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重要古籍文献介绍之六:《段信苴宝摩崖》碑

标签:
白文白族古籍白族文献 |
分类: 白族语言和文字 |
http://s5/mw690/001o5J2Yzy6SMB8dGVC14&690
又名《段信苴宝邓川石窦香泉段信苴宝碑》或《邓川大元国奉训大夫都元帅段信苴宝碑》,为白文摩崖石刻文献。刻于洱源县新州村(原邓川县县治驻地)西云弄峰之石窦香泉,隆武《邓川州志》井泉目中记载:“香泉,旧州西南界,水自窦中出,香洌可挹”。碑文刻于香泉石壁之上。高 90厘米,宽70厘米,文24行,每行2到33字,直行楷书。后6行已漫灭不可辨,应系后代侵占常住地者所故意剥凿。可辨识者共18行,共409字。
该碑为元代大理第十世总管段宝所立,但也有人认为是释觉真等为保护寺产,假借段宝名义所立。碑文无刻碑立碑年代落款,但文中称段宝施舍常住地给本山释觉真住持时为“(大元国)至正三十年”,至正三十年实为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其时元已亡,因此该碑实为明碑。
该碑为记述大理第十一代总管段信苴宝(即段宝)舍给觉真和尚常住田的记事碑。碑文共分五段。第一段讲述该地灵异。第二段,段信苴宝请觉真和尚担任寺中住持。第三段系祝颂之词,多用汉语成语。第四段,段信苴宝将自有三项田地,舍给觉真,永为常住田。第五段,写明田地的所在和四至。其中,第一段、第二段前人称“文字不可解”,用汉语无法通读,实为白文。第五段关于田地所在和四至的记述中也大量使用白语词,“双”、“角”等土地面积词汇可与其他白文文献相互映证,在当代白语方言土语中也有保留。文中还夹杂了一些自造字。
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云:此碑友人陈予新拓赠一份。据陈言此碑为水淹没,须截流以拓之。石钟健邓川访碑,曾录抄碑文。《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四亦收录此碑,惟仅存此碑正文,于本山地界、段信苴宝等施田亩一段未录,并附有按语云:“此碑文俚俗,字多漫漶,文句不能尽晓。”此即因不知碑文中夹杂有白文之故。谨录碑文如下:
大元國奉訓大夫都元帥段信苴寳我立記,丘作仏似(一行)雲路山難,是因波溪林寂靜,寶窟幽深,羅普賢菩薩梨親現波上。聖人羅漢標植,(二行)萬古踪踪。婆是鄧川州丘靈異出名,婆調山水阿座矣。申因建立年代佉久,廢息(三行)渃難。我波天州官味黎更修盛,申不全雁敞。至正二十五年丘,我請釋覺真闡新(四行)修盛,住持波上。至至正三十年丘,難𠮢造五十三𠫵淨土圖像,山水成就雁可(五行)在。段信苴寶我奉施釋覺真自己本山常住三項,開在碑面上邊。後洎代代世世诸(六行)人,不得奪取阻壞,永為常住。專乙(七行)祝延(八行)聖壽萬歲,太子千秋,諸位百倌,高增祿位,惟願天下太平,法輪常轉,風調雨順,圀泰民安,(九行)回向法界,十類四生,共證無上佛果者。(十行)一本山地面佉界:東至豬院場,西至舛腳,南至水場,北至神樟澗。(十一行)元帥段信苴寶施常住地(十二行)一本州官信苴善味至我味施林树坪享故渠弄地六雙(十三行)一命我元得李正惠施白土地一双,魚行坡尾地一雙,坪囗苏佉地一双(十四行),石波坪地贰二角,大佉门地贰角,溫水局地贰角,捲江下種子地肆埜。(十五行)同知段信苴海施常住地,(十六行)地名上場神澗尾菜地三角:東至楊勝,西至楊明通,南北至水佉。(十七行)本山住持釋覺真自己施常住地一處,陋地門地一雙,東義連,西侣青(十八行終)
此碑文字,由于碑面剥蚀严重,不少字的辨识有较大困难,因此各家辨识结果有所差异。如第一行“仏”字,有文献记为“你”,有的记为(左亻右录),为汉字系统所无,当属自造字。第二行“標”,有文献记为“摽”;第十五行“埜”,有的记为“禁”,等等。前五行因释读难度较大,因此断句也有较大的差异。本文的上述录文综合参考了石钟健著《论白族的白文》、周祜著《大理古碑研究》、段金录等编《大理历代名碑》、张树芳等编《大理丛书·金石篇》等文献。
周祜先生著《大理古碑研究》曾对该碑作了初步译释,限于篇幅,本文摘录对前七行(即第一、二段前人称“文字不可解”的白文部分)的汉文译释如下:
大元国奉训大夫都元帅段信苴宝我立记。大家说佛你住在云路山,因那里山林寂静,宝窟幽深,罗汉普贤菩萨亲自现身坡上。圣人罗汉指点,万古踪踪,它是邓川州里灵异出名、山水秀美的一座山啊!后因建立年代久远而荒废了。我父州官未黎重修,但圣身不全,延至至正二十五年间,我请释觉真重新修理,住持坡上。到至正三十年里,奉造五十三尊净土图像,山水成就应该算是可以了。把段信苴宝我奉施、释觉真自己所捐、本山常住三项开列在碑面上,今后及世世代代诸人不得夺取、阻拦、破坏,永为常住寺产。
《段信苴宝摩崖碑》是一块用当时口语书写的白文碑,也是现存年代较早的一块白文碑,完全保存白族民间的语言,没有经过文人的修饰,是研究白族元明时期语言、文字、历史、宗教的珍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