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9-05/10/xin_56050610210479626381.jpg 北川老县城开禁四天" TITLE="汶川举办11项活动纪念地震一周年 北川老县城开禁四天" />
5月9日,记者拍摄的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全貌。5月10日下午14:00至13日下午15:00,北川老县城管制区域将对社会公开开放。有关人士称,“5·12”特大地震一周年即将来临,此次开禁的主要目的是为深切悼念“5·12”特大地震遇难同胞,方便群众进入老县城开展祭奠活动。新华网 前卫摄
5月10日下午2:00至5月13日下午3:00,北川老县城管制区域将对社会公开开放。北川县政府有关人士称,“5·12”特大地震一周年即将来临,此次开禁的主要目的是为深切悼念“5·12”特大地震遇难同胞,方便群众进入老县城开展祭奠活动。
为合理分流进入老县城人员,确保祭奠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开放期间,北川县政府将安排车辆在永兴板房区至老县城区间路段免费接送原老县城祭奠群众。永兴板房区首批发车时间为10日下午1:00。为避免交通拥挤,政府有关人士希望参加祭奠活动的群众搭乘政府统一安排的车辆,尽量不要自己驾车前往。
来自绵阳市交警支队的消息表明,县城开禁期间,每日早上6时至当天祭奠活动结束,凉风垭路段至擂古煤矿段将实施交通管制,禁止除公安执勤车辆、医疗救护车辆、消防抢险车辆、公交车辆以外的其他任何车辆进入凉风垭管制区,保障任家坪至凉风垭段人员及车辆的有序通行,引导参加祭奠、纪念活动的车辆沿凉风垭至擂鼓一线右侧单列有序停放。当地交警还将在杨柳坪至任家坪道路安排警力,防止出现交通事故,保障交通畅通。
W020090508725717715053.jpg 北川老县城开禁四天" />
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将于5月11日正式开馆。该馆是建川博物馆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博物馆里征集的地震实物中,有抗震救灾部队、医疗队所用过的救灾工具、荣誉锦旗等大批捐赠物品,还有在地震中被埋36天后救出的“猪坚强”、可乐男孩”薛枭喝过的空可乐罐等共计5万多件。博物馆在设计中,对征集来的地震实物以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录地震发生当天至6月12日一个月中,灾区每天发生的事情。30多个展厅,分为地震美术作品馆、地震科普馆等,再现了抗震救灾过程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汶川将举办11项活动纪念地震一周年缅怀遇难同胞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作为震中的汶川县更加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记者4月18日从汶川县委宣传部了解到,为深切缅怀遇难同胞,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表达汶川人民感恩真情,汶川县将举办11项活动纪念地震一周年。
据介绍,这11项活动主要包括制作一批文化产品、评选一批“荣誉市民”和“道德模范”、拍摄一部大型纪实电视剧、举办一次灾后恢复重建国际研讨会、举办一场万人公祭活动、展示一批民生工程、举办汶川科学重建专家咨询会和招商引资说明会等,时间将从现在起一直持续到6月初。
汶川县委宣传部部长吴开明表示,举办这些活动是灾区广大群众的普遍需求和迫切愿望,对于广大灾民恢复信心、鼓舞斗志、走出阴影、面向未来、重拾希望以及铭记恩情等具有重大的人性意义。同时,对于回答“汶川一年来的变化、目前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构想”等热点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此外,对于传播汶川多姿多彩的区域文化、依然美丽的区域环境、更加安全的区域条件,对于把世界瞩目的大地震震中关注力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推动力和消费市场吸引力具有重大的发展意义。
另据介绍,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活动中,汶川县将把震中映秀的“灾害知名度”转化为“发展吸引力”,将其打造全球知名的“震后第一镇”品牌。以举办纪念活动为契机,把映秀建设成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标志地、防灾减灾的示范区和极具特色的旅游镇,努力把对地震的关注转化为经济消费市场,同时推进对震中重要遗址的保护和科学利用。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5/10/xin_4220506102218093299708.jpg 北川老县城开禁四天" TITLE="汶川举办11项活动纪念地震一周年 北川老县城开禁四天" />
5月8日,剑阁县汉阳镇中心村村支书王成图在介绍刚建成的村民住宅。四川省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目前已完工100.8万户,占任务的79.8%;在建24.1万户,占任务的19%。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347.6万户农房受损,其中126.3万户需重建,221.3万户需维修加固。按照国务院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确保农村住房重建在今年9月底基本完成、年底全部完成,城镇住房重建任务在明年5月前全部完成。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恢复重建民生为本――专访汶川县常务副县长张通荣
房屋垮塌,交通中断,人员伤亡,拥有10多万人口的四川省汶川县在特大地震中遭受了毁灭性灾难。一年时间过去了,汶川恢复重建工作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进展?恢复重建遇到了什么困难?18日,汶川县常务副县长张通荣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民生工程快速推进
谈到灾区的恢复重建,张通荣首先提到的是民生工程,汶川县始终将事关百姓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项目作为重建的首要目标。
据张通荣透露,汶川县重建的学校中,有一半以上都已封顶,除了映秀镇以外,大部分重建学校都将在今年9月投入使用,迎接新学期。
在农村住房建设上,汶川按照“就地、就近、分散”的安置原则,从选址、资金、材料、工匠四大难题入手,强力推进城乡住房建设。据统计,汶川已有2935户农房维修加固于去年11月底完成,3000多户村民在春节前喜迁新居,目前全县农房重建、新建已完工4660户,在建6623户,开工率超过70%,有望在9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房重建。
张通荣说,汶川一直在为生活存在困难的受灾群众提供临时性救助,让他们可以获得维系正常生活的收入来源。为此,汶川加快了一批“短平快”维持再生产项目的推进工作,牲畜养殖、果树种植等特色农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巩固。
目前,汶川下拨到各乡镇的农房重建政府补助资金已超过2亿元,共为受灾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助资金5000多万元。
产业转型立足长远
汶川县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工业重镇,地震前工业总产值占到全自治州的70%以上。张通荣认为,产业重组、生态修复是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核心,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汶川县提出利用恢复重建实现全县的产业转型。
据张通荣介绍,汶川县地震前的第一产业只占生产总值的7%,第二产业中以矿产业、化工业等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为主,第三产业也处于欠发达状态。根据规划,汶川将以恢复重建为契机,实现产业转型,即工业由环境污染型向环境保护型转变,同时大力发展以古羌文化、震中映秀为特色的旅游产业。
目前,汶川正与援建省份广东共同筹划建立广东汶川工业园,利用广东制造业的产业区域转移时机,大力发展服装、精细建材等环境保护型产业,同时引进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的其他新兴产业。在农业上,着重发展特色农业,利用土地、劳动力的优势以及民族地区享受的优惠政策,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
恢复重建仍需破解三大难题
尽管推进速度不断加快,但汶川的灾后恢复重建依然面临着一些难题,张通荣将这些难题归结为三个“不对称”。
一是土地用量与土地容量的不对称。汶川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而地震又造成全县1.62万亩耕地灭失,加之历年重点工程建设,导致2万多农民失地、无地,生计出现困难。恢复重建需要重新选址,而现有土地容量又十分有限,汶川面临着恢复重建土地不足的难题。
二是政府预期与百姓预期的不对称。恢复重建要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先做什么、先建哪些工程,政府要有综合考虑和统筹规划,而百姓更关心农田、房屋等与生活需求相关的重建项目。因此,在恢复重建中,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处理好政府规划与百姓需求之间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
三是现实投入与所需资金的不对称。按照规划,汶川重建所需资金超过300亿元,而目前所需资金的缺口在一半以上,必须开拓全方位的融资渠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