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经磨练志不渝

(2010-11-12 15:12:39)
标签:

人才

市场

建设

发展

杂谈

分类: 职场事业

                        历经磨练志不渝

                                          陈胜春

历经磨练志不渝



      我于1994年4月由市人事局办公室副主任调任抚顺市人才中心副主任,分管过人才市场工作,与人才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抚顺人才市场四次易址的过程,至今记忆犹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抚顺人才市场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几代人才工作者对人才市场建设的追求与梦想,记录了全体同仁们为实现人才市场发展目标历经磨难、倾情付出的全过程。这其中也有我的一份努力与贡献。

    自1988年5月举行开放仪式正式挂牌至1994年间,抚顺人才市场一直没有固定的场所。“有市无场”的问题日趋突出,对人才服务工作的扩展和人才市场的发育形成“瓶颈”。因此,设立市场场所势在必行。1994年4月,我到人才中心工作后,便积极与玉山主任和其他领导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一番努力,局领导同意将局机关办公楼一楼圆弧会议室改建成供人才招聘洽谈用的场所。我同当年人才中心交流科的玉海、忠民、志伟三名同志自己动手,将70平方米的圆弧会议室改造成了仅有两个展位的洽谈室。抚顺人才市场第一个固定的场所终于诞生了!当首次利用这个场所供非公有制企业招聘时,求职者潮水般地涌进,将场内外挤得水泄不通。供求双方纷纷抱怨:这个地方也太小了。的确,这个场所是小了点,但这必竟是我们抚顺人才市场的“第一场所”。“有苗不愁长”,这颗小“苗”早晚会长大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做为生产要素之一的人才市场在逐步发育和完善,进入人才市场的招聘单位和求职者也日益增加。显然,“第一场所”已经满足不了市场招聘洽谈活动的需要了。于是,1996年,“第一场所”搬迁至人才中心二楼经过改造的三个培训教室,面积300平方米左右,可供30多家用人单位洽谈。这时候,我们心里有一种“知足”感。与那仅有70平方米面积的“第一场所”相比,真可谓“鸟枪换炮”了。而这次搬迁,得益于1995年人才中心与考试中心合并后整合出的“资源”。如果没有那几间培训教室,那300平方米的市场场所在当时也是无觅处的。市场场所这颗“苗”开始长高了,人才市场的供需洽谈活动也在升温。我们乘势而上,进一步探索开放多种形式的人才市场,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对人才市场的不同需求。从1996年起,我们除了每年例行举办全市性人才交流大会,还先后开放了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县区人才市场、季节性人才市场(春秋两季)、专业性人才市场(民营、外商、外向型企业)、集市型人才市场(每月逢“8”),推行了人才市场会员制,初步形成了人才市场网络。1999年,网上人才市场也开通了,与有形人才市场相得益彰。在这一时期有一个重要事件:1997年10月,《抚顺市人才市场管理办法》经市政府第74次常务会议通过。这是第一部由政府批准的涉及人事人才工作的地方行政法规,它的出台与实施,标志着我市人才市场的发展开始步入规范管理新阶段,是我们全方位开放人才市场,全面加强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才市场功能的“尚方宝剑”。从“有市无场”到逐渐发育,再到规范管理,抚顺人才市场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而实现这样的跨越,我们又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尽管我们有过困惑与无奈,也受过挫折和委屈,但是我们始终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2005年10月,抚顺人才市场又一次搬迁至抚顺雷锋体育场。半年后,于2006年4月,通过租用的方式完成了第三次搬迁,新址是市商业银行一处闲置多年未用的酒店大厅。抚顺人才市场场所半年内这两次搬迁的直接原因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市场主体双方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人才市场的场所仍然不能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从“第一场所”的70平方米到第一次搬迁的300平方米,再从第二次搬迁的400平方米到第三次搬迁的400平方米,尽管最初人才市场场所这颗小“苗”一节一节地拔高了,长大了,但却始终承载着超于自身能量很多的负荷。而对于我们来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努力满足人才市场主体双方的需求,永远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不断地适应和满足这种要求与需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有条件要这样做,没有条件倾尽全力创造条件也要这样做。我们不就是这样一路走下来的吗?于是就有了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人才市场场所两次的搬迁,有了往返于浑河两岸的“战略转移”。就是在这样一种“战略转移”中,人才市场供需两旺的势头不减,供需双方洽谈活动不断升温,求职者求职成功率节节攀高……抚顺人才市场如同一辆全速前进的战车,风驰电掣,一往无前,无视于前进道路的曲曲折折和沟沟坎坎。抚顺人才市场的这种“战略转移”,让我们真正领悟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深刻内涵,更加坚定了我们走“大人才”、“大市场”路子的信念。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就在前面,一个全新的抚顺人才市场正在向我们招手。抚顺人才市场的这次“战略转移”又一次拨动了我们的心弦:抚顺人才市场一定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要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家”。这是存留我们心中已久的企盼,这是几代人才工作者共同的愿望。

    2007年春节过后,正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精神之际,人才中心关于加快我市人才市场建设、选择抚顺人才市场新址的建议,得到局党组积极支持,局党组责成我们尽快以市人事局名义起草报告呈市政府。中心主任佟玉山指派我和安奇同志在市区实地选址考察,我们看好了城东新区39方块这个地方。2007年12月,经刘强市长批示,同意将位于城东新区39方块的市采煤沉陷管理办公室所属总面积3,700平方米的一幢二层楼改建为抚顺人才市场。从2008年8月1日至10月15日,历时70 多天,我们自筹部分资金完成了一楼改造装修任务。2008年10月20日,抚顺人才市场迁入新址,结束了我市人才市场二十年没有固定场所的历史。新的抚顺人才市场招聘区使用面积达1,750平方米,可同时满足150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市场内大型彩色电子显示屏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颇有现代化人才市场的“大模样”。   

     2008年 11月1日,迁入新址的抚顺人才市场正式启用。首场大型招聘会吸引了110家单位进场招聘人才,进场应聘人员达5,000余人,有2,700多人与招聘单位签订意向协议。此后,每周三、周六的日常招聘洽谈活动和专场招聘会,更是“高温”不退,频频“爆棚”。抚顺人才市场步入了她最具生命力的青春时期。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奋斗,走过曲曲折折的艰辛历程,抚顺人才市场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个“家”。为了这个“家”,我们曾四处奔波,将汗水洒在浑河两畔,将足迹留在大街小巷;为了这个“家”,我们曾励精图治,筹谋于多少个不眠之夜,行动于多少个黎明前夕;为了这个“家”,我们曾创新不止,敢涉没有涉过的河,敢走不曾走过的路;为了这个“家”,各级领导给予我们诸多的关怀、有力的支持,使我们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数次易址,几经周折,我们做大做强人才市场的初衷从未改变;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当初“第一场所”那颗小“苗”已成参天大树。

 

    回顾人才服务工作与人才市场建设的发展历程,几代人才工作者不畏艰辛、不怕困难、知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将是我们永远的财富。无论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也无论经受怎样的考验与磨练,我们前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我们的追求和志向永远不会改变!

(注:此文已收入《走过昨天》——抚顺市人才中心成立27周年回眸一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