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元宵节
文学与元宵节有割不断的情结。元宵节也叫“灯节”,灯节顾名思义就是以观灯为元宵节的娱乐。元宵节并不是仅仅为北吃元宵南吃汤圆而形成的,如果只是为吃,元宵节不会延续几千年直至现在。元宵节从汉代之前初始,张灯结彩成为元宵节的标志之一。至于古人为什么选择张灯结彩来欢度元宵节呢?一是,喜庆;二是古代人口稀少,用红红火火的光明驱走清冷的正月冬寒之夜;三是灯光驱走世间恶鬼,达到避邪之目的。至于吃元宵或者汤圆,无非是寓意在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期望团团圆圆的意思。古代北方大米稀缺,富人之家元宵用小米或者白面做成,穷人只能用地瓜干面子或玉米面做成元宵,南方多数用糯米做成元宵。至于称呼汤圆,这个叫法一般在南方,历史也不久远;据记载袁世凯称帝后,元宵才被改为汤圆,这个叫法也只是在南方流行。因为袁世凯姓袁,意思是元宵暗示自己很快就报销了。袁世凯想的一点也没有错,他的皇帝梦真像元宵一样,被历史的大潮冲进沸腾的锅里,不到三个月就一命呜呼了。
说起文学与元宵节的情结。汉明帝提倡佛法,元宵节燃灯的习俗得到大力推广,寺庙、道观挂灯成为元宵节的重头戏。有文化的和尚或者道士发现挂灯之后,纸糊的灯笼有些单调,就在灯笼纸上写上一些与佛家、道家有关的文字,一是观灯更有意味,二是普及佛法或道家真言。慢慢的就发展到在灯上写上灯谜,诗句。
元宵放灯的习俗,到了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可以说是全民狂欢。狂欢是人类情感的发泄途径之一,而且是文人墨客激情燃烧的呈现方式。在元宵节这一夜,唐朝的文人三五成群到风月场所饮酒观灯,赋诗赏月。可以说,文学与元宵节结缘是从唐朝真正开始的。我们不妨看几首唐朝描写元宵节的诗歌。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 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
从众多的唐诗中,可以看出,元宵节是唐朝文人们雅集的一个重大日子,唐朝的诗人们也为元宵节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华美篇章。
宋代的文人们也不敢落后,他们也为整个宋代的元宵节不惜笔墨写下了安乐与离乱的诗章。直至今天,文人墨客们在元宵节这一天往往借文抒怀,经典名篇虽少,但也为元宵节增添了文学色彩。乃至中央电视台以及很多地方电视台或者文学社团,也举办起各种各样的元宵诗会。文学传统在整个元宵节的历史竖坐标上源远流长,横坐标上纵横驰骋。文人的激情、诗人的浪漫,如同元宵节的灯盏流光溢彩。从古至今的每一个元宵节无疑是文学的一个个标点符号,像灯光一样在历史的风云中忽明忽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