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岁月如歌:白族的人生礼俗

(2008-02-26 22:33:48)
标签:

文化

分类: 白族和大理文化
 

                      岁月如歌:人生礼仪民俗

 

    白族人在其一生的历程中,从诞生到成年,从结婚到葬礼,都伴随着一系列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既是一个白族人生命历程的标志,也是白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民俗活动,一个白族人得以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因此,白族的人生礼仪民俗,是一个白族人进入社会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牧歌田园般的生活礼仪,深刻反映了白族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是白族文化最为深沉的部分,无论何时何地,都深深影响着白族人的生活。

 

                               一  诞生礼

        DSC00782.JPG

    白族人的生活,是与本主崇拜紧密联系的。在白族青年男女结婚时,都要到本主庙中进行祭祀,以示得到了本主的同意,同时向本主祈求早生贵子。在一年一度的本主节,当年结婚的青年男子都要争着去抬本主像,并在村中巡游,也有祈求本主赐子之意。怀孕期间,家人也要多次去本主庙中祈求母子安康。分娩以后,也需敬献本主,以示谢意。婴儿平安降生,家里人立刻在大门口用白石灰粉洒三道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篾子,若生男孩,再在下面勒一只破草鞋。据说这样可以辟邪,不仅可以防止邪神恶鬼进入家中,同时也提醒那些戴孝的人和“八字”硬的人不要随便进入。白族认为八字硬的人脚底有火,会踩干产妇的奶水。孩子生下的第二天清晨,要煮一大锅汤圆鸡蛋,给亲戚邻居一人送去一大碗,或送两个红皮鸡蛋,报添人之喜。第三天早上,请吃“稀饭客”。凡头天接到鸡蛋汤圆或红皮鸡蛋的人家,当天都要用竹篮提着鸡蛋、红塘、小孩衣帽、布料等礼物,前来贺喜做客。外婆家不仅要送红塘、鸡蛋、大米、活母鸡、鲜猪肉和一副猪心肺,更重要的是送给外孙穿的一套衣服,因为白族小孩降生后的第一套衣服一般必须穿娘家送来的。吃完稀饭,要烧一锅从洱海或龙潭里挑来的水,为孩子洗身。洗完身,由村里两位受人尊敬、福气好的老妇人,一人撑伞,一人抱小孩到天井里,拜太阳、拜天地、拜灶君、拜祖先、拜家中长辈,然后,手握婴儿的小手,指认东西南北和天地。不少地方小孩满月、满周岁都要请客。有的在请满月或满周岁客的时候,行抓周礼,摆上葱、明子、蒜、算盘、毛笔、银圆等物,让小孩抓。认为抓到葱和明子,以后小孩会聪明;抓到蒜和算盘,以后有算计,会当家;抓到毛笔的,以后书读得好,能成材;抓到银圆的,来日富贵生财。洱海东岸的挖色一带,婴儿满一百天要到寺庙还愿,叫出门。大城曲一带出门先到文庙、武庙。婴儿出门要穿“狗皮衣”(用白布做的无领衣),戴虎头帽,以示长大要当文官武将。出门时,要请一位长者为师;回来时,为师者要给婴儿礼物,男孩给笔或书,女孩给钱,表示“空手出门,生财回家。”洱海西岸喜洲一带,婴儿满月要由婴儿的奶奶和父亲到唐梅寺谢“缝衣娘”。缝衣娘叫懿慈圣母,是专司生儿育女的菩萨。

    大理的一些地区,当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无论是男是女,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有的地方,由孩子的父亲根据婴儿的性别,带上公鸡或母鸡到岳父家报喜,岳父家看到母鸡后,就知道生了男孩还是女孩。岳父家在三天之内,给坐月子的女儿送去鸡、肉、蛋、米等慰问品。有的地方是在小孩出生后一二十天内,或满月以后,由父亲向岳父家下请柬,向男女两家长辈发邀请,约请他们来参加孩子的命名仪式,白族叫做“请汤饼客”。白族人的名称一般有两类,即乳名和学名,个别人还有神名。乳名又称奶名,在入学以前,一般只有乳名,乳名通常是用白族话来取。取乳名不讲究形式,而且也没有繁复的仪式和礼节,只要除了家里人外任何人都可以取。如孩子难养领的人家,就十分注重给婴儿取乳名,一般男孩则取“康登”(即围住之意)、“斗得”、“三吧’、“倒狗”等留住孩子的白族话乳名。女的则取“协女”、“康囵”、“协狗”、“协匡”等乳名,其意和男孩取乳名的意思相同。有的地方为了尊重后家,取乳名一般由后家的长辈来取。

    取乳名方面,白族地区还有一种奇趣而寓意颇深的习俗,那就是给婴儿抢一个名字或向别人讨一个名字,而一旦抢了个名字或向别人讨了个乳名,那么就一直使用到死。要抢名的人家,往往躲路旁、村口或从家里突然跑出来拉住被抢的人急忙往家中拉,有的地方还象征性地用吓唬、打、骂等风趣的形式把被抢的人拉拖进家。待被抢的人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时,主人家已把婴儿抱到他手上;并把他拉到早已准备好的酒席桌上的上八位座席上,才向他说明给婴儿取个名字的要求。于是被抢的人一场虚惊变成一阵欢喜,就高兴地给婴儿取个名字,大家才入席同宴,受到主人家全家人的热情招待。与抢名相反的是讨名,先要选好向哪家去讨,并要请人去征求人家愿不愿意给个名字,若同意给,那双方要择日举行。这一天,被讨的人要备下三五桌酒席,去讨的人要抱一只大公鸡和一些礼品,并邀约亲友数人抱上小孩一齐去。在席面上,被讨名字的人当着众亲友及小孩父母给小孩取名,并写下“取名单”,给小孩一套衣服、一双筷子、一个碗,碗里要盛满米,从此把小孩当自己亲生儿女一样对待。白族人的乳名、抢、讨来的名字不作正式名使用,待小孩长大后,还要取一个名字,叫学名。也有的地方把抢、讨来的名字作学名或正式名字使用。

    到孩子能进学校读书,就要起读书名字,也就是学名。一般大家族请族中德高望重的前辈按宗谱取,一般人家就请学校老师代取。白族学名皆用汉语,取名方式也和汉族相同。与乳名相比,学名通常在正式场合中使用,入宗谱,入官方典册,签订契约合同都要用学名。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多病的现象,就认为本主神保佑不足,需将孩子领到本主庙中,请神巫取名,得到的名字就是神名。

   

                                 二  婚礼 

 

    有人曾说,在大理地区参加白族人家的婚礼,不仅能品尝到白族的名优特产食品和各种佳肴,看到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而且还能体验到妙趣横生的独特民族风情。事实上也是如此。

    白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婚姻多由父母包办,男方要付昂贵的聘礼,举行婚礼时还要花费很多的钱财。现在虽随时代的发展有很大的改进,但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男女经过自由恋爱或经人介绍,经定婚确定关系后,便请专人看八字,择婚期。白族婚礼一般在腊月举行。婚礼一般需三天。第一天搭彩棚,迎喜神,接月老,杀猪羊,谢本主,装裱洞房,贴对联。晚上,要邀请乡寨中会唱滇戏的人来唱戏(俗称板凳戏,即一人拉琴,几人扮不同角色演唱),或请人唱带有恭喜祝贺之词的吹吹腔(即用唢呐伴奏)、大本曲等曲调。人们一边吃、喝、品尝着主人摆下的果品、茶、水酒,一边唱,一直唱到半夜三更,在座的人不分老少、男女,品食一碗圆宵,以示预先庆贺大团圆。男方家要请父母双全的一对童男童女睡在新床上,叫“压喜床”。女方则和同村女伴话别。洱源西山一带夜晚还在村中燃起篝火,亲属与来客围绕篝火表演打歌。

    第二天,即正喜之日,从早上起便开始摆宴待客。中午迎亲。一般是“巳时发轿,午时进门,未时交杯。”迎亲队伍由一男童牵全身披彩的一匹马(象征喜神所骑)和抬旌旗、吹唢呐、敲锣鼓的乐队开道,新郎和迎亲的陪郎、陪女在媒人率领下,来到女方家门口。唢呐手要用力高声吹奏“蜜蜂过江”、“大摆队伍”、“迎亲调”等内容欢快、热烈的乐曲6次,女方家才由几年长的男女亲戚数人出来招呼迎新的人进门。然而,有趣的是,有的地方迎亲的人刚要迈进门,就被女方家的几位老人拦住路,用出几副对子(即楹联)或提几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等类的语句,如:“你们从哪里来?”“路上碰见什么?”让媒人或新郎回答,人们把这一习俗叫“路考”。这一问一答不仅要灵机应变,而且还要讲究快,对答如流和有风趣,显得很有学问。若哪一方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常常会引起一阵阵爽朗而又充满喜气、欢乐、愉快的笑声。有的地方迎亲时新郎可不去,有的地方新郎必去,同样碰到“路考”,人们称“考姑爷”或“考新郎”。

    迎亲的人们进门后,女方家便由4个或6个小男孩逐一给他们敬献苦茶、甜茶、糖茶。然后由媒人(或新郎)给女家父母、兄嫂、长辈拜堂、敬酒,女方父母给媒人小孩披挂一道红彩。这时新嫁娘(新娘)要大声哭起来,人们把这哭称为“哭嫁”。一般是先哭父母,后哭兄嫂、弟妹、长辈、女伴,一边哭,一边成段成段地哭唱父母养育之恩,兄嫂、弟妹之情,伙伴友谊,长辈的关心爱护,今后自己不知如何生活等,若遇到妯娌不和就趁这时也借哭之机,用调子哭唱出自己心中的不平,然后才随迎亲的人出门。在去新郎家的路上,有的地方新娘是坐轿或骑马,在欢快、激越的唢呐乐曲声中上路。

    迎亲的队伍还没回到男方家,早已有男方家的长辈在门口相迎。人们一进门,新媳妇便在伴娘及男方女长辈的簇拥下上楼进行梳妆打扮。之后才能进洞房。

    洞房门坎上放有副马鞍,门上挂有一把筛子,内安有一面镜子,镜子上又安放着一张弓,弓上有并排散开欲射向前方的三支箭。这些吉祥物是祝贺一对新人今后生活勤劳、勇敢、幸福的象征。新媳妇进洞房后片刻,便开始举行拜天地、拜父母仪式。有的地方一对新人入洞房时,都不约而同地争坐枕头,据说谁先坐到枕头上,今后就谁当家。一阵嬉笑过后,夫妻喝交杯酒,以示相敬相亲,永结同心,恩爱白头。晚上有的地方新媳妇由女方长辈二人和伴娘及男方家长辈妇女数人相陪在一起吃“细巫席”(即新娘席)。席散后,有的地方在阵阵欢快的唢呐声中,开始举行“除拜”(即拜亲)仪式,“除拜”就是由新媳妇拜男方长辈,受她一拜的人都会得到她亲手加工制作的布鞋一双,上辈人接过鞋子,多少要给她几元钱或一点礼品。最后由新娘下辈人、邻里小孩一齐拜新娘,每人都会得到一份喜钱或一件礼物。这时老者笑哈哈,小者心花怒放,围观的人常常在唢呐声中爆发出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使婚礼增添了不少的欢乐和炽热的气氛。

    待“除拜”结束,年轻人便一齐拥入洞房,一边品尝新媳妇由娘家带来的果品,一边在嬉笑声中开始进行闹洞房的风趣活动。

    第二天,男方家送喜神,女方家拉新人回门,一般都是当天返回,路程远的则在娘家留宿,至此,婚礼结束。

    有的地方的白族婚礼还有一些有趣的风俗。白族姑娘出嫁时,全村人都要争相去掐新娘子美丽姣好的脸蛋,“掐一把喜洋洋,掐两把幸福长,掐掐扭扭闹洞房”,直到把新娘子的脸掐红掐紫,掐得越狠表明对新人祝福越深。因白语中“辣”与“亲热”、“富贵”谐音,故陪郎侍女们在洞房内将辣椒面撒入火盆,辣味四溢,呛得新娘大咳不已;在酒菜中撒入花椒面,麻得新娘难以下咽,以示“亲热”、“富贵”。个别地方的白族人家的女儿还有其他规矩,比如说女儿出嫁前母亲要用12双筷子轮换着喂女儿吃饭,女儿吃的第一口饭要吐在左手里,第二口才咽下,直到吃饱。出阁时新娘要痛哭惜别父母,并将左手的饭撒在院子里,表明我虽然出嫁了,但在家里留了口粮,将来回来可不能没有我的饭;到了婆家之前,要戴上一副墨镜以便遮住哭肿的双眼,胸前要佩一副镜子作为避邪之物,到了婆家,再将右手里的饭撒在院子里,表示我虽然是外姓人,但我带来了东西,我能给你们干活,你们一定不能欺负我,不给我饭吃。
  怒江地区的白族,如果一对夫妻有一方早亡,则不论年龄多高,只要本人愿意,都可另找伴侣,当地叫同居老伴。通常是女方到男方家居住。同居后,他们或另立新房,或儿子搬走,两个老人同居,互相照顾。而双方的子女对此不仅不反对,甚至还积极撮合。因此,在怒江白族地区,很少有老人独居的现象。

 

                                三  葬礼

 

    根据考古材料和相关文献记载,白族历史曾经盛行过多种葬式。南诏以前实行土葬、棺土葬,南诏中后期因受佛教密宗影响,改为火葬。明代后期,又改回棺土葬。但目前仍有极少部分地区保持火葬习俗。明代以后,大理一带白族的丧葬制度受汉族的影响较深。

    各地白族的葬礼大体都可分为送终、入殓、守灵、出殡、安葬几个阶段。以大理为例,白族老人一般过了50岁,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子女都要事先为其准备好寿房、寿衣等送终用品,让老人活着就放心,这是儿女有孝心的表现。在老人病危时,子孙都要尽心尽力伺候在老人身旁。有的地方儿子要把弥留中的老人背靠自己抱在怀里,让老人在自己的怀里去世,称为“接气”,白族人认为,这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后机会。如果老人病逝,要乘死者身体尚未僵硬时,在其口中放入米粒、茶叶和少许碎银,表示死者在阴间仍然衣食富足。接着,为死者洗尸、理发、梳头、整容、修剪指(趾)甲、穿戴寿衣、蒙盖脸布,有的还用红布将死者从头到脚裹好。

    人死后,要急速通知亲朋好友。如果死者是男子,死后即可入殓。若死者是女子或入赘男子,则需要孝子亲自到娘家报丧,请他们来做死主,之后才能选时辰入棺。入棺后要在家布置灵堂,停柩数日,供孝子、亲友凭吊。在这期间要超度亡灵,请人看坟冢(年老者一般都是早已选造好坟墓),看出殡时辰。

    有人去世,亲友邻居前来问吊帮忙。分清吊和熟吊两种。清吊只需至灵堂前磕一个头即可;亲友问吊,须送一盘米、一盘蚕豆、一盒红塘、粑粑20到30个,称为熟吊。孝子身穿孝服跪在灵前,磕头还礼。对前来问吊的属于五代以内的直系亲属,死者家要给他们发孝,三代以内的发白孝,曾孙辈红孝,重孙辈黄孝。除重丧外,一般停柩不超过三天,民间俗称“三不留”。停柩期间必须守灵。孝子在灵柩旁搭几块木板,铺上稻草,晚上就睡在稻草上守灵,叫做“坐草伤悲,还父母功劳”。大理、洱源、鹤庆等地,送丧前一天晚上要举行家祭,请和尚或道士念《开咽喉经》,开通冥路,超度亡魂。

    出殡当天早上,举行隆重祭祀仪式。一般要有出白、祭祀、严盖、点主等过程。出白就是出白神,主丧官在清晨带着孝子等人到大门外朝东方一拜四叩首,挂起作用类似于引魂幡的白色纸灯笼,即表示出白开祭。祭祀分一般祭祀、宰祀、堂祭等几种,有的地方还有路祭。祭祀的同时招待客人酒宴。之后,举行严盖和点主。严盖就是用四颗木制的棺材钉钉紧棺材盖。严盖主要由主丧官指挥大孝子进行。最后点主。点主就是圈点亡人的神主牌。神主牌为“且”字形的木牌。点主之前,牌上的“神主”二字“神” 字少一竖,“主”字少一点。一般由大孝子或村中德高望重的人,用毛笔蘸大孝子指头上的血补上少写的两笔。点主完毕,大孝子磕头向主丧官致谢。有的地方要唱戏(即清唱)或表演吹吹腔,内容多为悼念死者的戏文。或者唱诵用白文或用汉语记白语的“白祭文”。“白祭文”的中心内容是叙述亡者的生世和恩德,借以讥讽现实中对亡者的不良行为,寓意深刻。念诵时,语音悲痛、深沉。讲诵到死者恩德时,旁人怀念,孝男孝女悲恸大哭;念到对亡的不良行为,使人悲恨,做者羞愧,悔恨万千。出殡时,有的地方还为死者唱“开路歌”或唱“送丧调”,所唱的内容一般是怀亲忆旧,抒发儿女、亲友深情,十分感人,令人悲痛。

    出殡时,鼓乐喧天。棺木在后,孝子在前,送葬的人在后,沿途鞭炮上前鸣放,丢撒纸钱,孝男孝女悲恸大哭。送葬的人一般送到辞客处或叫“谢客处”,要祭山神土地,并将除引魂幡之外的送丧物品悉数焚化,送丧队伍就此返回。长孙抬着引魂幡,一直来到家族墓地。

    白族墓地很讲究风水,一般选择在宽敞干燥的阳坡上。动土挖墓坑前,用鸡蛋和鸭蛋各一安龙献土。下葬要看时辰,一般是在太阳当顶的时候放棺入坑,届时一边鸣放鞭炮,一边高喊“大发大旺”。棺材放好后盖上石板,砌石为墓,墓头上镶嵌墓碑。之后,用一只公鸡谢山神。一些地方还要念告山神土地文,念完将文稿焚化。最后,在墓前烧一捆香和冥纸,同时将引魂幡一同烧掉,孝子跪在新坟前磕头祭奠,整个安葬仪式即告结束。

    前往墓地安葬死者的人回来后,先喝碗甜姜汤,然后吃饭,整个葬礼才算结束。

    老人去世后,孝子孝女要守孝三年,长子要在百天内不能理发,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