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面管教》(六)——第五章  当心逻辑后果

(2015-07-09 22:50:11)
标签:

正面管教

教育

育儿

分类: 读书观影

这一章里边有许多具体事例,不太容易摘抄,简单总结一下。这一章讲到孩子的不当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结果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后果,一种是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是在没有大人干预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发生的任何事情,比如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自然后果发挥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当一个孩子常常忘记带午饭,家长不得不中断工作去学校给他送饭,相信也一定不可避免地有过多次提醒、多次批评而不管用。因此,家长和老师达成一致,不再帮他解决午饭问题,而让孩子感受一下忘记带午饭而引发的自然后果,肚子饿或者不得不自己想办法解决午饭问题,当然,在此过程中,家长不得再通过说教、叱责或其他任何行为将人为的责难、羞辱或痛苦附加给孩子。这个方法真正起到了作用,孩子不再忘记带午饭。

逻辑后果则不同于自然后果,它是人为干预的结果。针对孩子的某些不当行为,大人和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在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应该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后果。要保证逻辑后果有效运用,而不至将它演变成惩罚,必须遵循“逻辑后果的四个R”准则。逻辑后果的四个R分别是:相关、尊重、合理、预先告知。遗漏了这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再被叫做逻辑后果,而变成了惩罚。比如家长和孩子约定好,如果晚回家就不提供晚饭,自己做饭吃。这是一个恰当的逻辑后果,那么,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家长只需按照约定,告诉孩子晚饭已经结束,要吃自己做。如果忍不住说出类似“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看看,回来晚了吧,没饭吃了吧”这样的语言,就不再符合“逻辑后果的四个R”准则,这不再是逻辑后果,而是惩罚。

所以,逻辑后果想要真正运用得恰当,是非常困难的,家长们常常不由自主受情绪支配,陷入权力之争而将其变成了惩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起到反作用。而且,逻辑后果只有在孩子的错误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的情况下才适用,因此,作者并不提倡使用逻辑后果的方法。家长和老师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它所产生的后果。

回想一下自己的行为,在孩子做出自己认为不当的行为,自己好言相劝而孩子固执己见,屡说无效,屡劝不改时,自己的感受是否是失败、无助、愤怒,因而转为生气、发火、暴怒,对孩子恶言相向,甚至肉体惩罚,绝大多数孩子往往因惧怕家长的盛怒、威严而暂时停止不当行为,此时,自己的感受是否胜利般如释重负,“孩子终于肯听话了”“看吧,我是家长,必须要制服孩子”。仔细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家长,所做出的行为真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吗?还是只是觉得没面子,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为了感受到孩子在服从自己的要求?而孩子,又真的因此而诚恳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因此而改变了吗?

 

《正面管教》第五章——当心逻辑后果(节选)

1、你仔细想过孩子们在受到惩罚时(哪怕大人们美其名曰“逻辑后果”)会怎么想吗?有些孩子会认定自己是坏孩子或没用。有些孩子会决定不再做那些让自己受到惩罚的事,但他们这是出于恐惧和害怕,而不是因为有了对与错的概念。正是这些孩子可能会成为“讨好者”,他们总想要证明自己还有可取之处,因为其内心深处认定自己不够好。另一些孩子则可能琢磨着以后怎么打败你,或者将来怎样才不会被你抓到。很多孩子想的是报复。受到惩罚的孩子常常会很快做些什么来跟你扯平。在受到惩罚之后,有些孩子心里会留下不公平的感觉。他们不会将心思集中在招致自己受到惩罚的行为上,而是对惩罚他们的人充满了怨恨,或者感到自己很屈辱。

有些成年人错误地认为,孩子之所以继续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因为惩罚没有严厉到使孩子从中吸取教训的程度。所以,他们会更严厉地惩罚孩子——而孩子则会找到更聪明的方法来扯平,报复循环便会永无休止。直到孩子长到十几岁以后,以离家出走、怀孕、吸毒或其他极端伤害性的行为来彻底反叛时,父母才可能认识到报复循环的严重后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孩子们通过这种报复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远远甚于给父母带来的伤害。

2、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必须考虑长期效果。那些花时间考虑了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长期效果的父母,在发现能够帮助孩子发展自我能力并且学到有益的社会和人生技能的长期有效的管教方法时,会惊喜不已。

3、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对孩子的作用可以是尊重性的、鼓励性的,然而却经常被误用或未被充分利用。在运用得当的时候,孩子们就能从中学到有助于他们以尊重和有尊严的方式培养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大量东西。

4自然后果: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忘记穿外套,就会感冒。这里不允许借题发挥。当大人说教、叱责、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或者以其他任何行为把责难、羞辱或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的体验之上时,就是在借题发挥。借题发挥会阻碍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的过程中的自然学习,因为此时孩子会停止体验自然后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者抵挡这些责难、羞辱和痛苦上。因此,大人不能借题发挥,而应当对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表达同情和理解。对于要给孩子提供支持的父母来说,不救助孩子或对孩子过度保护是有一定困难的,但这是你能做的帮助孩子培养对自我能力的感知力的最鼓舞人心的事情之一。

自然后果起作用的一个例子是:一年级小学生比利每天上学都会忘记带午饭,妈妈每天都得开车去学校给他送午饭。在学习了自然后果之后,妈妈决定试试看,与比利进行讨论,相信他能承担起记住带午饭的责任,告诉比利如果忘记,妈妈也不会再到学校送饭,同时,与比利的老师达成一致,不再帮他解决问题。比利受到了考验,在忘记带午饭时只能饿肚子或自己想办法找到愿意分给他一些食物的同学。终于,到了二年级,比利没有再忘记带午饭。

5逻辑后果: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一个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介入。重要的是,要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可以用“逻辑后果的四个R”作为甄别的原则,以确保要采取的方法是逻辑后果,而不是惩罚。逻辑后果的四个R:(1)相关(Related),(2)尊重(Respectful),(3)合理(Reasonable),(4)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相关”是指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尊重”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并且对所有相关人员都是尊重的。“合理”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预先告知”就是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她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或你将会做什么)。如果遗漏了这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就不能再被叫做逻辑后果了。

如果大人遗漏了这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而使得后果不再是相关的、尊重的、合理的、或预先告知的(情况允许时),那么,逻辑后果就变成了惩罚,孩子感受到的可能就是第1章解释过的“惩罚造成的四个R”。

尽管父母和老师们不愿意承认,但他们喜欢使用惩罚的主要原因,是要显示自己能“赢”孩子的权力,或者通过让孩子吃苦头而报复孩子。在这种念头背后的下意识想法是“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要按我说的去做,否则有你好看。”

吃苦头不是逻辑后果需要的条件。例如,一个孩子可能很喜欢清理自己的课桌。(这很好,因为逻辑后果的目的是为了停止不良行为并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为了报复而给孩子造成痛苦)。因此,逻辑后果的另一个名称是转移孩子的行为。

6转移孩子的行为:当一个逻辑后果能将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用的(有贡献的)行为时,它就是有效的逻辑后果。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把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变为有贡献的行为,对于鼓励孩子停止或大大减少不良行为很有效。

7、当孩子试探规则时,事情在变得好起来之前往往会变得更坏。在孩子试探的过程中,保持和善而坚定是有困难的,但却是有效的。惩罚可能让你得到更快的结果,但是,逻辑后果——如果使用得当——是帮助孩子培养自律与合作的很多非惩罚方式中的一种。

8、很多父母和老师都说过这句话,“我已经告诉过你一百遍了”。他们需要认识到,愚笨不开的不是孩子,孩子们知道什么对他们有作用。大人需要认识到,说一百遍是没有效的。只要大人通过反复提醒或者通过替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将本应该由孩子来承担的责任揽过去,孩子就永远也学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9、即使在父母和老师们对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价值确信无疑的时候,这两种方法可能仍然是很难运用的。在理性的时候,大人知道自己的关在人们键目标是促使孩子成长为幸福而有责任感的人。然而,大人们太容易陷入权力之争,太容易受情绪支配而把“赢得”孩子变成“赢了”孩子。父母和老师们都不愿意承认惩罚让他们感觉挺好,因为这给了他们一种在孩子行为不良时使他们觉得被剥夺了的权力感。另外,他们相信让孩子举止得体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忘记了,强迫并不是一种为逐渐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所需的生活技能的激励因素。他们还忘记了,管教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孩子做得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