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牛大王奇遇记
一个登山“虚拟英雄”的覆灭
记者/潘倩
“登山圈出了一个‘华南虎’”,这成为2007年即将关门的时候,引来很多旅游爱好者注意的一条消息。
这个所谓的登山“华南虎”,当然其经历与老虎、与镇坪那个新闻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关联,他只是搜狐网旅游博客中一个普通的“博友”。和“华南虎”相似的是,他有重大的“虚拟”的嫌疑,。在自己的博客中东拼西凑很多人的游记、照片,甚至编造了自己登顶很多世界名山的故事。在把自己打扮成为一个经历及其丰富、光环非常闪亮的“虚拟英雄”以后,成功吸引了一批粉丝,又迅速被那些“剽窃受害者”追击到,一阵口诛笔伐,最终被搜狐彻底曝光。
这个“华南虎”究竟是谁?他的故事都是假的吗?他的造假目的何在?
在我们沿着该“华南虎”的足迹一路追去的路程上,我们能看到的是:道德大地上的一片白茫茫,一路的禁行标志被浮躁社会的烟尘所遮蔽,旅游者的本原目的成了扬起的尘埃,落在地上的,是和“6克拉钻戒”一样大的玻璃,它们曾经是炫耀者的光环,被真实而沉重的轮胎碾过,也就成了碎屑……
简历
姓名:行走的驴
职业:决策者
年龄:70年代
血型:AB
爱好:徒步 登山 自驾
位置:中国 上海(北京)
格言: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个人行走简介:
1999年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
1999年8月漫游美国27州9000公里
2000年5月徒步川藏线-珠峰-阿里
2000年11月自驾新疆罗布泊无人区
2001年4月单人自驾4万里环游中国
2001年9月徒步穿越茶马古道
2002年6月登顶新疆慕士塔格
2002年7月徒步穿越德奥边境
2002年8月自驾北京-希腊-欧亚大陆
2003年6月登顶四姑娘山四峰
2003年7月登顶北美最高峰麦金利
2003年9月自驾穿越西伯利亚
2004年6月登顶西藏启孜峰
2004年7月登顶北欧最高峰勃郎峰
2004年12月登顶南非乞力马扎罗山
2005年7月徒步穿越可可西里
2006年5月徒步穿越川西高原
2006年10月自驾(陕西 甘肃)全境
2007年5月一个人自驾北京-昆明-拉萨-加德满都-阿里-叶城-新疆全境
2007年8月横渡澳洲墨尔本海峡
曾去过40次西藏,三十多次的欧洲、澳洲、北美,05年出版欧洲旅行记事和06年出版藏地牛皮书。
下月计划:徒步长白山南坡,流浪贵州苗寨
明年计划:穿越塔干沙漠,冲顶珠峰.横渡密西西比河.
MAIL:zongcai_76@yahoo.cn
以“总裁”的名义,“行万里路”者登场
这份堪称“辉煌”的博客简介,如今还可以在搜狐博客中看到,这份简介属于一个叫“行万里路”的博者,我们暂且简称他(她)为“行者”。这在后来被很多网站论坛转载的简历也被网友们冠以太“牛B”的形容词。看到这样的博客简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也是,呵这个人好厉害,一位资深登山爱好者说“这份简历让也算见多识广的我也感到了震撼”。其中最让人觉得震撼的可能还是博主说自己是前通用电气集团的亚洲区总裁,现任某跨国集团的CEO。
简历的主人是去年11月14日首次登陆搜狐博客的,在他的开篇贴中有这样的话:“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此言不假,行走已经是我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里,我先向来我这里的博友问好,我的所有博文皆是自己的作品。接下来想把自己行走这些年的感悟和几十个国家的图片传上来供大家欣赏,摄影水平不怎么样,但每张照片都装载着我的心情和游历的感悟。”
博主的自我解释是,一直在新浪上开博客的,在新浪上也有很多朋友的粉丝,最近决定搬家到搜狐。
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这个博客的开设时间正好是陕西镇坪“华南虎”事件拉开大幕的“满月”之际。
在这份经历的上方,就是一张也许是代表博主本人的照片,照片的主人公正在登山过程中和一般的自我介绍像不同,主人公不是正面朝向读者,而是一个正好低头的姿势,面目的自细节一点都没有。但,无论如何,看到这样的照片也不见得需要有多大的怀疑。
随后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篇篇比简历更叫人震撼的文章,它们被仔细地归类为:行走感想、全球旅行、原创文学、企业管理、助学经历、心情日记、西部地理等。在文章中,作者或者闲庭信步地向人们介绍着他在马尔代夫度假的感觉,或者很有感染力地诉说自己在青海建自己的“第63座”希望小学的过程,或者还会抒发一下自己对于旅游的定义和对社会的感想,最多的是那些前往西藏的故事和登山的片段。
看了那么多文字以后,恐怕不让观者产生一点点“崇敬”的心情也很困难了。很多博友的留言很直接:“就一个字,帅!”“博主丰富的人生经历,真让人佩服。”还有很多是羡慕:“肯定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我该叫你老驴还是董事长呢?”
就在“行者”的故事不断打动更多的粉丝的时候,他却不小心“露”了虎形。
珠峰登顶纪实让“华南虎”现了原形
珠峰登顶纪实让“华南虎”现了原形
2007年12月,行者发表了一篇题目为“行者之全球旅行-攀登珠峰8100纪实
”的日志。日志详细描述了2004年博主登顶珠峰的过程。行者,在这次登顶中依然保持着惯有的勇敢和热情。在文字以外,还有十几幅很生动的图片作配。
可是,登山毕竟不像马尔代夫度假,或者法国游览,登山是一项相当专业的运动,圈子也不大。很快有人发现,这些图片似曾相识,它们来自于另一些登山俱乐部,而且甚至,这些图片中还有把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的场景错误放在此处的纰漏。于是,很快,评论中就开始多了一些批评和质疑的声音。
12月7日01:50,网名“一直”的朋友在该博文后留言:“博主,你吹牛真的是不打草稿!知道我是谁吗?你文中登珠峰的队根本都不存在,你是藏队的?你见过次仁多吉老师吗?”而该博客博主于02:28回复:“呵呵,不需要知道你是谁,一直?藏地牛皮书?可惜我是英文版的。甘肃飞虹不存在?你说的次仁非我彼次仁,有很多带次仁,扎西之类的名字。刚刚加入藏队,无须解释”。并将博文中“随甘肃登山队”改为:“随甘肃飞虹俱乐部”。
行者还表示,登过的山太多,所以,整理照片的时候可能搞错了。
此时,有一个人坐不住了,他是兰州市登山运动协会副主席袁玮,也就是这个甘肃飞虹户外运动俱乐部的负责人。由于事情牵涉到该俱乐部的名誉,他开始“打虎行动”。
袁玮首先表示,自己自2000年开始就已经是该俱乐部的秘书长,从来就没有认识过这样一位队员,而且甘肃飞虹也从未在2004年组织过登顶珠峰的活动,是2007年才参与珠峰攀登的。他专门求证了《户外探险》杂志的主编等人,并向藏族登山队询问,发现这个人的图片和文字有很明显的拼凑痕迹,而西藏登山队也并没有汉族队员。为了负责任,他还和博客中对“行者”又怀疑的博友联系,逐渐梳理出“行者”在博文中的几个重大错误,其中主要是常识性差错和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的谎话。例如行者在博友的逼问下称自己是登山藏队的,还称自己付了500万的赞助费,然而事实上是,藏队未招收汉族队员于近日入队,以前也没有;更没有为得到五百万赞助而招收队员入队一说;再比如行者称自己2004年坐火车入藏,众所周知,2004年火车还没有开通到拉萨,青藏铁路是2006年7月1日通车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打虎者”并非一个,资深山友十一郎也专门写了文章来“剥虎皮”。他也指出他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被这个行者偷窃,而其“更不靠谱的是,这位号称登过下述山峰的人,竟然以权威的身份,向读者提供着极为错误的信息:‘西昆仑慕士塔格:新疆.海拔7745米.东昆仑玉珠峰:青海,海拔4800米。’随便上网搜索,都可以知道慕士塔格海拔是7546、玉珠峰海拔是6178——更别说去过的人了。”
当这个博客在被山友发现、成为一时的打假焦点之后,博主立刻隐藏了所有的文章。但搜狐网的工作人员,在接到山友们的投诉后,保留了该博客部分文章的快照。
也有人提出另一种假设,即这是网站的自我炒作。有没有这样的可能?记者联系了搜狐户外频道的编辑张弛,他说:“经过我们的调查了解到的,这个人是个惯犯。并不只是搜狐,他在很多网站都开骗人的博客。只不过,我们这个博客圈子里专业的人比较多,所以他容易露馅。”搜狐对于这样的弄虚作假的博客态度是比较明确的,他们提出“惩前毖后”的说法,也在发现的第一时间就去处理,还专门做了一个“打虎”的专题。但是面对这样的博客他们也比表示有点无奈:“作为互联网这种新的传播工具,很多地方在法律上还是空白,这也是这种人能够逍遥的一个因素之一,需要不断的完善。作为媒体我们只能是引导大众正确的理念和讲出事实,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处理打击犯罪,并进行跟踪报道。我们希望那个网民不要对所有信息都不加过滤地吸收。”
在此以后,行者再也没有出来发声音,一些感到气愤的博友建议网站把该博客关闭,但是博客还是没有关闭,搜狐把“抓虎”的报道在博客中置顶,吹牛大王的奇遇记以这样一种方式定格在了2007年年底。
“
行者”事件的推理采访
记者向这位行者发去了要求对方进行解释的采访电邮,
但是截至截稿,行者迟迟没有露面。于是,本报记者对这位行者开展了“外围调查”。
“行者”是前上海通用电气集团亚洲区总裁?
行者在他的博文中称自己为前上海通用电气集团亚洲区总裁。记者搜索到,2003年,通用电气亚洲区总裁兼CEO是藤森义名,这是GE
第一次在亚洲设立这个职位。孙礼达 (Steve
Schneider)2005年担任通用电气公司副总裁、通用电气亚太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虽然他爱好广泛,擅长运动,但是他已经40多岁,不可能出生于70年代,而且资料显示孙礼达先生已婚,有三个孩子这些描述都不符合行者自述未婚的条件。2007年1月31日,GE任命庞德明(Steve
Bertamini)
为GE东北亚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这位首席执行官是个德国人,毕业于美国,也已婚。所以,数任总裁中实在找不到可以和这位行者相匹配的人选。
“行者”在博客中都用了谁的照片?
紫笛依扬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曾任中国户外资料网编辑部主任。2004年开始接触户外运动,并从事户外运动至今,在中国户外圈里具有一定知名度及影响力。2007新疆啤酒珠峰登山队中国户外资料网特派记者,活动新闻官兼翻译官,随队于3月底至5月底在珠峰大本营工作2个月,另新疆啤酒珠峰登山队5名攀登队员于2007年5月16日全部登顶。文章及翻译多发表于户外专业杂志上—详见《山野》及《户外探险》。她是最早的打虎者之一。她向记者介绍了被“老虎”咬到的经过。
“07年12月7号我跟往常一样在8264的山伍成群里面看帖子,突然看到ROOF(《户外探险》首席编辑马德民发的鄙视编造虚假登山经历的‘山界华南虎’,就进去看了,又看到此人的BLOG,然后发现此人的经历非常牛,突然看到他写的《行者之全球旅行-攀登珠峰8100纪实》中很多照片是今年新疆队攀登珠峰的,也有我拍的,这明显就不对,又看到这篇文章中还有03年攀登珠峰十一郎照的,更甚者还有慕士塔格的照片,其中还有一张高山牦牛在慕士塔格的单人照。”
而所谓捐赠建设希望小学的照片中的一张合影,也被一个登山俱乐部认出,是他们出去玩得时候拍的照片。
携程CEO“范敏”请“行者”吃烤鸭了吗?
在行者的文章“一个人的流浪”中,开头有一段行者常用的平淡的炫耀感的文字:“前几天在北京,接到携程网CEO范敏的电话,应邀全聚德吃饭,谈起了旅行游记的出版,她说你以前是属于一个人的流浪吗?不,不是,其实我很想放下一切,放下7+2的梦想去满世界的流浪。……”
不知道是不是笔误,范敏其实不是“她”,而是“他”。就在记者追查的过程中,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天涯的博客中,也出现了一个“行者”,当然,网名已经改变,叫做“漫步西藏”,而他的简历是:2000年7月漫游美国30州;
2001年4月自驾5万里环游中国; 2001年10月自驾罗布泊无人区
2002年5月徒步成都拉萨、阿里,
2002年11月自驾北京到奥地利穿越欧亚大陆,途经26个国家
;2003年6月徒步可可西里无人区 ;2003年9月徒步穿越川西高原;
2004年5月登顶慕士塔格,7745米; 2004年7月登顶哈巴雪山5396米
;2005年5月登顶西藏启孜峰; 2005年6月登顶南非乞力马扎罗峰
;2005年7月登顶北美最高峰麦金利 ;2006年6月登顶欧洲最高峰勃郎峰;
2006年8月自驾西伯利亚全境; 2006年12月到达北极点;
2007年5月登顶青海玉珠峰; 2007年6月自驾北京到加德满都
;2007年8月自驾新疆南北全境。
仔细对照这两份简历,我们发现除了一些活动进行的年份有变更以外,大致一样,而且也出现“慕士塔格7745米”的描绘。最为蹊跷的是,这个天涯博客开设的时间是2007年12月7日,也就是搜狐老虎被打的时候。在天涯中,他的博客域名是:zongcaihuwai.blog.tianya.cn,对应他在搜狐中所写的邮箱
zongcai_76@yahoo.cn,应该就是“总裁”。“漫游“就是“行者”,这应该不是武断的判断。
果然,在这个漫游西藏的文章“旅行的意义”中又出现了这样的话:“前几天在北京,接到携程网CEO范敏的电话,应邀全聚德吃饭,谈起了旅行游记的出版,她说你以前是属于一个人的流浪吗……”。不过这个“漫游西藏”的身份却发生很大变化,所在城市变成了杭州,却依然还是一副制造业老大的模样,友情链接中居然又有“范敏”。
不过这个范敏的文章却似乎和携程Ceo没有什么关系。记者也把这些网络链接都发给携程,请他们来鉴别此事的真实性。
记者观察
猜猜他想要什么?
行者是不是在骗人,我想答案还是很清楚的。很多人关心的是他为什么骗人。他的博客做得很漂亮,文图搭配也还漂亮,是个不错的“网络编辑”。而且他陈述的一些对旅游的定义也有点境界:“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日新月异的环境,这是一个活的匆忙,来不及感受的时代,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一次历经春夏秋冬之后的回归,在这趟远行中,最珍贵的东西,不是别的,恰恰就是我们在旅行途中的所见所思带着对远方的向往和梦想。”
即使文字不是他本人的,那么眼光也不差。为什么可以谈到这样的境界,却一味来骗人呢?我们可以有几种猜想:
一, 借有这样的博客吸一些人,尤其是他想吸引那些懵懂少女。一些打虎者认为像行者这样的做派只能骗骗不懂行的小姑娘。如果他只是这么一个目的,那么花那么大工夫来做可就不是一般的“花”小姑娘,甚至可能会有犯罪的企图。这是相当危险的。
这是网站的自我炒作。有没有这样的可能?记者联系了搜狐户外频道的编辑张弛,、他说:“经过我们的调查了解到的,这个人是个惯犯。并不只是搜狐,他在很多网站都开骗人的博客。只不过,我们这个博客圈子里专业的人比较多,所以他容易露馅。”搜狐对于这样的弄虚作假的博客态度是比较明确的,他们提出“惩前毖后”的说法,也在发现的第一时间就去处理,还专门做了一个“打虎”的专题。但是面对这样的博客他们也比表示有点无奈:“作为互联网这种新的传播工具,很多地方在法律上还是空白,这也是这种人能够逍遥的一个因素之一,需要不断的完善。作为媒体我们只能是引导大众正确的理念和讲出事实,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处理打击犯罪,并进行跟踪报道。我们希望那个网民不要对所有信息都不加过滤地吸收。”
二, 他喜欢骗人,这能带给他心理上的快感和满足。这显然是心理发生变态的一种情形,当然也很危险。
三, 他内心极其孤独,极度需要别人对他的注意。这是一种比较有同情心的猜测。我们宁愿相信,最后一个猜想更符合事实。行者把他在生理、经济或者各种条件限制下所不能完成的梦想通过网络的拼凑实现了一把,过了一番瘾。
但是这样的梦想能折射什么呢?在我们这个所谓旅游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的时代,在很多人具备旅游条件的时代里,我们是如何看待旅游的。
我们批评那些在埃菲尔铁塔下立此存照的人进行的是炫耀式旅游,同时却经常在宣传进行户外旅游需要多少钱的装备,一些富豪级旅游者带有作秀色彩的探险和攀登更混淆了人们对于旅游和对于财富的梦想。于是,去过可可西里、去过罗布泊,去过珠穆朗玛,去过南北极……就成了人们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旅游很厉害“的标杆,这其实是炫耀式旅游的升级版。
行者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梦想者,或者说梦呓者,他对财富的向往显然不比他对旅游的向往要少一点。他以为一个高尚的旅游者就是他现在这样描述的,有总裁级的财富,旅行各国各地,随便进藏,爬爬珠峰,逛逛两极,有空捐个希望小学,还要借旅游和人们侃侃人生的真谛,获取财富的秘诀等等。
我们当然不是说,能这样做的人不是一个高尚的旅游者,但是,旅游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健康和快乐,这个定义是内核性质的,只要你做的时候按照这样的准则,你根本不需要那些外在的,数字的东西。
真心希望行者能够明白他自己“写”的话:在这趟远行中,最珍贵的东西,不是别的,恰恰就是我们在旅行途中的所见所思带着对远方的向往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