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你想好好活着

(2017-03-19 09:19:13)
标签:

杂谈

​​

收到一封私信,说关注我的原因是想养生。对,大多数人都想好好活着、活着长一些,没人整天想着快点死吧,如果有就是患了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要赶紧治疗。

但是,养生这个词非常容易让人误入歧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骗子的通行证。电视上报刊上网络上以及社会的各个角落,遍布着打着养生旗号的陷阱。商品大潮之下,养生成为行骗业最安全的保护伞。一旦上了养生的当,后果往往是最严重的,因为损失的不仅是你的钱,还有你和你的亲人的健康,后者则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你想好好活着,活得更健康更长久,并一定非得关注我,但关注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此外还有很多明智的选择,让我一个一个地细说。

首先,你要找个心情平静的时候好好地想一想。怎么才能确定心情平静哪?举我本人的例子吧,今天午饭吃得很好但没有撑着,中午睡了一个短觉,该干的事都提前完成了,也没有其他迫切的压力,坐在窗边的沙发上,看着窗外风中的落叶,这种闲到蛋疼的时刻会让人心平气和地检讨自己。

检讨什么?

第一个要检讨的是你的整体思维逻辑。如果你相信中国人和外国人体质不同的话,请你去读读关于遗传、进化、分子生物学和人类学等方面的科普文章,很浅显的那种就可以了,但你必须心平气和地读下去,而不是用你原有的思维逻辑去一边读一遍抵触,要开放你的心灵。

当你了解了人类是怎么出现、现存的人类又是怎么来的,并且了解了基因方面的一些常识之后,你对于人的认识和理解就会上升到新的高度,就不会再相信“如果没有中医,你祖先是怎么活下来”之类的鬼话,你的视野才能跳出五千年文明的思维枯井,放眼于人类历史的真正长河之中。

第二个要检讨的是你对于现代医学的进展及其所推动的健康水平的提高的认知水平。在中国人的认知世界里,有一个东西叫做中医,它和中国的其他那些“传统”一起让人们的思维停摆,总是往回看,在故纸堆和古人的故事传说中寻找答案,这样人们看待其他事情也遵循同样的思维模式。于是世界是动态的,而中国人的世界是相对静止的。

怎么检讨?

还得放开心灵,去了解以前没有机会了解,或者没有端正态度了解的东西。

就说“养生”这个话题吧。很多中国人认为现在和几十年前一样,活到中老年的时候就要使劲养生,用中药调养、吃各种补品,否则就会生病,实际上确实很多的人生病,然后让过度治疗和中医中药折磨得没有多少年寿命了。我们认为生活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的寿命也一样,真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能和贫穷、落后或者战乱的地方相比,就和美国相比吧。

最近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的一篇论文,是研究头胎生育年龄和寿命的关系的,这个研究的数据来自Women’s Health Initiative这项女性纵贯性大型研究,这项研究从1991年开始,跟踪了约20000名更年期后妇女,经过20多年,这项妇女的54%活到了90岁。

54%并不是最后的数字,因为有很多参试者还会陆续活到90岁。即便如此,请想一想,在美国进行的这项长期跟踪试验,超过半数的女性参试验者活到了90岁,即便不排除这些女性都是生活习惯很健康的人,但是超过一半活到90岁而且这个比例还会不断提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人们的预期寿命还在不断提高,那个今天出生的人如果从小营养合理的话,半数会活得一百岁的预测可能过于保守了,这一天有可能会提前到来。

靠的是什么?

不是靠中医,也不是靠中国式的养生或者把全世界的草药都吃到肚子里的海淘式养生,靠的是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从而不断地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

这是两种认知世界,你必须走出中国式的固步自封的相对静止的世界,走进全球化的不断前进的动态的世界,你的精神才是自由的。

第三个要检讨的是你是怎样获得信息来源,如果你从电视里的养生堂和其他健康节目获取健康信息、从报纸上的健康专栏获取、从朋友圈转的那些“不转不是中国人”等文章里面获取、在百度里搜索、从朋友同事邻居那里听说、或者看中文期刊里的那些论文,你是处于一种不断地被愚昧和伪科学、半真半假科学信息洗脑的状态,要切断这些获得信息的途径,重新建立自己获取健康信息的途径。

哪些途径?

如果你读到这里,恭喜你,这就是正确的途径之一。

请继续读吧。

如果你想好好活着(2)

如果你想好好活着(3)

如果你想好好活着(4)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疫苗
后一篇:疗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