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在生活中自然发生
(2014-08-07 14:54:23)
标签:
365 |
让教育在生活中自然发生
北京市立新学校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是在生活中发生的,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教育。
生活中,人无时无刻不在受环境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教育,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都会对人产生影响,生活伴随人的一生,教育也就伴随人的一生。
大学时期读教育学,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一知半解。从事教育26年,经历了教师、班主任、年级主任、德育主任、业务主任、学部校长、业务校长等角色后,人到中年的我,时常回顾自己的受教育经历和成长历程,深刻感受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感受到我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随着生活经历的变化一直发生着改变,不止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乡镇中学、民办学校、县直中学、京城学校的从教经历,都对我的生命和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童年是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
对儿童的教育就要给予儿童生命自由成长的环境,让教育在生活中自然发生。
我时常回忆起我生命成长的每个时期,尤其是儿童时期生活的场景。童年时期捉迷藏、踢沙包、摔四角(一种用纸折叠的四方形玩具)、打尔(一种木棍削成的玩具)、挖野菜、割草、摸鱼,听故事、听评书,甚至是打仗、偷瓜摸枣等,生活中的这些事情都是自由的、快乐的、无拘无束的,是自然发生的,让人感受到的是童年的快乐、幸福和自由成长。在这些自发的生活事件中,我们这一代人学会了竞争,学会了健体,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设计组织活动,学会了创造设计作品,学会了规划人生,同时也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学会了如何战胜自己,也从生活和游戏中找到了生命的自信。虽然那时的生活是清苦的,但那时的儿童没有作业的苦恼,感受不到竞争的压力,他们是幸福的、快乐的,生命是自由成长的。
自由阅读对儿童影响非常大,它可以保持对书的兴趣和热情,可以自由的从中吸取营养。我小时候借来林海雪原、水浒传、杨家将、武打小说和一些连环画等都如获至宝,吃饭走路甚至有时上课也爱不释手,这些书虽然没有老师推荐,内容也很杂,但强烈的好奇心让我看的津津有味,体味到的是阅读的快乐,收获的是思想的营养和人生的哲理。
学校不是教育的全部,既然教育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发生,学校生活也就只是人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也就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的需求、社会的功利绑架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生存竞争的角逐场,成为了生存竞争的一种手段,在学校的考试培训功能被不断强化的同时,教育功能却在弱化甚至遭到抹杀,难怪学校教育一直在强调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已经远离了教育的本真。
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讲“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教育要回归生活,教育要在生活中自然发生。
生活中关系越密切的人,对人生命的影响就越大,教育的效果也越好。
父母、长辈是儿童的监护人,与儿童关系最密切,因此教育的影响也最大。有时父母长辈对孩子不经意的评价,如对儿童行为的肯定、表扬,亦或是批评、否定,都影响着儿童对自身行为的认同,影响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儿童的信心和行为方式。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尤其是在农村,我听到家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孩子最听老师的。这实际上也是家长对孩子实施教育的结果,家长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懂,就教育孩子无论什么都向老师学,都要听老师的,所以教师在儿童心目中才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随着家长文化层次的提高,尤其是在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的京城和一、二线城市,家长对儿童教育都有自己的认识,给孩子的教育灌输不再是盲从,必然会理性、客观的审视和评价老师与学校的教育,所以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时甚至让老师感觉到现在的家长爱挑刺。这种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的小学一开始是在我们本村上的,我的启蒙老师任秀英老师是文革时下放到我们村小学的,是一位慈母般的我们最喜欢的老师,我们的家长走亲戚时,每个同学都到她家吃过饭。 任老师不光课上得好,还非常善于鼓励表扬我们,每次考试后,我都会拿到她为学生准备的橡皮、铅笔等奖品,这是我们村孩子最大的梦想和最高荣誉,让我找到了人生自信的动力。二年级时,我和我们村一位不上学的青年逃学,任老师知道后找到了我,不容置疑地严厉批评之后,说到了这样下去的严重后果,让我有了浪子回头的感觉。三年级的时候,文革结束,任老师调回县城,她回城前的那天晚上,我们几个小学生结伴去看望她,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痛哭流涕,就像天塌了一样。
小学五年级,我到离村三华里的大常庄小学就读。至今不能忘记的是,班主任王良田老师经常与我们一同走读,路上他教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幼时我体弱多病,王老师多次骑自行车送我回家,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老师的伟大。
初中时期谢月环、高现玲老师对我的鼓励,张明臣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孙孔礼老师在班上读我的范文,高中时期范连存老师为我们补习英语,孙金锁老师细致入微的工作……
这些老师对我的教育,在平常的生活事件中,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自然发生,没有功利,没有胁迫,让我的生命在生活中自由成长,都深刻影响了我生命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
今年春节后,我的一位已做博导的大学同学来访。因为十几年没见面,在北京见面自然感到非常欣喜,为了方便叙旧和交流思想,见面的场所我们没有选在酒桌上,而是选在了北京植物园,我的这位同学深谙“生活即教育”之道,还带上了他的一位博士生帮我们照相,很自然的利用我们同学见面的机会,成功实施了一次教育事件:老同学见面不免要交流各自这些年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再加上他适当的点拨,对他所带的这名研究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前些天我与这位同学再次见面,说起他带的研究生的情况,他说已经彻底接受了他的思想,未来成长没问题了。
这个教育案例,让我想到了为什么导师教育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对于在外求学的研究生来说,他们的智慧和视野一般已经超过家长,家长除了生活上关心外,已经很难再施加教育影响;导师自然就成为了他们最亲近、关系最密切的人,所以教育的影响和效果也是最大的。这也让我理解了曾军良校长在初高中阶段强力推行导师制的奥妙所在。
愿我们的教育真正回归生活,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在生活中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