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 念
母 亲
——写在母亲节来临之际
2008年我国首次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2008年4月5日上午,天晴日朗,阳光明媚,我们全家及亲友乘车去了高山息园为母亲安葬,以完成我们儿女和亲人的“入土为安“的夙愿。母亲是2006年7月30日因患肺癌医治无效辞世的。她的骨灰安葬在息园的龙凤园,母亲的墓穴选在了一颗松树旁,墓碑的背面镌刻着“养育之恩,世代铭记”的碑文。在司仪的主持下,10点零8分伴随着鞭炮声,身为长子的我,双手捧着母亲的骨灰盒,缓缓地将她安放在墓穴内,并将她的生前的假牙和梳子安放在里面,前来的儿女,侄男侄女们纷纷跪在墓前三叩头,亲友纷纷鞠躬默哀,以表达养育之恩和关爱之情。苍松树干挺立,松枝低垂,映衬着母亲品格和为人。墓碑上亲友们为她送来了束束的鲜花和供果,长练的绢花围系在墓碑的上方,随着和煦的春风在飘舞,寄托着我们无尽的哀思。母亲走的那天是天降暴雨,俗称“苍天落泪”;今天安葬是碧空如洗,也算作是“苍天有眼”吧。慈母远行矣,桩桩的往事,缕缕的思念,冲开了我深久记忆的闸门……
母亲一生为人善良宽厚,生活节俭,做事细心,酷爱清洁。她生活上对自己十分节俭,但对别人却非常大方,前些日子,我们兄妹三人,在整理她衣柜中的遗物时,发现她的一包袜子,竟每双都是经过缝补过的,却洗得干干净净,放在个塑料袋内,我们都不禁为母亲的节俭潸然泪下……她对自己太苛刻了,可她对别人、对朋友、对有困难的人,却从来是慷慨相助,异常大方,这是她一贯的为人。记得上个世纪,1959年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班级号召家长学生家长,集资给班级买课外游戏玩具,同学大都三角两角,多的壹元,可母亲当年给我一张是绿色票面的三元钱,在全班最多,班级老师还特地来家致谢,当年我母亲的月薪仅30多元。1968年我下乡后,每次回家经常看见母亲在给我这“游子”缝衣、补袜到深夜。她勤俭、仔细,在她保管的票证里,至今还存有包着一小打、一小打崭新的辽宁省地方粮票,上面还写着斤数和我妹夫的名子,那是八十年代初,在外地当志愿兵的妹夫每月交家的粮食补助,后来粮票取消了,可细心的母亲还完整的保存着。父母在1949年建国结婚时的一套茶具,由于母亲的精心,我家至今还使用着。母亲解放前夕,就在抚矿印刷厂做精装工人,一把日伪时期的刀锯,由她精心使用保管,一直到退休时,才亲手交给了厂里的年轻人。
母亲勤劳要强,做事有毅力。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父亲去贵州支援国家三线建设,是母亲支撑这个家,含辛茹苦,将我们兄妹带大。她负重耐劳,在单位同男人一样,参加体力劳动,她常告诉我,干活再累,回来也要把要洗的衣服洗完;她还提醒我们兄妹,星期天也要早起,别睡懒觉,抓紧把要干的做完,她的这些生活习惯对我们兄妹三人影响很大。
母亲仁爱慈祥,处处挂念,关心别人。从我记事,就知道她有爱写日记的习惯,每天睡觉前,她把一天作得事记录下来,直到去世前20多天,她还坚持用颤抖地手,在台历上,记下了我弟妹生病住院的时间。母亲的日记,尽管记载的多是些生活琐事,诸如张家孩子结婚;李家媳妇满月;这个老人生日;那个晚辈生病等日常生活琐事,她留下的十多本日记,记录的尽管是些挂念别人的事,关爱他人的事,却真实地记载着母亲一生的品格与为人,她仁爱、宽厚、善良的为人,得到了亲朋好友的一致公认和赞扬。
2006年4月,作为“临终之旅”,她在弟弟、弟妹的陪护下,去深圳看望孙子和儿媳。临行前,我给弟妹带了钱,让她和我妻子,在深圳给母亲买件象样的衣服,以表我们的孝心。深圳当时气温偏高,母亲不让多花钱,仅给她买了这件花衬衫。
你看,她老人家,穿着这件花衬衫,在深圳春天莲花山公园中里,笑得多么开心、慈祥……
——敬爱的母亲您的儿女和亲朋好友,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