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教育学段贯通的思考》发表于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2014年11月第31期
(2014-11-03 08:39:30)关于基础教育学段贯通的思考
北京市立新学校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学段割裂的现状,从办学体制、课程教材、学校管理、教师教研、特色教育和学段衔接六个方面论述了打通基础教育学段壁垒、实现基础教育阶段人连续发展的方式方法,对于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一贯制教育改革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段贯通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施的是分段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分属于不同的学段,但人的发展是连续的过程,分段教育体制有利于针对各个学段的特点实施专业化的研究和教育,但却割裂了人发展的连续过程。如果能够实现基础教育各学段全方位的贯通,使本来连续的人的培养和教育得以贯通,无疑更有利于人的发展。最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这为解决多年来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学段割裂的状况,实现基础教育学段间的贯通指明了方向。
一、办学体制的贯通
课程教材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载体,课程教材的贯通是影响学段贯通的关键。这就需要改变课程教材研究与编写存在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遵循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教育教学的规律,通盘考虑,一体化设计,设计编写出即符合各学段特点,又相互融通的课程和教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教材编写都要融入学段贯通的一体化教育理念,从而实现各学段课程的有效衔接和贯通。
师资的贯通是落实基础教育学段贯通的保证。师资的贯通需要通过教师教研来实现,这就需要落实大教研的思想,在做好教师学段教研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教研活动的贯通,让每个学段的老师都能从学生整体发展和学科的完整体系出发,通盘考虑设计本学段的教学,从而保证教育教学的连贯性,防止学段间教育教学的割裂、缺失,甚至是矛盾。学段间教师教研的贯通方式可以是不同学段间课标的集体培训、教师教研的观摩、集备、听课、论坛等,也可以是教师的置换交流,只要搭建了大教研的平台,不断创新大教研的方式,不同学段间教师在教法、内容等方面的贯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六、各个学段的衔接
办学体制、课程教材、学校管理、教师教研和特色教育的贯通并不等于学段之间实现了无缝对接,还需要做好各个学段间全方位的衔接。各学段衔接的内容和形式一般包括:1.开发衔接课程或者叫引桥课程,在上一学段结束或者下一学段开始时开设,可以更好地实现学段之间课程的贯通;2.让低学段学生提前走进高学段,感受高学段课程、学法、管理的变化,或者举办大手拉小手活动,让学生对高学段充满期待,也对学段之间的变化做好思想准备;3.学生心理的衔接。如随学段的升高,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安排好学习生活,遵守学校规则,提高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学习动机由直接向间接、远期的转变;4.师生交往的衔接。随学段的升高,师生的交往方式逐渐由保姆式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学习,慢慢过渡到注重师生情感沟通交流,集体教育和个别谈心相结合,最终过渡到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做好这方面的衔接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尽快适应高学段的学习生活。5.班级管理的衔接。不同学段班级管理的方式是不同的,班主任一定要在了解上一学段管理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段特点设计班级管理的方式,并告知学生,才能保证有效班级管理的实施。如小学阶段以班主任管理为主,初中则以班集体建设和自主管理为主,要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6.学习方法的衔接,如听课、预习、复习、作业等学习方法在不同学段是不同的,在学生进入高一学段前,要让学生提前熟学习方法的变化,以保证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