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话养生

标签:
霜降养生趣闻杂谈 |
分类: 健康养生 |
风俗:
霜降时斗指斗己,太阳黄经210度,时值公历的10月23日前后。此时天气变得寒冷,露凝结为霜而下降,所以称之为霜降。霜降时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最低气温可达到0℃左右。
霜降在古时也是扫墓的日子。《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这种风俗现已不多见。本节气中的十月初一,称作寒衣节,现在于乡间还盛行。寒衣节也叫“十月一”,俗称“鬼节”。当天晚上人们在门外焚烧内包棉花的五色纸,把饺子倒在一个灰圈内,意思是天气冷了,为祖宗送寒衣。有些人家还到十字路口,烧五色纸并撒饭于地,意为对丧生异乡的“孤魂游鬼”施舍冬令救济。
由于天气渐冷,所以这一节气中的民间食俗很有特色。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而且应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认为“秋补”比“补冬”更要紧。民间食俗“煲羊肉”、“煲羊头”常以姜、枣为佐料调味而成,男女老幼均可使用。俗话说“吃脑补脑”,据说吃煲羊头能辅疗“头风”等疾病。另有加“四珍”、“八珍”的补药煲羊肉,中医书上有辅疗肺病、疟疾的记载。
古人一般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如史料记载:明代皇帝要在重阳节到兔儿山(北京中南海西南)登高赏秋,吃迎霜兔肉,饮菊花酿酒。所谓“迎霜兔肉”就是经霜的(即霜降)的兔子肉,据说此时的兔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
厦门民俗常在霜降节气之时吃红柿,据说能补筋骨。柿子具有清热、润肺祛痰镇咳的功效,鲜吃可治甲状腺病,因它含碘量高。干制柿饼、柿霜(成熟的柿,削去外皮,经过日晒夜露,久之表面渗出一种白色粉末,含有甘露醇、葡萄糖),都可配置药膳,辅疗咳嗽。梨、柿盛产于秋,秋乃上呼吸道疾病多发之时,食用既有疗效,而且还有补益。
从前次节气正是我国北方地区腌菜的季节。由于此时鲜菜近尾声,人们开始腌菜准备过冬。近年来由于冬天也可买到新鲜的蔬菜,所以腌菜的人少了。不过由于此时细菌繁殖得慢,食物不易变质,菜价也便宜,所以有些人还是愿意腌制一些小菜以佐餐之用。
起居:
霜降节气,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按中医理论,此节气为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由于脾胃功能过于旺盛,易导致胃病的发出。所以此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
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耗热量增多,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必然会加重胃肠功能负担,影响以有溃疡的修复;深秋及冬天外出,气温较低,且难免吞入一些冷空气,可以引起胃肠粘膜血管收缩,致使胃肠粘膜缺血缺氧,营养供应减少,破坏了胃肠粘膜的防御屏障,对溃疡的修复不利,还可导致新溃疡的出现;同时寒冷的季节里,大多数人喜欢热食,如吃火锅,喝热粥等,特别是有人常以烧酒御寒,更是火上浇油,增加对胃粘膜的刺激,可促使溃疡面扩大加深,使病情加重,如溃疡损伤血管就会引起消化道出血。
因此,溃疡病人在寒冷的深秋及冬天,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