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悼日,我们且悲且行
(2009-05-19 09:54:06)
标签:
国悼日汶川地震哀悼512杂谈 |
分类: 转帖文摘 |
三天国悼日,是一个情感的容器,用以盛放悲伤,用以伫留力量。
半降的国旗,以垂首的姿态,凝视着汶川,守望着这个中国土地上尚且猩红的伤口。如果说国旗是祖国最显赫的象征,那么,这一幕意味着,中国正以其躬身,成全生命的伟岸与尊贵;如果说长鸣的笛声代表着山河的呜咽,那么,泪洒成河的汹涌激流,足
|
多少次的执手相看泪眼,终于在这一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哭泣。历经沧桑岁月,穿越重重迷雾,在这样一个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遇难百姓设立的国悼日里,我们满怀着对灾难的恨意、对生命的哀矜,任由涕泪飘零;我们同样满怀着感恩,为着国家至爱,为着人间大义,任由情感堆积如山。感时伤怀,此时此刻,我们心中的欣慰与刺痛,并成两座巍峨的高峰,而流淌其间的分明是文明的涓涓溪水,它通向大海,直抵人心。
国旗降时,在我们心中飘扬得更高;笛声响处,气吞万里如虎,江山竟如此多娇。我们沉浸其间,目击着因低垂而高亢的五星红旗,聆听着对生命最崇高的礼赞,热血沸腾、心灵飞升,我们真的什么都不想做,唯有悲悯溢满胸膛。
生命堕入黑暗的废墟,但我们的眼睛亮着;整个世界瞬间凝固,但我们的心灵醒着。人道的洪流与国家的信念胜利会师,这场旷世拯救,由此得以承载更多历史的重量,彰显更多人性的辉光。从此,万千悲恸与歌哭有了更庄严的表达,此起彼伏的祈祷与悼念有了更肃穆的国家内涵,13亿人同声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在国家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公民都是整个国家。博尔赫斯说人的死亡形同水消失在水中。生命诚然如此渺小而卑微,但她显然又是如此博大而尊贵。在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向度中,国家只是一个珠宝盒,而存放其中的“人”才是最可宝贵的。执此理念,当此大难,国家极尽哀痛表达,舒展整体意志,着实让我们看到了文明的成长和国家的进步。而国家的意义更是在这个关口凸显得无比真切。
国悼日,不仅是回望灾难、祭奠罹难者,更是对生者的慰藉和激励。人在青山在,只要有人,我们就能从头收拾旧山河,昂首迈步从头越。从此意义上讲,国悼日既是一曲如泣如诉的挽歌,同样也是一首鼓舞人心、壮行前进的序曲。跨过断壁残垣的阴霾、越过一颗颗破碎的心,我们必将声气相通、携手同心、无往而不利,重建美丽家园。
国悼日,血色无边,情义永在。死难者从中得到安息的弥撒,生还者从中看到希望的花火,拯救行动从中汲取力量的源泉,对国家的忠诚和信仰在此刻凝聚得更加坚定,对生命的温情与敬意在此刻生发得更加炽烈。因了国悼日,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清晰而深刻地领悟到,我们是中国人,并愿意为了她的平安与荣耀,舍生忘死、义无反顾。
举国之殇,全民同咽。哀悼日,壮行日,擦干泪水,让我们重新上路,让我们昂首向前——四川挺住,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