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用人之道(五)
                            
善于选才
                    

   
曾国藩作为清朝的一名耿将,力挽狂澜于既倒而成为打清朝的顶梁柱。这是因为他重视人才,并且善于观人,敢于用贤,而成就了事业。他自己带兵打仗,是一打一败,而能剿灭太平天国,则是因为其知人之能(用将则胜,自将则败)。这一点,连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石达开也不得不点头称赞。
   
曾国藩善于识才。他识才择人的方式,以有节操而没有官气,办事时条理清晰而少说大话为至要。办事的时候要做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这“五到”。“身到”就是要亲身实践,深入基层;“心到”就是凡事要分析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眼到”就是对事对人要仔细观察、明察秋毫;“手到”就是要亲自动手,对事情的关键要做记录;“口到”就是命令他人办事时要苦口叮嘱。他对人的观察更是细致入微,从相貌、言语、举止到为事待人等方面,都在他的视线之内,所以他网罗了很多真才实学的人才。
   
曾国藩善于求才。他认为为政之道和网罗人才同样重要,网罗人才有四点要求:一是广泛收罗,二是谨慎使用,三是经常教育,四是要严加管理。他还曾对弟弟说:“你要把求才作为最紧要的任务,对于无能之人,即使是至亲密友,也不要久留,主要是因为担心有才的人不愿与他们共事。他求才之心迫切而真诚,每到一地首先做的事就是遍访贤才,他无论是与人通信,还是谈话、闲聊,总是仔细询问其地方有没有人才,如果有,就会调到自己身边来。为了避免用人唯亲,他”不取恶规谏之言,不取怀偷安之念,不取妒忌贤能,不取排斥异己”,所以有一大批人才在他的幕僚中,其声势是自古罕见的。
   
曾国藩善于衡才。他认为,看一个人才的高下,要看他的志趣。他说:“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敢认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他所说的志、识、恒理解成现代的意思就是志向、才识、毅力。这三条在成功人士的身上足以可见。他特别指出,君子立志,应有容纳人类和万物的胸襟度量,应当有品德高尚、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只有这样,才无愧于父母的生养之情,无愧为天地间的完人。
   
曾国藩善于养才。他认为人是可以通过锻炼培养出来的,选才时不要眼光太高,总是说没有人才可用。他说,天底下没有现成的人才,也没有生下来就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人才大都是在艰难困苦中努力磨炼出来的。他还善于使用人才,他将人才比作药才,用药要对症下药,用才要因事而异。如果让人才干他不擅长的事情,则不如普通人。质地好的木梁可以冲开城门,但堵不住洞穴;水牛不能捕鼠,骏马不会看门,宝剑砍柴不如斧头,宝鼎耕田不如犁具。因此曾国藩认为,世上怕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用人者不能正确地使用人才。
  
曾国藩上述的用人之道,至今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以上均摘自《曾国藩全书—曾国藩用才之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