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太王陵、威镇庙 (1)
遊威鎮廟及太王陵
威鎮廟,位於安溪縣金谷鄉河美村境內。始建於五代末,已有千餘年的悠久歷史,現存建築為清代遺址。廟宇原為两進、三間張、四合院式、歇山屋頂。廟内有奇妙的深井埕,埕没有出水口,暴雨檐水傾注其中,能自行消退。
太王陵,俗稱“聖王公墓”。整個墓陵規模龐大,結構古樸,座落在一個狀似蜈蚣的山麓上。墓地的龍脈從永春、南安境內蜿蜒而來,峰巒疊峙、曲折迂迴。
墓前兩山插拱,其狀如鈎,似蜈蚣的前對足。墓陵前方,山巒疊錯,計有十八重,層層堆疊,形狀千奇百怪:似雄獅怒吼,香案祭天,山鷹啄蛇,母鷄孵蛋
...... 景色天成,維妙維肖。
太王陵
太王陵,又称太王、太妃墓,俗称“圣王公墓”,系广泽尊王郭忠福之父郭亮、母林素娘的墓地,坐落于金谷镇河美村蜈蚣山麓。始建于五代,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王陵墓成两圹并列,各竖半月形碑石,分别朱书“太王”、“太妃”,中间立一石“圣旨”两字,须弥座祭台。整座陵墓规模庞大,结构古朴。太王陵右有杨公墓,墓碑上书“杨公”两字,是郭忠福为其看羊的杨长者陵墓。
郭忠福,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出生于今安溪县金谷镇。相传家贫如洗、三餐难以维计的他,自幼就以孝顺父母而闻名于世。其父去世后,为糊口到河内(今河美村)富户杨长者家放羊。杨家为卜择风水宝地,特意从江西赣州请来一位堪舆师俗称“风水先生”,供养在家三年。杨家虽富甲一方,然杨长者之妻却天性吝啬,引发“风水先生”的不满。见忠福年少乖巧,忠实孝义,“风水先生”在要离开杨家时指点忠福,叫忠福将父亲的骨灰埋在羊棚内一特定的穴位(今太王陵),并嘱忠福葬父后要立即离开,一路往东,走到一个“牛骑人,人戴铜,水变红,鲤鱼上树闹匆匆”的地方,就是他的安身之地。忠福按“风水先生”的嘱咐葬父,偕母亲一路东行。在他们到南安郭山寨下时,大雨滂沱,但见一位牧童钻在牛肚下避雨,一位僧人头顶铜钵奔跑在山路上,山涧水泛红咆哮,又有一位渔翁甩动钓竿,把一只大鲤鱼甩到树上,以上这些均应了“风水先生”的谶语。于是,两人遂在郭山寨下安身。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八月二十二日,郭忠福在郭山的一棵古藤上坐化成佛。乡人感其孝德,就在忠福坐化的山上建郭山庙奉祀,尊为圣王,后又扩建为闻名遐迩的凤山寺。
太王陵原有墓庵一座。相传墙壁上诗画琳琅满目,其中有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副贡柯琮琪的诗句:“年年谒祖到清溪,携酒牵羊一路跻。回忆古藤身化处,旧庵隐约夕阳西。”描述了当时祭祀太王陵墓之情景。墓庵原已圮,今又在太王陵右侧山坡建护陵庙一座。
民众相传,郭圣王成佛后,圣示要“回乡省墓”。郡属士绅即发起恭迎圣王回祖籍地祭父母墓。四方善信为答圣恩,也纷纷上陵墓朝拜。清同治九年(1870年),帝敕赐“祭墓”。于是,乡民议定圣王成佛之月为“祭墓月”,并以八月初一行“开墓门”礼。每年农历八月祭墓,来自闽、浙、粤及南洋群岛的香客数以万计。南安凤山寺信众于每年或三年一次,于农历八月下旬择一吉日,用辇轿恭奉广泽尊王神像直诣金谷省视父母墓陵,四方香客随行。祭礼仪式隆重热烈,影响甚广。又传,广泽尊王神像每逢谒陵日,眼中常有泪痕。对此,《郭山庙志》载:“光绪七年辛巳,善信与祭封茔,只见王像眼中有泪痕,问诸父老,乃知每次祭茔皆有之,盖孝思所迫也。”
民国16年(1927年)以前,海外侨胞每三年就要组团回乡祭圣王公墓。近年来,台湾同胞、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侨胞每年都组成谒祖团,恭迎圣王,朝祭太王陵。
太王陵,风光胜景,美不胜收。墓前两山插拱,其状如钩,酷似蜈蚣前足。远看前方,山峦叠错,层层十八重,“远近高低各不同”,那连绵起伏的山岭,有的平缓舒展,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峻峭,有的雄伟,姿态万千。其形状千奇百怪,似雄狮怒吼、香案祭天,母鸡孵蛋、雄鹰啄蛇……形态各异,无不神肖神似。太王陵山脉从南安、永春蜿蜒而来,曲折迂回。近看陵前墓后,山披着树,树裹着山。被密密匝匝包装起来的山峦,有丰腴之富态,有骄艳之浪漫。那浓浓淡淡的绿,把一座座山涂抹得生机勃勃。游人到此,面对这千古以来形成的锦峰秀岭,无不为之惊叹。
古老的太王陵是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地,也是研究华侨史和安台关系的实物例证。近年来,海外侨亲、港澳台同胞慷慨解囊,铺设旅游区水泥路,捐建景点,重修古迹。随着景区建设的日趋完善,太王陵正以更加崭新的姿态,迎接越来越多的游人,使太王陵风貌尤胜于前,臻于鼎盛。
圣公的传说·太王陵
说到广泽尊王,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不少的神话传说。广泽尊王又称郭圣王,郭其姓,名忠福。后唐同光初年(公元923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出生于金谷,属地河内。幼时贫,牧牛羊,事母至孝。其父去世后,为糊口,到河内(今金谷河美村)富户杨长者家放羊。杨家为卜择风水宝地,从赣州请来一位地理先生,于其家供养三年。杨家虽富甲一方,但长者妻却天性吝啬,奉事不周。地理先生感叹:“杨家啊杨家,你没有量气就没有福气!”又时念郭忠福年少乖巧、老实孝义,遂于他游前密告忠福:“有块风水宝地要送给你,只是不知你要一朝天子,还是要万代封侯?”忠福想了想说:“要万代封侯。”地理先生便详细交代了事宜,并叫他速取先父的骨灰水倒在羊圈公羊睡的地方,然后一直往东走,走到一个“牛骑人,人戴铜,水变红,鲤鱼上树闹匆匆"的地方,那就是安身之处。当郭忠福偕其母走到南安郭山寨下,恰巧天降大雨,一个和尚头上顶着铜钹遮雨,又看见柳树下,一个钓鱼人为避雨急忙猛抽钓杆,已上钩的鲤鱼被甩到树上挂了起来,直摇头摆尾,红色山洪滚滚而下,天边突现一道彩虹。郭忠福心想:这不就是“牛骑人,人戴铜,水变红,鲤鱼上树闹匆匆”吗?眼前奇景应验了地理先生所言,于是母子便在那里安下了家。郭忠福十六岁那年古历8月22日,坐化在郭山的一棵古藤上。他成佛后,里人感其孝德,建庙祀奉。自此郭圣王便有了显灵保境安民的传说。
郭圣王年登十六灵化,何有十三太子?传说有一尤溪法师之女,姓陈名依娘,生即奇异,与圣王前有定缘,后化神圣娘。据传不久寺庙中的和尚偶有听到圣娘房中婴儿哭声,并承圣娘托梦:此乃太子降世。圣示取龙床下凸起的湿红土塑金身佛像,奉旨至清溪河内(今金谷河美村)守祖,大太子即为威镇庙圣王。因太子先后降世,塑成十三尊金身,故有“十三太子”之称。二太子奉旨至清溪河内守墓,二太子即为原墓庵圣王。三太子在南安诗山鰲峰宫,四至十三太子也都有各自的管辖范围,由此,民间流传着:“大子守祖,二子守墓,三子守半路。”圣王、圣娘及圣王父母,加上十三太子,三代共有十七位,组成一个神系,统尊称为广泽尊王。
闽南山区的朝圣地——太王陵、威镇庙
太王陵、威镇庙位于著名侨乡金谷镇。威镇庙内奉广泽尊王太子神,太王陵为广泽尊王父母的陵地。圣王、圣娘及圣王父母亲,加上十三太子,三代共有十七位,组成了一个神系,统尊称为广泽尊王。
威镇庙,始建于五代末,已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遗址,为安溪县首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威镇庙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宽深各三间。屋顶两边上下有十四根飞檐翘脊,耸峙挺拔。庙门口有副镌联:“大而化之谓圣,众所归焉曰王”,联尾嵌有佛名“圣王”二字。庙内的深井埕很是奇妙,埕虽然没有出水口,但每逢暴雨檐水倾注其中,却能自行消退,可见建庙工匠设计的巧妙。
太王陵,俗称“圣王公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威镇庙附近的山麓,整座陵墓古朴大气。从这眺望前方,山峦重叠,计有十八重,层层堆叠,似雄狮,如山魔、若大象……景色天成,维妙维肖,又有人称此地形为蜈蚣十八案,案案朝拜。墓山上茶翠草青,果树飘香,自然风光迷人。陵墓成两圹并列,各竖半月形碑石,分别朱书“太王”、“太妃”,中间立一石“圣旨”二字,须弥座祭台。太王陵右旁有杨公墓。墓碑上书“杨公”二字,是恩主杨长者的墓陵,祭圣王公墓必同祭杨公墓。太王陵旁有新建庙宇,供奉二太子守陵。在民间流传着:“大子守祖,二子守墓,三子守半路。”的说法。每年有大批海内外善男信女前往观光游览、焚香朝拜。
太王陵、威镇庙位于著名侨乡金谷镇。威镇庙内奉广泽尊王太子神,太王陵为广泽尊王父母的陵地。
威镇庙,始于五代末,已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遗址,为安溪县首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宇原为两进、三间张、四合院式、歇山屋顶,庙内有奇妙的深井埕,埕没有出水口,暴雨檐水倾注其中,能自行消退。大厅口有一对青龙石柱,石雕工艺造诣精深。威镇庙是闽南山区著名的朝圣之地。
太王陵,坐落于附近的山麓,整座陵墓规模庞大,结构古朴罕见,眺望前方,山峦重叠,计有十八重,层层堆叠,似雄狮,如山魔、若大象……景色天成,维妙维肖。
龙山宫
龙山宫,又名“下庵宫”位于诗山公园内。龙山宫远为郭圣王母子之祖居,圣王朝夕奉亲之旧址:发脉于文章山之右,秀出异常,折而西,南起小山台,旋落平原,隐隐迤逦,至山头街。
南一支,山势渐高,转而东,为诗山书院;北一支,山势环纡数百武,即为龙山宫。其宫后枕笔架山,前擎白云室,右倌魁缠,左襟诗水;其势如龙盘地,形似牛卧眠,故称“眠牛穴”,王之降神于此,岂偶然哉!是个神灵所钟毓之地。
公元935年,忠福母子相依为命,栖身于郭山下安眉寨替人放牛,奉母以终身焉。公元938年,圣王坐化成神后,里人一此为圣王孕毓之地而日见之故,从而筑宫以祀之。
龙山宫初期规模较小,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美林难广侨胞林路先生因寝梦示兆,对龙山宫进行修建、增拓,雕塑神像、以供海内外善男信女输诚顶礼。
1990年10月经旅菲侨胞戴新民先生偕夫人碧容女士独资翻建,宫宇朱墙绿瓦,流丹滴翠;殿柱檐翼,起凤腾蛟,倍增宏丽。
龙山宫正中为殿堂,供尊王,尊妃金身及太子王、太子妃金身,左龛供奉太王、太妃、开闽王、文斗魁星、福德正神;右龛供观音佛祖、清水祖师、林道祖师、涌泉祖师、注生娘娘;下厅左龛供奉关夫子、马将军;右龛奉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伽蓝菩萨;天井为拜堂。
历史沿袭进香习惯,香客到诗山来,先抵龙山宫朝拜,后进凤山寺烧香,方为虔诚,如同欲往安溪金太王陵碣墓祀奠时,亦必先到龙山宫起驾,而后往之。
每逢夕阳夕照,余晖映于宫顶,反射出万道光华,蔚为奇观,古称“龙山夕照”,为“诗山十八景”之一。游客来到诗山公园,登访龙山宫,无不流连忘返。
安溪金谷风光
太王陵,俗称“圣王公墓”,系闽南名神圣王郭忠福之父郭明亮、母林素娘的墓地,坐落于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蜈蚣山麓。始造于五代,宋帝敕为“太王太妃墓”,今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王陵墓成两圹并列,各竖半月形碑石,分别朱书“太王”、“太妃”,中间立一石“圣旨”两字,须弥座祭台。整座墓陵规模庞大,结构古朴。
每年农历八月祭墓,来自闽、浙、粤及南洋群岛的祭墓香客数以万计。南安凤山寺信众于每年或三年一次,用辇轿恭奉广泽尊王神像直诣金谷省视父母墓陵。清代副贡柯琮琪的诗句“年年谒祖到清溪,携酒牵羊一路挤。回忆古藤身化处,旧庵隐约夕阳西。”描述了当时祭祀太王陵之情景。
太王陵,风光胜景,美不胜收。墓前两山插拱,其状如钩,酷似蜈蚣前足。远看前方,山峦叠错,层层十八重,形状千奇百怪:似雄狮怒吼、香案祭天、母鸡孵蛋、雄鹰啄蛇……景色天成,神肖神似。游人到此,无不为之惊叹。
威镇庙,古称河内庙,坐落于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与尚芸村交界处的蛇仑山麓,内奉祀广泽尊王。庙始建于五代末,宋绍兴年间,敕封庙名为“威镇庙”。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五年重修,今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宇主体建筑原为两进四合院式,歇山屋顶,抬梁式构架。庙内深井埕壁正中用条石砌成蛇嘴样,左右两廊各置圆石珠阶,称为蛇眼。埕内未设出水口,暴雨时檐水倾注其中,井埕中的水从未溢出,而自能消退,令人称奇。
庙中三对辉绿岩石柱,分别透雕“四龙八凤”、“八仙过海”、“陈三五娘”等,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工艺造诣精深。
千年古庙蜚声鹤远,古迹颇多。现遗存二方珍贵碑刻:一为清光绪石碑,阴楷“重修庙宇捐资开列于左”,记载实叻、金门商号及个人捐资名单,是研究华侨史和金(门)、安(溪)关系史的实物例证;一为宋敕封“圣旨碑”,镌书“敕威镇庙圣祖神道”,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环庙四周,风景秀丽,最引人入胜的要数“老鹰戏蛇”山和“青龙吐珠”潭。现在威镇庙景区,山清、水秀、峰奇、石怪、潭幽,美丽的自然景观与神奇传说的宗教文化交融,构成了旅游区的独特风貌,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灵山宝地,王者风范。位于安溪金谷镇的太王陵旅游区在绿树环抱、蓝天映衬下显得气度雍容、卓尔不凡。始建于五代的太王陵、威镇庙威镇一方,千年古刹定明院古朴素净,古韵新姿的契真院清新明丽,古木参天的大山石竹庙石景荟萃,而点缀其中的古遗址、古墓葬、古窑址、明朝官圳等文物古迹让观光游客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与历史对话,触摸岁月流下的一道道痕迹。
太王陵、威镇庙位于著名侨乡金谷镇。威镇庙内奉广泽尊王太子神,太王陵为广泽尊王父母的陵地。
威镇庙,始于五代末,已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遗址,为安溪县首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宇原为两进、三间张、四合院式、歇山屋...
太王陵
亦称“圣王公墓”,位于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蜈蚣山麓,毗邻威镇庙(参见《泉州寺庙·威镇庙》),为五代郭忠福之父郭亮、母林素墓。
五代·后唐·清溪县崇善里(今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郭忠福(参见《泉州人名录·郭忠福》)坐化南安诗山郭山后,因孝行闻名于世,历代官府奏请朝廷加封,奉为神。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勅封“威镇广泽侯”,宁宗庆元年间(1195年~1200年)追封广泽尊王。其父母因荫封,俗称“太王”。
太王陵两圹并列,各竖半月形碑石,左碑朱书“太王”、右碑朱书“太妃”;中间立一石,勒“圣旨”两字。墓陵规模宏大,结构古朴,构式罕见。墓陵四周,十八重峰峦叠峙,峥嵘多姿:或似雄蛳怒吼,或香案祭天,或山鹰啄蛇,或母鸡卵蛋……景色天成,惟妙惟肖。
聖王公傳說·封瑩祭祖
郭聖王回歸鳳山寺不久,他的真神上了乩身,說要『謁祖上墳』。鄉民得到『神的指示』,便抬上了神轎往安溪金谷而去了。
自從郭忠福成神之後,他父母的墳墓就稱為『太王陵』,又稱『聖墓』,建築在當初楊長者的羊舍處,也是郭聖王發?的『風水穴』。經過千餘年的變遷,現在楊家和羊舍早已不見??,只有陵墓保持得很完整,供後人憑弔、景仰。整個陵園規模龐大宏偉,結構古典樸素,坐落在一個狀似『蜈蚣』形的山麓上。墓地山脈從永春、南安境內山脈蜿蜒而來,峰巒疊峙、曲折迂迴。墓前兩山插拱,其狀如鉤,好似蜈蚣的前對足。陵園前方,共計有十八重山,巒巒交錯、層層疊疊。有的像雄獅怒吼、有的像香案祭天、有的像山鷹啄蛇、有的像母鴨孵蛋‥‥‥,景色天成、惟妙惟肖、千奇百怪。墓山上茶翠草青、樹密林茂,溪流迂迴曲折,親臨其境,猶如置身於仙山瓊閣之中。正是這樣的風水寶地,引起一個權勢赫赫的當朝大臣眼紅,他命下人先把郭聖王父母親的墓碑拔除,再埋入深山裡。
當郭聖王的神轎抬到了父母的陵墓前,目睹現狀,真神立即上了乩身,拿著利劍,跑到深山埋墓碑的地方,利劍往下一插,說來奇怪,那墓碑自動浮出土面。鄉民無不稱奇,就把墓碑抬回去重新豎好,然後舉行隆重莊嚴的封瑩祭祖儀式。自此之後,那個大臣再也不敢有奪取風水寶地的非分之想了。
威镇庙
位于著名侨乡金谷镇。威镇庙内奉广泽尊王太子神,太王陵为广泽尊王父母的陵地。庙始于五代末,已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遗址,为安溪县首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宇原为两进、三间张、四合院式、歇山屋顶,庙内有奇妙的深井埕,埕没有出水口,暴雨檐水倾注其中,能自行消退。大厅口有一对青龙石柱,石雕工艺造诣精深。
庙附近的太王陵,俗称“圣王公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附近的山麓,整座陵墓规模庞大,结构古朴罕见,陵墓成两圹并列,各竖半月形碑石,分别朱书“太王”、“太妃”,中间立一石“圣旨”二字,须弥座祭台。
郭聖王回歸寺宇不久,他的真神上了人身,說要“謁祖上墓”。鄉人得到這一種“神示”,便抬上神轎,往安溪金穀而去。
自從郭忠神為神之後,他的父母墓便稱為太王陵,也稱“聖墓”。當初建在楊長者的圈羊處,是郭聖王發跡的“風水穴”。楊家和羊圈早不見蹤跡,唯有墓陵展現在人們面前。
整個墓陵規模龐大,結構古樸,坐落在一個狀似蜈蚣形的山麓上。墓地山脈從永春、南安境內山脈蜿蜒而來,峰巒疊峙,曲折產迂回。墓前兩山插拱,其狀如鉤,似蜈蚣的前對足。陵墓前方,十八重山巒疊錯,層層疊疊,千奇百怪。有的象雄獅怒吼,有的象香案祭天,有的象山鷹啄蛇,有的象母雞孵蛋……景色天成,惟妙惟肖。墓山上茶翠草青,樹密林茂,溪流迂回流淌。親臨其境,猶如置身於仙山瓊閣之中。正是這樣的風水寶地,惹起一個權勢赫赫的當朝大臣眼紅,想要奪去,他令人先把郭聖王父母的墓碑拔走,埋在深田洋裏。
郭聖王的神轎抬到父母陵墓前,目睹現狀,真神便附在一個人身上。那人拿著利劍,跑到那理著墓碑的深田洋裏,利劍一插,那墓碑自動浮在泥土上面。鄉人無不稱奇,便把墓碑抬回去重新豎好,然後舉行隆重的封塋祭祖儀式。
自此之後,那個大臣再也不敢有奪風水的非分之想了。
威镇庙
威镇庙又称濠内庙,位于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毗邻蜈蚣山麓的太王陵。庙始建于宋,祀广泽尊王郭忠福。现存建筑物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1990年重修,并建后殿。据传自石敬塘天福年间(936)至今,金谷是广泽尊王迎香之处,故金谷俗称“佛口”。
庙宇建在山脉蜿蜒形似游蛇的山麓。山下溪流,有一潭,昼印日,夜印月,日月随波荡漾,浮光烁金,犹如“灵蛇之珠”。路边有圣旨亭,亭中竖立圣旨牌,上书“敕威镇庙、圣祖神道”两行八个遒劲大字,系宋代遗物。
庙宇为二进四合院式建筑,抬梁式构架。主体呈重檐歇山式,宽深各三间,左右翼辅以厢房。当心间八卦形藻井。屋顶两间上下有十四根飞檐翘脊,耸峙挺拔。庙门对联:“大而化之谓圣,众所归焉曰王。”
前进比后进地坪低一米多,只有埕和走廊,而无房。两边过水走廊内壁未砌石级,各放着一个高尺半、直径二尺的石球,作为登行石级,据传作为蛇眼。厅口正中阶下埕的内壁用五条石,底直铺二条,相隔二尺,上面横铺二条,再叠上一条,叠成蛇嘴。令人费解的是,埕没有砌出水涵洞,然暴雨檐水倾注埕中,却从未溢出,而是自然消退。
厅口一对透雕“四龙朝八凤”青石柱。厅中有两根人物浮雕石柱,左为“八仙朝国老”,右为“陈三五娘”故事。石柱浮雕的人像、盘龙以及点缀的花草树木、飞鸟跑马等,技艺精致,栩栩如生。惜“文革”中遭受破坏,都已经没头缺手断足,至今无法修补。
厅内是神龛,名曰“圣王殿”。殿两侧石柱浮雕对联:“威震域中钦圣德,镇雄河内仰王灵。”正中供奉圣王公郭忠福(广泽尊王),左为武德英侯,右为崇德英侯。传说武德英侯、崇德英侯两神,是送圣旨来的臣子坐化的。
庙中圣王神像左脚下垂,据说是郭忠福坐化古藤上时,其母赶到,攀下他的左脚,乡民便据此塑形。清咸丰间陈步蟾《颂郭圣王》诗亦采此说:
“尊王孺慕本天真,曾坐藤萝证夙因。阿母来牵伸一脚,千秋犹踢忤逆人。”
安溪金谷一带,民俗每年正月初择一日迎圣王公到河山、河美、尚芸、芸美、华芸、金山、金谷等地“巡境”。“巡境”时,按古代侯王的规定配备护卫“兵通”144人,穿战衣,持刀枪剑戟随行,俨然重现古代侯王出巡的场面。
圣王公信仰随闽南人的出洋谋生,远播新加坡、印尼泗水、菲律宾马尼拉、马来西亚吉隆坡、怡保、仙打根、吧巴、缅甸仰光和台湾等地。民俗定农历八月廿二日为祭扫陵墓之期,海内外信奉者汇集,上墓烧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