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粽叶飘香时(图)
2007年6月17日
星期日 文/视点阿东

窗外,正沥沥淅淅地下着小雨。雨打在树叶上,嘀嗒、嘀嗒。夜深了,那仿佛要穿透整个时空的雨点声,叩击着我的心灵。它,带着我的思绪,让我回到了遥远的故乡......
端午节了,又是粽叶飘香时——我想念家乡的父母,想念家乡的端午节。
很久没在家过端午节了。过早的独立:求学与工作在外,一直以来,自己对家乡过端午节的印记,还停留在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但至今,所有的一切,又仍都历历在目!
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对农村的家乡而言,也是除春节、中秋等之外的一个较为重大的节日了。加上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在某种意义上,端午节甚至比其它节日显得更为“实际”而含义非常。

粽子里包裹的,更多的是父母的恩情
煮粽子
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跟全国各地一样,家乡过端午,最主要的还是包粽子和吃粽子。一般来讲,临近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就要开始为过节做相关准备,而包粽子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记忆中,母亲往往是一大早就开始准备浸泡包粽子的糯米。家乡有许多大片大片青翠的粽叶,采摘之后,在附近的水井洗洗,就可作包粽子之用。那时,包粽子一般都是父母亲手而为,我们兄妹几个,最多也只是把它当是一种玩儿。粽子大多包成三角形,长长的。因为粽叶都比较大,包出来的粽子个头也大。但相对今天城市商场里卖的粽子,家乡的粽子还是比较单调的:整个粽子都是糯米,很少加什么馅——即使有,也只是家乡自产的花生。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粽子是最好吃的东西!粽子包好后,母亲就把它放入大锅里煮。当阵阵香气从厨房飘出时,我们早已食欲难耐。于是,在父母还在继续忙碌着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吃粽子了。

家乡有个习俗,在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挑着粽子等走亲戚,去拜访自己的老一辈,如外公外婆等。按我们家乡的俗语,这叫“扫节”。于是乎,在礼尚往来中,各家都可以吃到除自家外的许多不同形状和口味的粽子。我想,这也算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和“补充”吧。
端午节那天,家里还要磨豆腐,杀鸡宰鸭抓鱼,还有“敬神”、放鞭炮什么的,总之很热闹。但那时我们还小,加上我大多的时间都在外上学住校,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即使端午放假回到家,父母也不让我干什么活——只把我当宾客看待。记得有一年,父亲带着母亲专程开车到县城我上学的中学,为我送来很多的粽子。令我感动至深!
离家在外,吃着父母亲手包的粽子,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父母的艰辛与恩情,以及由此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

端午节了。今天,在市场上,我买回来一些粽叶和糯米、绿豆、火腿肠等,尝试自己也包一次粽子。但没想到的是,包粽子也是一门学问!看似简单的粽子,自己折腾了一个下午,却终归未能找到父母包粽子那种感觉:左捆右扎地,最后,勉强把糯米等“处理”完,但看那一个个似是而非的“粽子”,哑然之余,不禁多有感慨!
想想自己小时候,父母在包粽子时,自己就知道嬉戏或旁观,粽子煮好了,也是只顾自己吃,而完全忘了一直在辛劳中的父母!所以,即使自己与父母共同过了十几个端午节,可竟然没有一次参与包粽子——直至现在,仍不知父母是怎样把粽子包好的!再想想,其实,又何止包粽子呢?!这种无异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去,如今想来真的很惭愧......
家乡的粽子很“单调”,但很本色。包括棕叶,都是碧绿和最新鲜的。包好的粽子,刚出锅时,香气四溢。剥开层层包裹的棕叶,金灿灿、香喷喷的粽子浑然呈现!因为粽子没有什么馅,我们都是沾着白糖一起吃,但仍觉得津津有味。

金灿灿、香喷喷的粽子

城市的粽子虽美,但却已失去了它应有的“本色”
在城市生活多年,除了端午节,在平时也能看到和吃上粽子。于是,到端午节再吃粽子时,节日的感觉也就少了许多。不像农村的老家,粽子只属于端午节,显得尤为珍贵!城市的粽子,虽然因为各种馅的增加而种类繁多,但怎么吃,都很难找到家乡端午那种特有的味道和温馨。
也许,这其中缺少了许多的亲情......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在追忆伟大屈原的同时,我更加怀念故乡的端午节!
附:
端午节的起源与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