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课程设置国外和国内的区别

(2011-03-28 16:45:06)
标签:

高考

志愿

心理学

专业

计桥

教育

分类: 志愿学堂

【来源:计桥高考志愿研究院

心理学是一门集理论、实验、实践、技术、技巧为一体的富有创造性、操作性、综合性的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对心理学的关注与认可程度越来越高,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程度也日益提高,同时,设置心理学专业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也越来越多。

虽然我国也有设立心理学专业,但是由于我国的心理学发展再文革时期学科受到批判,致使心理学专业人才的断层与缺乏,同时各个高校的心理学院系或专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心理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学科内在联系难以体现,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以上的原因导致了我国心理学课程设置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一、课程的选择性:经典课程与学科进展课程的融合方面

就目前心理学排名较前的国外著名高校来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依利诺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学生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尽管各个学校的心理学系(专业)的课程设置的门数与课程名称、课程内容等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上都涉及到五个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专业扩展选修课程以及研究性课程。

我国心理学专业的发展已经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原杭州大学等4个院校设有心理学系发展到目前全国约有几十个心理学系或专业可以招收本科生但就目前大陆高校的各个心理学院(系)的发展状况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参差不齐。我国的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却偏重于经典类课程的阐述与解读,如心理学导论、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学史、生理心理学等,大多数开设心理学的学校都将这些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或核心基础课程,但是对于选修课和创新与实践活动却相对匮乏。

 

二、教学体系:基础知识与研究能力体系的建立方面

国外的各个学校都比较重视本科生的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通过开设心理学的通识类课程、导论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在此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心理学各个领域的拓展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比如在高年级开设研讨类和独立研究类课程,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增加实践经验,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或工作提供了必要的训练机会。同时,许多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实行导师制,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心理学领域,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加速其能力的提高。

我国心理学课程目标的表述缺乏明确性,多数教材是这样表述的: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中小学生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因此,课程的性质被定为教育理论课。在这种课程目标的指导下,造成心理学课程内容中,对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十分缺乏。具体表现为对心理学概念、原理进行哲学式阐述多,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的操作性知识介绍少;对一般意义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性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调控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心理学的概念、原理掌握阐述多,要求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借鉴、介绍他国的经典研究成果多,反映本国教育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少。

三、学生培养方式的差异

从课程的类型来看,国外各个学校都开设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本系(专业)和外系(专业)的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课程。但是我国的心理学课程设置中注重的是共性上的认识,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不是很到位。培养方式上,国内的课程设置有一点比较薄弱,那就是在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培养方面。国外的心理学课程的编排围绕着核心基础课程,按照循序渐进、螺旋式和综合贯通的方式,逐层展开,在深度(纵向)与广度(横向)两方面扩展。但是国内的课程比较注重平行式的专业设置。

所以,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借鉴国外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建议应该确立模块化和层次化的整合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体系,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