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教授在复旦大学200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2010-05-05 11:31:41)
标签:
杂谈 |
王德峰教授在复旦大学200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源:复旦大学BBS)
各位同学经过多年寒窗的甘苦,终于取得学业的成功,踏上了人生的新起点。
我想起了宋代词人柳永的这样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当然
,此时并非清秋冷落的时节,而是充满了盛夏的热情。但是,各位在座的毕业生,即
将告别母校,告别老师,告别同学,伤感之情还是无以阻挡地袭上了心头。这份情感
不仅属于同学,也属于老师。虽然我们不应当陷入感伤主义,不过,在这个比较坚硬
的年代里,这样的师生之情显得格外可贵。
很想借此机会跟各位同学讲一讲我内心的一些想法,有关对我们的时代的理解。
我想说的第一个意思,就是想要提醒各位,不要急于求成。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资本的逻辑,造成了一种进步强制,把每一个人都置入了不断竞比的轨道。这是一
个坚硬的现实,几乎无法躲避。但是,我们既然是从一所拥有深厚的精神传统的大学
毕业的学生,我们总还能对于这种外在的进步强制建立起一种比较自由的关系。我们
曾经在这里做过学问,我们已经理解到学问进展的基本条件恰恰是内心的自由以及因
为内心的自由而产生的持久不懈的努力。
我想说的第二个意思是,我们不要害怕平凡。当然,每一个复旦的毕业生总是志存高
远,追求卓越。但是,我们的志向并非直接地就指向物质财富的拥有或较高职位的获
取。我们所追求的卓越,也不是某种外在的辉煌。我们通过研究生阶段所掌握的学识
,本来就与一切外在的成功没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养成的才、学、识、德,乃是思想
的视野和心灵的力量。在我看来,这才是我们获得的学位所具有的真正涵义。硕士也
罢,博士也罢,它们并不是标示一个未来的成功人士的符号。我们手中掌握的财富之
多少,我们所获职位之高低,都不足以充当衡量我们的人生是否成功的尺度。我们可
能依旧平凡,但是,只要我们在平凡的社会角色中所从事的工作,正在真实地积累起
我们民族的光明的未来,我们的心灵就是伟大的。我们可能没有成为社会的精英,但
我们应当成为民族的脊梁。真正的伟大属于心灵。今天,也许有人会把这看作是一个
弱者的自我安慰,但实在说来,这却是信念之力量的体现。在财富、地位与信念这三
者中间,真正难得的,也是真正重要的,是信念。唯有信念,才始终给我们以内心的
充实和对于人生之沉浮的超然态度。
得失交错,祸福相倚,是人生的常态,我们的喜怒哀乐之情往往随之起伏波动,这不
是一种很好的人生状态。比较好的人生,是建立在信念的基础上的人生,在这样的人
生中,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想说的第三个意思是,我们要敢于创造。唯有创造才是真正的青春所在的地方。创
造是我们这个民族在今天最为需要的品质之一。我们处在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但也处在一个充满了困难的时代。最大的困难来自传统价值的解体和新价值的暂付
阙如。在这样的状态中,心灵难以找到家园。没有家园的心灵,是没有创造力的。哲
学因此在今天成了每一个人的事情。哲学在今天的主题可以形象地概括为这样一句话
:“怀着乡愁寻找家园”。乡愁就是对故园的记忆,正是靠着这个记忆,我们才得以
在现代性状况中保持对真理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想象与筹划。尽管对故园的记忆还不足
以为我们开辟前进的道路,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路标,让我们始终记得那样一些朴
素的真理,属于大地的真理,我们从中形成真实的理想和力量,并用自己的生命奋斗
让它们在今天结出新的果实来。这就是我对传统与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解。
我在此还要表达对同学们的深深的感谢之情。感谢同学们和我一起度过的美好的时光
。我们已经把刚刚逝去的那一段时光凝结在了严肃认真而又饶有兴味的学术探讨之中
,各位所完成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就是这种凝结的证明。这些学位论文代表了我们
曾经共同身处其中的生存场,我们在其中领会存在,守护思想。思想是什么?思想就
其本源而言,并不是逻辑的推论、范畴的思维,而是感谢———对存在的感谢与铭记
。或者说:怀着感激的心情铭记存在。
这种感谢与铭记,构成了我们大家今后的人生奋斗与过去的时光之间的内在联系。也
正是在这种联系中,我相信,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展开自己精彩的人生,这样的
人生与我们民族光明的未来相一致。
上次典礼上用的对联也很赞:
博学笃志,且行且惜,前途几多高岗不为留意;
切问近思,亦张亦驰,此去一路扬帆总是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