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我的爱(组图)(二)
记述我的北京之旅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文/视点阿东

颐和园

水木清华
5月23日,下了一天雨的北京还是晴开了。
本来打算今天去长城的,但朋友说先去颐和园、清华与北大。今天天晴了,为了弥补昨天下雨逛天安门的遗憾,在去颐和园之前,途径天安门,又不禁驻足,拍了许多照片。包括到故宫门口和广场中心(由于时间仓促,也就未进故宫里面,也未登上城楼)。天晴了,跟雨天相比,人也多了许多。最为突出的是,来北京旅游的老外似乎并不比中国人少。北京开始显露其旅游城市的真面目。

天安门

故宫

广场上的游客

到北京旅游的外国朋友
颐和园和清华、北大,以及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方向,都在一条线上,坐公交很方便。于是,近午,我们坐公交先直达颐和园,打算返回时再去其它景点(后来的现实证明此举是错误的)。

公交车到达颐和园终点站时,时间已是中午。为便于接下来的游玩,我们决定先吃饭。没想到的是,附近只有一、两家餐馆,别无选择!更令人懊悔的是,餐馆吃的东西不仅奇贵,而且还很难下咽。一碗面条10元,粗粗的白水面,上加一点西红柿和油麦菜,连油腥都难见;一盘所谓的“扬州炒饭”16元,吃几口就没了;一小碟皮蛋15元,顶多是两个皮蛋的成本(不过菜谱倒是很详细,就连每种菜有多少克都一一作了标记)......唉!当时真是后悔没在清华大学下车,先游清华、北大,也好有地方吃饭。

吃完饭,就开始游颐和园了。颐和园的门票是30元,还不算贵。自东宫门进入颐和园,我们先往东,从谐趣园到苏州街,经智慧海、佛香阁和石舫、长廊等,最后到达颐和园的主要景区昆明湖和十七孔桥、南湖岛。除了谐趣园为颐和园的园中小园,其东面多是石径小路和各种历经风雨的参天树木。因为岔路较多,进谐趣园后,想返回正路时,可怎么也找不着,经问询,原来自己一直都在小园子里兜转!而要想返回主干道,就必须出了这个园子。呵呵,真是有点迷糊!

亭台轩榭谐趣园

历经风雨的古树
苏州街是仿苏州的江南水乡风格建造的,门票另计(10元)。中心是条河,两岸为江南木质建筑,间或一座小拱桥。整条街不是很长,因为难寻街区所固有的热闹场景,所以感觉很一般。倒是桥上有出租清朝皇帝、宫女与格格服装的,吸引了不少游人装扮与拍照。从中,也让人能找到些许清朝时期的感觉与记忆。
到石舫和长廊处,有许多游客登上“皇家游船”,在湖里体验着当初“乾隆下江南”的八面威风。船造得很细致,如城楼般,飞檐雕刻,匠心独具。无不显示着智慧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颐和园里的“苏州街”

仿古游船
据介绍,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其前身为清漪园。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后于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2005-2006年对佛香阁景区和长廊进行修复。颐和园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再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可是设计者偏要将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人们也叫它龙王庙,用十七孔桥将它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由十七孔桥、龙王庙和西堤将昆明湖装点起来,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我们在游览颐和园之昆明湖时,天仍是阴沉沉的,不够晴朗。由长廊遥望十七孔桥和南湖岛,感觉也是朦朦胧胧的。所拍照片也就很难表现颐和园所固有的美丽和魅力了。湖上有不少游人在划船,尽显闲情逸致;也有驾驶飞艇的,享受着那飞一般的刺激与快感。由文昌阁回望万寿山,柳树、枝条,清风吹拂,碧波荡漾,这时才有深入皇家园林的某种感觉。

颐和园的游客很多,外国朋友也很多。在颐和园,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才叫“旅游城市”——相比上海、广州、西安等大城市,也许只有北京才能配称为真正的“旅游城市”了!如今还是旅游的淡季,要是在五一和十一的“黄金周”时节,可以想象,北京各旅游点会显得“人山人海”也就不为怪了。

下午近五点,我们结束了颐和园的游览,准备前往清华、北大。坐车先到圆明园。因为天色将晚,时间不够,也就没能进入圆明园公园里面看遗址。在门口照了几张相,然后就步行去了近旁的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我国最著名的一所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们都向往的天堂。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清华大学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的校训。清华大学校本部——清华园,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的一部分,咸丰年间改为清华园。

来到清华园,已近傍晚,也许是上课的缘故,能碰见的学生不多,感觉有些冷清。从西门进入,去了零零阁和莲池,再到水木清华、图书馆、大礼堂和二校门(上书“清华园”)等。在校园能转了一圈,却也没能感受到清华的学识气氛。后在校内食堂吃晚饭,感觉到是还不错。

从清华大学校园出来,再赶往北京大学。这时,时间已近8点,加上阴天,天色暗得有些早。等到达北大校门口时,华灯初上,也就能依稀看见“北京大学”四个字了。进入校区,夜幕中,只能看见小山丘上博雅塔那高耸入云的剪影。未名湖畔,灯光点点,柳絮低垂,长椅上,坐着一对对谈情说爱的伴侣......

据介绍,巍峨的博雅塔和它周围的松柏以及波光荡漾的未名湖构成北大燕园的一大景观。由于建筑位置的巧妙,在北大内外,从梁柱、古树之间,时见它的身影,更增几分秀丽神奇。博雅塔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湖畔,纵观着风云变幻,那紧锁的塔门,就像这位老人紧闭的心扉,包含着人生的悠悠岁月。湖和塔的天作之合是未名湖畔的神来之笔,永远富有哲理,永远耐人寻味。可以说,湖光塔影已经成为燕园风景中不朽的神话,湖和塔是有灵魂的,它们的灵魂是千千万万北大人的灵魂,也是北大的精魂。博雅塔吸纳了千千万万北大学子的智慧和灵气,它在北大的地位已经远远超出了塔本身,如果说未名湖是北大的眼睛,那么博雅塔就是炯炯的瞳仁了,“博雅”二字,凝聚了北大精魂中最不朽的图腾。很多北大人在他们充满真情的文字中常常这样写道:
“ 校有博雅,塔有精魂
”。这种精魂正是北大的“博”和北大的“雅”。正如北大同学在一次十佳辩论赛中所说,如果有一天博雅塔倒了未名湖干了,那北大也就不再是北大了。
走在北大校园,灯光从路旁的教室透射出来,见有学生正在上课。老师站在讲台上,粉笔在黑板上挥动着,学生正认真地听讲......于是不由地想起自己上学那时,晚自习,感觉恍若昨日,很是亲切,又无不依恋!
游(应该说是赶路)完北大,时间已是晚上9点多,于是就坐公交到西单路口,再转地铁回国贸住地。就这样,在北京第二天的旅程也结束了。一天下来,马不停蹄,很多时候都是“走马观花”,脚走得实在是累。人身疲惫,收获也多,也许,这就是旅游?!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