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新石器早期竹制箭头——“簇”的出土,表明我们的祖先早在一万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竹材的原始加工技术。“簇”用长形竹片制成,长22厘米,宽3厘米,雕成一端矢圆,一端平齐,有打磨精巧的两个圆孔。
西周时,君臣朝会时,手中要持“笏”,用于记事。“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汉·戴圣《礼仪·玉藻》)这种笏,最早就是用竹子做成的,上面还有一些雕刻的纹饰。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一只用斑竹制的笔筒,称之“裘钟”,虽然上面没有雕饰,但说明早在晋代就已经出现用竹子制作的笔筒了。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便普遍使用竹制的用具了,在竹器上镌刻图纹和文字也渐渐风行。当时盛行漆器,漆器的内胎,有的就是用竹子制作的。1971年,在湖南江陵拍马山第19号战国墓出土了一件古代的盛酒器
—
—“竹卮”,雕刻有三只兽蹄足,造型奇诡精美。这件埋藏了两千多年的艺术品,依然闪耀着远古夺目的异彩。
50年代在甘肃武威汉墓出土了两支笔。一支笔的杆上刻有“白马作”,另一支刻有“史虎作”。均为雕工精细的隶书阴刻,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竹刻阴文。
迄今见到的最早刻有浮雕图纹的竹艺,是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浮雕龙纹漆竹勺,长65厘米,内胎为竹子所制,表面为黑红两色漆,浮雕一条占勺柄的三分之一的黑龙,生动古朴,流畅的线条传达出一种远古的生命气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佛道盛世行的时代。这个时期,以佛道为题材的工艺美术品,成为人们装饰和显示富贵的要物,另一方面,追求清淡、自然与放达成为社会的时尚。文献所载,六朝齐高帝(公元479年——482年)赐给隐士明僧绍的一件竹根如意,称“如意笋箨寇”(《南齐书·明僧绍传》)。北周文学家庾
信也有“梁王修竹园,冠盖风尘喧。行人忽枉道,直进桃花源。稚子还羞出,惊妻倒闭门。始闻传上命,定是赐中樽。野炉然树叶,山杯捧竹根。风池还更暖,寒谷遂长暄。未知稻粱鴈,何时能报恩。”的诗句(明代屠隆本《四部丛刊·庾子山集·奉报赵王惠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