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旅游时报
旅游时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68
  • 关注人气:1,4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老人,保卫城市记忆的这十年

(2007-03-01 17:22:10)
分类: 《旅游时报》权威发布

上海老人,保卫城市记忆的这十年

薛顺生和他关注的名人故居。

 

      第五批,上海最新一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正在最后的酝酿中,到这一批为止,上海被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就已经在千所以上。在这些建筑中,那些名人故居(旧居)因为曾经的历史风云和人物故事尤其显得引人注目。五批以外,繁华十里的上海各个角落依然散布着不少有故事的房子。这些房子和它们主人的故事是构成上海百年来历史的重要部分

72岁,一个老人正在为他已经奉献了大段生命的事业而努力。在他看来,那些有故事的房子就是这个城市的记忆。

“一个没有文脉延续的城市,是一个失忆的城市,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城市。”

 

记者  潘倩

周杨煜

 

10年,四辆自行车,两个放大镜,绘制名人故居地图的人正在老去

 

翻开一本厚重的的画册,薛顺生并没有马上看起来,他又拿出一个放大镜和一个经过打磨的凸面镜片,必须在这两个镜片的帮助下,他才能看清画册上所有的文字。这是他最近参与编撰的一本画册——《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已经是第四批了,薛顺生说:“第五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正在酝酿当中,可能会在今年年内出来。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快要过千了,到现在为止是630多所,杭州有900多所。按照上海的历史发展来看,曾经有过那么多名人的踪迹,应该可以找到很多有历史的优秀建筑。而对于名人故居来说,也需要发现它们,挂上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牌子,它们才能保证不会被随便拆掉。”

   这位退休前在市房地局搞电气工程的副高级工程师做了一辈子房屋修缮工作的工作。和老房子结下深缘的老人,平时自己就喜欢拍建筑照片,退休后就索性成了专职的老房子维护人。骑上一辆自行车,他开始调查优秀历史建筑了,一骑上去就是10年,4辆自行车为此而“牺牲”。也正是这10年的奔走,老人出版了32本有关建筑方面的书籍。

“倒不是小汽车不好,但是我要调查老房子,就要走走停停,小汽车不方便,还是自行车好啊。”老人眼睛可能有点酸,在老花眼镜后面稍稍眯起。“我今年本来预备要出一本《上海名人故居地图》。但是眼睛不太行了,就是老年白内障,看东西很吃力。”儿子对他下了禁令:“这么大年纪了,你又不是靠这些吃饭的,不要再弄了。”

可是,他是和那些老房子有感情的人,那些静静伫立的房子就像他的老朋友,他不能就那样看着他们被埋没,被遗忘,在某一天被推土机铲倒。所以老人还是忍不住还是要访,要写,要过问,无奈,岁月不饶人。

打开一幅他画了一半的草图,薛顺生反复地说:“如果要做地图,我要去新华书店买一本空白的来填,要一点一点对起来做。本来是要做的,但是眼睛实在太吃力,太吃力了。”

 

盖叫天,田汉,傅雷,他们的老宅经历莫名其妙的变故

这些年,他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老建筑,也看着一些老建筑消失。就在薛顺生准备做《上海名人故居地图》的那段时间里,一些故居却已经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去。

“我以前跟媒体说过的盖叫天的故居就已经没了。”盖叫天的故居淹没在延中绿地里。“还有卢湾区那里有原来田汉的故居,现在也没了,‘莫名其妙’地就没了。”

老人对记者讲述了他听说的一个事情:“川沙周浦镇上有傅雷的故居,开发商要开发房产的时候,当地老百姓很有保护意识,去闹了。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找来傅雷的儿子傅聪,问他同意把房子拆了吗,结果傅聪回了一句‘侬看了办吧’!”看着办的结果是,傅雷故居的门移动几米后,老宅终于保留了下来。

让薛顺生心痛的是,如果没有老百姓出来说话,这处故居可能也就“莫名其妙”地没了,不仅是这里,那些消失掉的名人故居多数都经历这样“莫名其妙”的过程:“说莫名其妙是因为,对于哪个地方是名人故居,开发商也许的确不知道情况,但是有关部门应该知道,如果他们也不知道,那就更糟糕了。”

不能为这些消失画地图,那么只好做“标本”。老人专门出了一本书《消失的老建筑》。也可以算做一种悼念。

之所以这些名人故居不太能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这些建筑本身并不是特别有特色,而是一些外观上比较普通的石窟门建筑。但是“那些房子,尤其是住过名人的房子都是有故事的。房子有了故事才有了生命。”薛顺生认为,名人们的业绩,后人可以从历史典籍中完整地获知。但名人故居的存在却能给人以质的感受,强化感性认识,还能消解冥想中的虚无。随着岁月流逝,名人所留下的一屋一树一器一物也便成了后世不可多得的“文物”。更可贵的是,名人故居里还沉淀了他们的成长因素。

“在我们给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挂牌的时候,首先考虑建筑的一类当然是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都很突出的,但是退而言之,其中某一个方面突出的建筑也应该得到重视。”

“其实要保护这些名人故居和进行新的开发不见得就是绝对矛盾的,盖叫天的故居离新天地只有一箭之地,当初如果把它放进新天地的规划,那么它现在完全可以成为新天地景观中的一个。” 位于陆家嘴中央绿地边上的陈桂生故居,是浦东仅有的几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四合院建筑,当时就是管理部门和开发商的反复沟通,并得到了当时市政府的支持,才完好保留下来的,如今也成为了一道中西合璧的风景线。

“上海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名单不断在扩大,这是好事情。现在甚至已经把建国以后的建筑也纳入范围,这个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个人认为,不需要把年代放得很宽,在我们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里有的是散落的珍珠,那些真正经历历史风云的房屋需要我们去重视和保护。”

 

和阮仪三“撞击”,“我是赞成拆迁的一方”

薛顺生认为自己不是坚决的老建筑维护者:“我和阮仪三曾经在电视节目《撞击》中辩论过。当时讨论的是河南路桥那里天后宫残留的戏台要不要拆掉的话题。”
当时,天后宫的主体建筑已经“异地保护”,也就是说建筑被拆下,转移到松江方塔另行搭建。戏台原本还保留在原处,随着河南路桥工程的进展,也到了必须讨论它的去留的时候。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的观点是不能拆:“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异地保护,就是拆下来,搬个地方再原样修复,但是这样它的历史环境就全变了,历史留存的信息也损失掉了,而有些历史信息是没办法再找回来的。”
薛顺生则是持反对意见的代表:“阮教授的话我很同意,他举例说老人为了保护建筑而躺在地上不让施工,我也很感动。但是我的意见还是拆迁了吧。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不拆掉戏台,那么为了工程能够继续就势必要影响桥那边的建筑,而那里恰恰也是一座有名的老建筑——沙逊大厦,沙逊本人都在里面生活过的。从历史价值和建筑本身的风格来说,拆了那里就更可惜了。”
    电视节目当时是分别录制两位“老房守护者”的观点的,几个月后,在一个讨论保护老建筑的会议上,薛顺生和阮仪三真正见面了,没有任何的辩论,两人“一笑而置之”。
“保护是为了发展,这是我们两个一致的看法,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好‘撞击’的。”
    名人故居不是不能拆,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名人故居逐渐从人们的历史视野消失,这和他们当初出现一样也是自然的。但是应该有一个讨论其去留的“清清楚楚”的过程。它们是否继续存在以及受关注的程度完全由后人决定,它保护得是否好,后人负有责任。

 

保留下来的又要如何去保护?
     名人故居不可能都保留下来,这是正常的,但是如何去保护那些保留下来的?站在多伦路250号的门外,透过班驳的红漆木门上那个小小的窗户,老人指点给我们:“这里原来是孔祥熙的宅子,就是孔公馆。”如果不看外面乱缠的电线,不看外挂的空调,不看暗淡的墙面,还真看不出这个宅子曾经的显赫。仔细看了,才发现雕刻的花纹是那么细致,而窗户里面透出来的印花玻璃是那么晶莹。但,无论如何,这是保留下来的,几块牌子都挂在墙外,还有一块是:“内有市民居住,谢绝参观。”薛顺生说:“现在住在里面的是四户人家。他们不太喜欢我们进去看。”为了调查建筑的情况,他通常一个点要去上二十趟样子,单位用房的问题不是很大,已经成为私宅的就成问题了。有的居民欢迎他,有的不,自己的屋子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上海有个区的旅游局正在考虑是否把区里的老建筑资源利用起来,形成景点。但是,如果采用通常的房屋置换方式来搜集这些老建筑,于现在的房价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是房子在居民的居住过程中,要想得到妥当的维护相对就要困难一些。
    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名人故居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发生联系。没有经费的支撑,故居的管理修缮乃至保护必然会成为一个问题。

听听评弹,看看足球,他能从老房保卫战中撤下来吗?

薛顺生现在已经不怎么骑自行车了:“上海太大了,自行车现在对我来说太吃力了。眼睛又不好。年岁毕竟大了点。我预备歇歇了,我欢喜听评弹,看足球,以后的时间里我想可以做点这些事情了。”一边说,老人一边看着满屋子的书,这里是他的资料库,也是他的成果展示橱窗。10年,32本著作以及那些刊载在不同刊物上的文字,老人的确已经为那些不说话的老朋友们做得够多了。
    可是,如果没有他们,那些名人故居会不会消失得更快呢?
    薛顺生的想法是:“只要政府重视了,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精英到保护老建筑的岗位上去,他们会比我们做得更好。”只是,在造新房子和修老房子中,年轻的人们会认为哪个价值更高呢?说到这一点,老人只是笑:“我的孩子们都不做这个事情,他们经商。”
    王安石是上海房地局的历史建筑保护保留处的处长,这是一个新设的处,以前保护老建筑的事情是归房屋修缮处来管理的。他说:“现在上海还有专门的优秀建筑保护委员会,由上海房地局、城市规划局、文管会共同组成。”在新的计划里,名人故居可能每年会设立固定开放日,游客可以通过预约来参观。
    对于把名人故居的景点功能发挥出来,老人是很赞同的:“我觉得像多伦路这样其实就不错。这里的老百姓已经体会到开发为旅游景区的好处了。对老房子来说,也能间接得到资金,保护应该就会容易一点。”
    多伦路上,早春的太阳虽然还不是那么灿烂,人们却都兴高采烈,一群日本游客冲到白公馆(白崇禧故居)前摄影留念。
   “也许地图不容易画出来了,但是我还可以给报纸、刊物什么写点短的东西。”站在一侧的老人眯起眼睛凝视着另一处老宅,那是和李鸿章有往来的薛姓大商人的房子:“根据我调研的结果,我已经给它申请第五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了,评上以后会有一些保护的资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