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赏析
(2012-02-12 19:28:11)
标签:
教育 |
情真意切质朴自然——《冬天》赏析(网友来稿) |
||||||||||
|
||||||||||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情真意切质朴自然——《冬天》赏析(网友来稿) 2004-07-18 | ||||||||||
浙江省温岭二中 蒋玉梅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写情的高手,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多少读者掩卷沉思。这篇《冬天》,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不仅写了他惯常写的父爱,而且将之扩展到友爱、情爱。既揭示了亲情的美好,又昭示着友情的绵长。 文章开门见山,点明题目“冬天”,先描写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那高高竖起的“洋炉子”,熏得乌黑乌黑的“小洋锅”,以及“嫩而滑”“热腾腾”的豆腐,一个个物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凸现出冬天的寒冷和父爱的温馨。第二段写作者和两个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皎洁的月光,“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浅浅的微笑,这一切,虽时隔十多年,只因友情的珍贵,作者记忆犹新。第三段,写寂寞山城中妻儿天真的微笑,作者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但即使客居他乡,生活在寂寞的山城,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寂寞只属于屋外空旷的山城,而不属于屋内情意绵绵的家。最后总括全文,点明即使是冬天,“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全文就像一部无声电影,质朴、自然,一个个特写镜头,都流露出深厚的思想感情——亲情、友情和爱情。
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是本文的特色,文章中冬天的寒冷与内心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比如第二幅画面,月夜泛舟西湖。时令是冬天,时间是晚上九点多钟,当时的环境是,“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山下偶尔有两星灯光”(可见人们大多入睡了),且“有点风”。而我们三人感觉像是春天:“暖风吹得游人醉”,“我渐渐地快睡着了”;“S君口占两句诗,”我们都在“微笑”。淡淡的笑,驱散了冬天的寒意,浓浓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严寒。 另外,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他“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仰”一“觑”一“伸”一“夹”一“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表达亲情友情的珍贵。情真意切,回味隽永。 附: 冬 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豆腐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文 章来源
因此,课堂里可以细细品味作者赏析中的三幅画面: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和两个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在寂寞山城中,因为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的情景,最后感悟出:浓浓的情,可以驱散冬天的寒意,化解冬天的冰冷。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建树、风格独特的著名散文家。我们读过朱自清的不少文章,你最欣赏哪一篇?请用两三句话来谈谈你的感受。
自由发言,谈自己感触最深的,最喜欢的、最欣赏的文章及其理由。 从学生所学的教学内容入手,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情境中。 朗读课文——《冬天》,
1.请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朱自清的《冬天》一文,初步感受冬天里的亲情、友情、爱情。
2(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如:觑着眼睛qù,氤氲yīnyūn
又如:“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一个特写镜头,把对家人的牵挂和肩头的责任跃然纸上。 朱自清认为文学作品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他的散文里一股股清风拂面、绿茶弥香的清新之感。 积累词句,仿句练习 对你喜欢的词语句子进行圈划、品读后仿写,可仿内容,也可仿句式。
如:文章开门见山,点明题目“冬天”,先描写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那高高竖起的“洋炉子”,熏得乌黑乌黑的“小洋锅”,以及“嫩而滑”“热腾腾”的豆腐,一个个物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凸现出冬天的寒冷和父爱的温馨。 那么,在冬天里,自己家里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做些描绘。 作为九年级学生,仿句题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感,在阅读中渗透对句子的锤炼,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做到学以致用。 再读课文——《〈冬天〉的赏析》,深入感知 1.第一幅画面中写道“豆腐”,除了作者谈到的有摄影艺术的再现效果外,还有什么用意?
1.“豆腐”是一个特殊的意象。它是作者心灵上的亮点,代表着一种童年的深刻记忆,是一种亲情的温暖唤起。
学习新的知识点 请学生阅读课后知识点,思考什么叫蒙太奇手法? 见课后知识点 又一种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进行赏析,读懂了才能有所领悟,领悟了才能巧妙地娴熟地运用。 课后作业
1.请学生再捕捉一些《冬天》一文中课堂里没有分析过,却在文中有深刻含义的词与句子,细细品味。
1.如:“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一句中“养”字妙极!妙在它的动感十足,写活了豆腐在沸水中的样态。
2.映射出在世事惨淡的背景下作者对亲情的依恋和珍惜。同时,这些句子是在造势,为下文作铺垫。 郁达夫曾经赞赏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李广田也明确指出“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莲山课件 |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
散文《冬天》超前地运用了当今摄影艺术手法,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的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形成一组冬天里独有的不同景观,别有一番韵味。
第一幅画面:古老的房子,昏暗的“洋灯”,乌黑的锅炉,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热流在老屋里滚动,驱走寒潮,给这地冻天寒的夜晚带来了如春的暖意。温馨中父子之间尽情品味难得的天伦之乐。这幅画面看似平实,物都是见惯的,无奇可言,但将乌黑的铝锅,雪白的豆腐,桔黄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大,就会突发成空间上的视觉形象的拓展,暗示出昔日生活的时空,这便是一种摄影艺术的再现。亲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的豆腐块,嫩嫩的、滑滑的从父亲的筷子下掉进自己的酱油碟里,好贪吃好可爱的形象。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围着炉火一家人吃着煮山药煮红薯,听凭呼啸的北风吹打着窗棂。此刻的回忆竟变得那么清晰,顿时勾起一份诗化的温柔。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的特写无限扩展延伸,构成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如今白水煮豆腐不多见了,电火锅涮羊肉涮海鲜倒成为家家冬天的一大景观。旧时与现况在想象的世界里幻化为一体,这就是画面摇动下的魅力。
第三幅画面叠印出另一番情韵:静静的冬夜,“我”和友人泛舟西湖,头上一弯明月,远处一抹湖山,山下一星灯火,身边一阵桨声。我们无言相视,荡着飘着,似醒非醒,似梦非梦。与第一幅画面比,这里少了黑白反差,少了动的知觉,少了喧闹的音色,强化渲染了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的悠远流长。平和冲淡才是一种永恒。这是一幅无声的画面,却胜似有声的世界,在艺术创意上作者玩味出一种佳境。
第二幅画面推出一个空寂的山城峡谷——台州。画面跳出了喧嚣的尘缘,进入松风鸟影的情境。在作者笔端摇曳出一组新的视觉形象,‘白天不见人’,“夜晚点火把”的长街,好似“老在过冬天”,临街的“大方窗”时时闪现出母子三人的微笑迎着“我”归来。这组画面取像上采取了对比的技法,外空内实。外在景观是“天地空空”,一片寂寥,而内心世界既隐含着作者难以言表的孤寞又流露出对妻子的无限满足和怀念,对比中幻化出母子微笑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整幅画面上,醒目清晰,难以忘怀。
《冬天》运用蒙太奇的方法,将长焦、广角、短镜头揉在一起对准一幅幅不同的冬景,推出、摇近、定格、幻化,使画面中的景色与人物深浅有致,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掩映,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意境和氛围,展现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是文与画合一的佳作。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xuanxi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3496
原创]情暖冬天——朱自清《冬天》赏析 | |
杨喜娟 发布时间: 2009-7-22 14:16:09 | |
《冬天》是一篇怀人的散文,由三个日常生活片段连缀成篇,几乎无关自然风物,却为何题为“冬天”呢?大概原因有二:一是三个片段都以冬天为背景;二是冬天往往带给人朔风凛冽、雪花飘舞的印象,题目与结尾“温暖”二字遥相呼应,形成鲜明的映衬。本应肃杀的冬天何以有温暖?关键全在一个“情”字,文章虽寥寥几笔,且看似轻描淡写,但字里行间却蕴涵着深挚的情感。正如朱自清先生自己所说,文学作品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读罢掩卷,隽永的文字竟似几个质朴的电影画面,缓慢的变化着,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却深深印入人的脑海,让人久久回味,难以忘怀。
暖人的先是亲情。如果真的是电影画面,这一个最好是从窗外看进去。天已经黑下来了,可能还有一种欲雪的阴郁。透过小窗,屋子里是昏暗的灯光和一大三小四个身影,再就是那氤氲着热气的豆腐。作者说是“忽然想到豆腐”,其实,只有灵魂深处最为眷恋的那些东西,才会随时出现在我们的意识里。白白的豆腐,乌黑的锅和炉子,虽少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诗情画意,却多了一份日常烟火的气息。这一段的动词极妙。写豆腐在鱼眼睛般的滚水里翻腾,用了一个“养”字,显得动感十足,让生活中最为平常的豆腐平添了一份诱人的灵秀。而对于父亲,作者并未回忆他的音容,只在一“站”一“仰”一“觑”一“伸”一“夹”一“放”中,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透过那热气,我们似乎依稀看到《背影》中那位父亲的影子。
暖人的还有友情。第二个生活片段写与朋友的西湖之游。冬夜的西湖恰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皎洁的月光,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零星的灯火。均匀的桨声更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静谧。置身其中,正好体味君子之交淡如水吧。这似淡实浓的情谊,驱散了冬天的寒意,产生了醉人的力量,竟让我“渐渐地快睡着了”。之后的净慈寺之游却是热闹的,但作者说这热闹“好像醒了一场梦”,比喻实在新奇,由静谧而到热闹,由尘世走进佛门,那转换大概像梦一样不真实吧。今天想来,十几年前的那番游玩不也像是一场梦吗?老友已经十几年没有消息,梦里梦外,都是时光不再、物是人非的悲怆和苍凉。回头再看那月色,“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岂不亦给人梦幻般的感觉,其中藏着怎样的失落和惦念!
暖人的自然还有爱情。第三个片段是举家在台州小住的画面。虽然台州的冬天并不冷,但世事惨淡,人烟稀少,那寂寞该是多么难捱!此时,妻子的爱便成了朱自清先生最大的慰藉。作者的发妻武钟谦与其共同生活了12年,留下三子二女。作者在《给亡妇》中曾经深情告白,“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世界上只你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你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分苦;我之有我现在的精神,大半是你给我培养着的。”而在这一段中,作者却并没有留下多少直书胸臆的文字,只写了妻子的微笑。那微笑是天真的,带给“我”无穷的力量,让“我”顿时忘却了所有的痛苦与烦恼,“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尤其最后一句,几乎让人落泪,“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微笑如昨,相爱的人却是阴阳两隔,此情何堪?!每次读到这一句,总是想起归有光《项脊轩志》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同是淡淡的口气,同是刻骨的思念,非大家手笔不能为之!
一个人,有亲情、友情、爱情在心,夫复何求?即使再冷的冬天,也让人觉得温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