间,宽18.5米,进深二间,8.3米,配殿和寮房共有20余间。遗址内残存有大量的莲瓣纹石柱础、石栏板、石望柱、须弥座等石构件,以及碎砖破瓦。寺院毁废后,村民曾在遗址上建过一座关帝庙,坐北朝南,三开间,殿内供有关公、关平和周仓的塑像,今已不存。
寺内现存石碑二通,均仆卧于地,其一为《万佛寺营造记》, 明成化八年(1472)立,螭首龟跌,碑高2.36米,宽0.78米,厚0.21米。龟跌长1.76米,高0.35米。此碑已被砸碎,现仅存一尺多长的一段,字迹清晰可辨,但其余部分已难寻找。据周肇样先生在其所著《琉璃厂杂记》中说,民国初年他来此时,此碑完整,“居然可诵”,记述的是辩公长老重建万佛寺之事。另一块碑为《重修万佛寺永远长住之碑》,明万历年间立,螭首方座,碑高2.52米,宽0.84米,厚0.16米。碑身与碑座已分离,碑身尚完整,倒卧于草丛之中,碑阳朝上,现仅存中间的几个大字,“永远长住”,其余部分均已磨光,不见字迹,碑阴情况不明。此碑即是史料上所记载的《重修万佛寺永远长住之碑》。
……。
在寺院北侧山坡之上,原有一泉,汇集成潭,并建有龙王庙,寺僧用石槽引水进寺,以供日常之用,今已不存。寺前原有一山神庙,现已无迹可寻。
……。”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万佛寺 隐藏在草木葱郁的万佛山上腹地,坐西朝东。古刹始建于辽代,有前后两座大殿。金大定年间,居民怜其废,改作上岸村石大店,元末遭兵焚。明代宣德七年(1432)重修,在庙的围墙内,坐北朝南增建三间关公殿(当地人称老爷庙),殿内供奉关公、关平、周仓等神像,上有香炉、签筒,供敬佛者上香、抽吉祥签。香客沿街行进,望见庙门,登着下马石(犹存)下马。过石供桥,要分别攀登三十级、二十级、十级三段台阶,走神路,进庙门——迎面有汉白玉石碑两方,其一刻“大功德主衙门太监”;另一方被毁,只剩残块,有重修万佛寺这样。庙内两侧,有钟鼓二楼。今天庙虽已毁,但从完整的虎皮墙和几座殿宇遗址、硕大精细的柱脚石来看,不难想象占地约十亩的万佛寺在历史曾经辉煌的景象。
……。
另外据记载,还有以下诸碑,今均已存:
……。
(4) 万佛堂营建碑——明成化八年(1472)
(6) 重修万佛寺碑——明万历十年(1582)
(7) 万佛寺永远常驻碑。——明万历年。
《门头沟文物见闻》——《门头沟碑刻调查》:
“万佛寺营造记 明成化八年(1472) 万佛堂村
万佛寺永远常住碑 明万历 万佛堂村”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110109941170000542 万佛寺遗址 明 永定镇”
《京西进香古道》:
“万佛堂村由村西的万佛寺而得名。万佛寺始建于辽代,原名万佛堂,金代荒废,《琉璃厂杂记》载:金大定年间,居民“怜其废改作上岸石大店”。明宣德七年(1432)重建。《宛署杂记》载,“万佛寺”,在冯村。旧名万佛堂。宣德壬子(1432),僧人辩重建。正统戊午(1438),敕赐今名。万历壬子(1582)重修,十八年(1590),钦赐藏经。有敕谕。”寺坐西朝东,现只存遗址,周围有花岗岩虎皮石墙,东西长86米,南北宽56米。前殿三间面阔12.5米、进深两间8.5米。殿前有碑仆地,莲瓣式柱础,青石质。后殿五间,面阔18.5米、进深二间8.3米。配殿共有20余间。遗址内残存大量石栏板,石望柱、须弥座等构件。并有石碑二通:其一《万佛寺营建记碑》明成化八年(1472)立,螭首龟蚨,碑高2.36米,宽0.82米,厚0.21米。龟蚨长1.76米,高0.35米。其二《重修万佛寺永远常住之碑》,明万历年间立,螭首方座,碑高2.5米,宽0.84米,厚0.16米。香客沿街行进,望见庙门,登着下马石下马。过石五供台阶,上三层共六十级台阶,就到了山门了。庙院内建筑已不存,但遗址残存,可以看出当年的形制。”
《京西商旅古道》:
“万佛堂村
万佛堂村因村中古刹万佛禅寺而得名。
……。”
《门头沟文史》(第22辑)——《万佛山上万佛堂》(张云涛/董学勤):
“万佛山地处永定镇西北。万佛堂新村之西,与西峰寺近在毗邻。据《宛署杂记》载万佛山在县西四十里,山秀而幽,有寺赐名万佛……万佛寺在冯村,旧名万佛堂,宣德壬子僧人办重建。正统戊午敕赐今名,万历壬子重建,十八年钦赐藏经,有敕谕。
……。
万佛寺坐落在草木葱郁的万佛山的腹地。高高的院墙,围成一个大院,坐北朝南,北面墙基嵌进了山岩。残墙也有七、八米高。园内散布着明代石碑,赑屃门档石鼓、以及各种花纹的残石,八个500x500mm的莲花座柱石似乎没有被人挪动过,还均匀地分布在一块房基内。
……。
万佛堂始建于辽代,占地约十亩。从断壁残垣可以看出。原有坐西朝东两座大殿。金大年间,居民怜其废,改作上岸村石大店,元末遭兵焚,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重修,在庙的围墙内坐北朝南,修建三间关公殿(当地人称老爷庙),内设关公、关平、周仓等神像,1950年神像被毁,“文革”时殿被拆。南侧增建配殿为藏经阁,北仙侧建配殿为僧人寮房,并被赐为“万佛堂”。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赐经藏。香客沿街行进,望见庙,登着下马石(犹存)下马。过石搭桥,要分别攀登三十级、二十级、十级三段台基,进庙上午。门内迎面有汉白玉石碑两方。其一,十方海会丛碑,正文书:“十方海会丛林,万历岁次壬午孟夏吉旦立”刻有“大功德主衙门太监等字样”。别一通残碑刻“军械局副史李□、把总宋□□”等字样,估计与重修万佛寺有关。
万佛寺西南,有“万佛寺”奠基石,是2002年准备建设时埋设的。
……。”

现存遗址,围墙尚好,龟蚨已易地保护。

20141221所拍: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20141115所拍: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20140906所拍: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20140601所拍: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20140203所拍: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20110923所拍: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万佛堂村万佛寺遗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