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潭柘寺镇北村孔雀庵

标签:
门头沟文物古迹孔雀庵雀儿庵旅游 |
分类: 别开一门 |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潭柘寺镇北村孔雀庵
资料:
《帝京景物略》:
“雀儿庵,在潭柘后山五里。在千峰万峰中,在四时树色,四时虫色声中。庵,方丈耳!一灯满光,一香满烟,然佛容龛、容供儿,僧容席、容塌、容厨,客来,客坐庵矣。山田给粥饭,叶给汤饮,蔬果给糗饵,庵矣。庵名雀儿者:金章宗幸此,弹雀,弹往雀下,发百不虚。盖山无人,雀无机,树有响,弦无声也。章宗喜,即行幄庵之,曰雀儿。后方僧来往,未悉本所名义,以臆造佛母孔雀明王佛像。又后僧曰:明王佛修行处。或又曰:显化处也。今者,僧确然对客曰:孔雀庵也。雀儿名为当更,而人呼雀儿如初。”
《宸垣识略》:
“雀儿庵在潭柘后山五里。金章宗幸此弹雀,弹不虚发,即行幄为庵,曰雀儿。”
《天府广记》:
“金雀庵在潭柘寺后,章宗弹雀于此,即行幄建庵。”
《宫词》(辽金元篇):
“月池云馆恣穷探,午夜回銮酒半酣。小底凌晨随小马,挟丸又到雀儿庵。”“樊彬”有诗,“大定文明世,偏能武事谙。金丸夸百中,犹记雀儿庵。”
《门头沟文物志》:
“孔雀庵
位于潭柘寺镇北村村北,始建年代不详,现为为清代建筑。孔雀庵坐北朝南,院落全长58米,宽45.15米。门楼一间保存较好,现存东殿三间,配殿三间。”
《门头沟文物志》——《第一次文物普查登记》(1958年):
“庙599 孔雀庵 形似酷明 南辛房乡东村”
《门头沟文物志》——《第二次文物普查登记》(1984年):
“潭柘寺
“5.古建 孔雀庵 明 北村”
《门头沟文物志》——《门头沟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1997年):
“3--1-115 北村孔雀庵 明 潭柘寺镇北村”
《门头沟文物志》——《寺庙名录》:
“孔雀庵 明代已建 残存 潭柘寺北”
《门头沟政区通览》:
“孔雀庵庙
孔雀庵坐落在村北,坐北朝南,是一个两进院落。据考证,孔雀庵建于1194年,庵庙进去先是围子殿,其内墙壁绘有壁画,供奉着弥勒佛和护法神韦驮,向里是三间正殿,明间供奉观音菩萨,东西间供奉四大金刚。西北院落还有石碾石磨。二进院子内对应种植着两棵松树。因为早年间,孔雀庵是尼姑庵,之后改作和尚庙,故在西墙外有三座和尚墓塔,北墙外有和尚坟。在院落前偏东,还有一座尼姑塔。清末僧人腐败堕落,以做佛事为幌子,经商做买卖,生活上糜烂不堪和无法无天,不守本分。村民中流传顺口溜说,“雀儿庵,门朝南,有个和尚叫思全,白天抽大烟,黑夜做大钱(铸做铜钱)。今庵庙已成为废墟。”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孔雀庵庙
孔雀庵坐落在村北,它坐北朝南,是一个两进院落。据考证,孔雀庵建于1194年。进南面山门是一个大厅,由大厅进去是一个院落,东部开着东山门,为方形有拱形门洞,现犹存。西南角是厕所,向里去,又是一个院落。首先是围子殿,内墙壁绘有壁画,供奉弥勒佛和护法神韦驮,向里是三间正殿,明间供奉观音菩萨,东西梢间供奉四大金刚。在东西两侧厢房,住着杂工,东厢房的南间是厨房。东北角和西北角是角门,西北院落还有石碾、石磨。二进院子内对应种植着两棵松树。早年间是尼姑庵,后改作和尚庙,在整个院落西墙外,有三座和尚墓塔,北墙外有和尚坟,院落前偏东还有一座尼姑塔。”
清朝末年,此庙开始败落。寺内僧人腐败堕落,他们以做佛事为幌子,经商做买卖,收购染料以及橡树果实出售;生活上也趋向糜烂不堪和无法无天,不守本分,把佛门净土给糟蹋了。村民中流传顺口溜说,“雀儿庵,门朝南,有个和尚叫思全,白天抽大烟,黑夜做大钱(铸做铜钱)。把佛门净土给糟蹋了。此庙如今已成为废墟。”
“孔雀庵 在村北,坐北朝南,是一个两进院落。进南面山门是一个大厅,由大厅进去是一个院落,东部开着东山门,现在依然存在,是个方形有拱形门洞的建筑。西南角是厕所,向里去,又是一个院落。首先是围子殿,内墙壁绘有壁画,供奉弥勒佛和护法神韦驮,向里是3间正殿,明间供奉观音菩萨,东西梢间供奉着四大金刚。在东西两侧厢房,住着杂工,东厢房的南间是厨房。东北角和西北角是角门,西北院落还有石碾、石磨。二进院子内对应栽植着两棵松树。因为在早年间,孔雀庵是尼姑庵,之后改作和尚庙,所在整个院落西墙外,有3座和尚墓塔,北墙外有和尚坟,在院落前偏东,还有一座尼姑塔。
到了最后,寺内僧人开始腐败堕落,做佛事之外,又经商做买卖,收购染料以及橡树果实之后出售;生活上也趋向糜烂不堪和无法无天。由于他们不很本分,在村民中流传顺口溜说,“有个和尚门朝东,有个和尚叫沙僧”,”雀儿庵,门朝南,有个和尚叫思全,白天抽大烟,黑夜做大钱(铸做铜钱)。整个把佛门净土给糟蹋了。改革开放后,为了以古老寺庙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已吸引了有识之士前来开发。”
《京西古镇——潭柘寺》:
“雀儿庵:位于潭柘寺镇北村北侧三里的山坡上,距潭柘寺约5里。该寺建于金代,金章宗曾临幸潭柘寺,到后山“弹雀,弹无虚发”,章宗皇帝非常高兴,传旨将自己在山上支帐篷的地方建一小庙,以示纪念,并赐名雀儿庵。后来,潭柘寺方丈觉得此名不雅,就在庵内供奉了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并以此改名为孔雀庵,但当地百姓仍称其为雀儿庵。《帝京景物略》及《宸垣识略》均对此事有所记述。《日下旧闻考》还载,“雀儿庵,今废,明越靖王瞻墉所建延寿塔,今尚存,高五丈,金释重玉摩崖诗,在延寿塔后。”雀儿庵旧时归潭柘寺管辖,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扩建殿堂数十所,殿堂规整,院落分明,寺院环以山墙。五十年代,庵内尚存山门一间,前出廊,面阔11米,进深5米,硬山大脊,殿内供奉木制漆金的三世佛,高1.25米,还有小残佛7尊。另外东西配殿各三间,面阔8米,进深5.7米,硬山清水脊。东西僧房各六间,面阔9.40米,进深5.2米。还有关帝殿一间,面阔4.8米,进深5.5米,今雀儿庵虽已是断亘残壁,但植被茂密,环境幽雅,仍吸引众多游人来此游玩。”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11010943150000375 孔雀庵 金潭柘寺镇”
附:
1、相关史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