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制上学

(2013-09-04 09:06:52)
标签:

杂谈

分类: 信口开河
一觉醒来又多了一个头衔,本来不打算再掺和添加叶酸的争吵,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小撮搞科普的面红耳赤地争一句话应该怎样解释,都争了好几个月了还没完没了的,有意思吗?可是没意思也得吭声,因为这一回人家说得太精彩了。好在我这一篇里面有关于美国教育体系的一些介绍,比起意气之争的东西会多些知识性。 

既然人家不点名,我也用“某科普作者”代替。

某科普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亮出了高潮:“高级洗地人才”有时候还会创造新概念或者新逻辑,比如“(该科普作者说)强制要求粮食制品添加,又不是全部添加”。按照这种逻辑,也就可以说“法律强制要求学龄儿童上学,又不是全部上学”——这就不是“洗地”,而是把地板拆了重装了。

我整句话:“方舟子那个说法当然没错,强制要求粮食制品添加,又不是全部添加”。对号入座没有问题吧?装地板真说到我心里去了,因为我家从楼上到地下室包括楼梯,三层的地板都是我装的。

根据某科普作者的论点,如果反过来,是不是证明了“法律强制要求学龄儿童上学,又不是全部上学”是站得住脚的,就能够证明“强制要求粮食食品添加”是对的?

既然说的是美国的食品添加,就说说美国关于接受教育的相关法律。美国按州法,我是维吉尼亚州居民,就说说维州的教育法。

维州法律在强制教育上有5条要求:
1, 要求家长送孩子到学校。
2, 要求学生上学。
3, 要求学校对未注册的孩子和不上学的学生采取特别行动。
4, 授权执法人员收容旷课的孩子。
5, 授权法庭对不上学的孩子及其家长采取行动。

上述五条所指的学校包括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对孩子的年龄规定从5岁到17岁,也就是从学前班到高四(K-12)。当年在巴尔的摩,经常看见警察在街上收容旷课的黑孩子。之所以只到17岁,是因为18岁以后算成人了,高四的第二学期一半学生满18岁了,这时候不上学的话,家长不能管警察没脾气,学校只能想办法,我儿子的学校的招数是如果第二学期全勤,毕业生就不用参加年终考试。

综上所述,“法律强制要求学龄儿童上学”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孩子全部上学?

本州有些孩子真的不去上学,而且在家接受教育,就是所谓的Home School。Home School是俗称,官方法律上叫做teach at home,因此法律里明文写了:send to school,attend school的school不包括自己在家接受教育。

在家接受教育是有传统的,当年女子不能接受教育,只能在家学习。此外还有华盛顿这种请家庭教师来家里授课的,更有自己看书自学的。林肯是因为家贫,看书看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乔治·梅森是因为家里的书多,看完以后成了美国革命三父之一兼华盛顿的精神导师,正所谓一屋书为帝王师。有这样的光荣传统,就不能剥夺人民在家接受教育的权利。

如果想在家接受教育的话,得有老师,不能学梅森和林肯自己看书,老师通常就是父母了,对学习的内容也有一定的规定。

综上所述,尽管法律强制要求学龄儿童上学,但不是全部上学。

我知道某科普作家把下半句话留给我来说:既然“法律强制要求学龄儿童上学,又不是全部上学”说得通,“强制要求粮食制品添加,又不是全部添加”同样说得通。

去了一趟附近最受欢迎的超市、网上找了些材料就被称为“高级洗地人才”,这种用漂亮的反证法,先引蛇出洞,等仨瓜俩枣尽情欢呼之后,再经鄙“高级洗地人才” 归谬,于是原命题得证。这已经不属于洗地和重装地板了,而是把地磨平后铺上大理石而且还拼成美丽的图案。 

我早就说过,人家两位正主早就意见一致了,你们别跟来月经似的揪着叶酸的事不放,散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