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资料 |
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价值
□
唐代剑
池静
乡村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乡村资源开展的一切游憩、休闲、参与、娱乐活动。我国乡村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乡村旅游是一种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是农民。其本质决定了乡村旅游非常强调当地社区和农民的参与,通常一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就是当地农民直接参与旅游业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
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同时,农民依旧保留这些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治理成本较低,激励结构简单,产权回报直接。农民作为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位一体,劳动力与土地、资本相结合投入自主经营,创造财富,从乡村旅游发展中直接受益,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
许多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历程可以证明,它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不少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也日益显现出它对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例如,贵州省有132个民族村寨成为特色乡村旅游村寨,到2002年底,农户家庭经营收入达1180万元,农户平均收入11238元,人均收入2180元,贵州省农村已有53.21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就业极不充分,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造成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有总量剩余,也有季节剩余。同时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竞争力不强。长此以往,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更加凸现,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心态平衡差距加大,必定会引发农村的不稳定因素。
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可以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实现就业。例如,在节假日展开的乡村旅游活动,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周末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既保证了农民在农闲时也能够获取收益,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也消除了不安定隐患。
以旅游带动第三产业
乡村旅游植根于农村,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产品可以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适时解决了当地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难题。旅游需求还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比如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乐”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结合,是以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城市居民要求乡村旅游餐饮的原滋原味,但经营户自产的蔬菜、肉类、禽蛋、粮食等远不能满足需要,这就为当地其他农户发展规模经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这使农户之间形成了新型的产业分工,一部分农户经营乡村旅游,一部分农户则发展加工业和种植、养殖业,专为乡村旅游提供原材料。另外也有一些乡村旅游地推行“公司+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的模式:旅游公司组织客源,农户提供优良的乡村旅游体验,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将企业在资金、知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和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结合起来。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大部分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十分关注,尤其是对卫生与安全的要求更高。这必然促使乡村旅游景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给排水建设、美化洁化、道路改治、住房改造、卫生厕所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等生活细节的处理,从而使当地居民客观上享受到现代化生活。而且乡村旅游以众多的无形资产(农事活动、传统习俗、村落文化等)和现存的建筑等有形资产为基础,不用大肆建造现代化的接待设施,一次性投入小、滚动式发展的特点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的参与作用。
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对接
乡村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游客受教育程度高、收入良好,他们参加乡村旅游是为了获得精神享受,寻找曾经失落了的净化空间和尚存的淳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因此,乡村旅游市场不仅要求经营户具有优美、舒适、整洁的室内外环境,还要有健康、文明、科学、环保的生活方式。在旅游过程中农户必然参与到游客的高品位精神追求中去,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在农户与游客间的相互交流过程中,游客把先进的理念与知识传到乡村,而农户则通过旅游活动把纯朴的乡情传遍四方。有些地方为提高接待服务水平,举办乡村旅游培训班,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接待礼仪、外语口语会话和其他旅游服务知识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素质。这些都会非常有利于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保护原生态文化
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最初动因,保持和突出农村自然特色及其原始、纯朴的风情是乡村旅游景区的基本条件,也是村民的首要职责。
在规范的乡村旅游开发中,通过深入挖掘、拯救、复原、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原本鲜为人知、已濒临绝迹、不可再生的历史传承得以发扬光大。旅游开发使当地居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激发了他们保护自身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例如,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黟县西递古村落在旅游开发前,当地居民砍材、烧石灰,严重破坏了古民居周围山林,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1986年旅游开发以来,村民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且全村用上了液化气,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
前一篇:农村旅游的社会环境建设研究
后一篇:发挥旅游综合功能服务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