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潭柘寺镇阳坡园村古刹天仙宫

标签:
阳坡园古刹天仙宫普查登记文物潭柘寺镇旅游 |
分类: 别开一门 |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潭柘寺镇阳坡园村古刹天仙宫
资料:
资料:
《中国文物地图》——《北京分册》(下):
“126-C38天仙宫〔潭柘寺镇阳坡园村内•清代〕
坐北朝南,院落南北50余米,东西20余米。主体建筑巳毁,仅存山门、西配殿。山门为砖结构券门,门上石额书:古刹天仙宮;西配殿三间,硬山鞍子脊。”
《门头沟文物志》:
“阳坡园娘娘庙 娘娘庙位于潭柘寺镇阳坡园村,明成化年间(1465—1487)创建。民间宗教建筑。供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民间信仰认为天仙娘娘法力巨大,慈悲为怀,保佑众生,转祸为福。
坐北朝南,有山门、正殿、配殿、僧房等。山门一间,面阔3.05米,进深2.3米。硬山箍头脊,筒瓦顶。其余建筑已不存。正殿原有明成化年间铸小铜钟一只,高0.50米,口径0.30米。今庙已无存。”
“古刹天仙宫 ……。本村的古刹天仙宫坐北朝南,分上下两院,上院正殿5间,在三百年前被大火烧毁了,后改成3间,供娘娘像。下院中间为走道,两侧各有三间配房,解放后改为学校。庙内有两棵古柏树,约有400余年树龄。”
《门头沟文物志》:
“阳坡园娘娘庙 娘娘庙位于潭柘寺镇阳坡园村,明成化年间(1465—1487)创建。民间宗教建筑。供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民间信仰认为天仙娘娘法力巨大,慈悲为怀,保佑众生,转祸为福。
坐北朝南,有山门、正殿、配殿、僧房等。山门一间,面阔3.05米,进深2.3米。硬山箍头脊,筒瓦顶。其余建筑已不存。正殿原有明成化年间铸小铜钟一只,高0.50米,口径0.30米。今庙已无存。”
《门头沟文物志》——《第一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58年):
“庙598 娘娘庙 不详 南辛房乡阳坡园村”
《门头沟文物志》——《第二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84年):
“潭柘寺
3.古建 娘娘庙 清 阳坡园村”
《门头沟文物志》——《门头沟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97年):
“3-1-110 古刹天仙宫 清 潭柘寺镇阳坡园村
6-371 阳坡园铜钟 明 潭柘寺镇阳坡园村”
《门头沟文物志》——《寺庙名录》:
“娘娘庙 明成化年创建 遗存 潭柘寺镇阳坡园村”
《京西古镇——潭柘寺》:
“古刹天仙宫:座落于阳坡园村东,当地人称之为娘娘庙,此庙坐北朝南,山门一间,硬山箍头脊,筒瓦顶,面阔3.05米,右边竖刻“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中间横刻“古刹天仙宫”,左边竖刻“仲二月十五日吉日修”。寺院分上下两部分,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下层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寺庙周边环以石墙,南北长33.7米,东西宽33.6米,占地约1亩5分地。
寺庙内松柏参天,长势茂盛,正殿前原有明成化年铸小铜钟一只,高0.50米,口径0.30米,双龙纽,铜钟铸造的十分细致,钟的中部菱花开光,内刻六个篆字“大明成化年制”。铜钟是难得的艺术品。可惜钟声略带沙哑,可能有暗伤,八十年代,曾放置在大队办公室。
古刹天仙宫供奉的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即泰山娘娘,……。天仙宫一直归阳坡园小学使用,……。”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古刹天仙宫 ……。本村的古刹天仙宫坐北朝南,分上下两院,上院正殿5间,在三百年前被大火烧毁了,后改成3间,供娘娘像。下院中间为走道,两侧各有三间配房,解放后改为学校。庙内有两棵古柏树,约有400余年树龄。”
《门头沟政区通览》:
“古刹天仙宫
坐落在元宝石西侧,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娘娘的行宫。坐北朝南,分上下两院,上院正殿5间,早被大火烧毁了,后改为3间供娘娘像。下院中间为走道,两侧各有三间配房,解放后改为学校。庙内有两棵古柏树,约有400余年树龄。”
《京西进香古道》:
“在村西侧有一座天仙宫,供奉着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天仙宫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院,上院有正殿5间,曾被火烧毁,后来改成了3间,供奉着娘娘。下院中间是甬道,两侧各有配房3间。新中国成立后天仙宫改成了学校。庙内有两棵古柏。”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110109941170000365 古刹天仙宫遗址 明 潭柘寺镇”
后一篇:延庆今年修缮4400米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