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改变了什么?
(2010-11-16 14:48:07)
标签:
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北大校长推荐高考教育 |
分类: 艺术学习加油站 |
2009年底,北京大学正式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率先在全国13个省份的39所中学进行试点。今年,北大继续推行这项制度并做出了一些调整:2011年共有161所中学拥有推荐资格,推荐学生名额增加到210个。如果北大招生规模不变,拥有校长推荐资格的学生占到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进行改革,通过自主招生等多元途径,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教育,高考曾经被称为“独木桥”,如今总算也略微拓宽了一点点。曾被 蔡元培先生冠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字校训的北京大学,自09年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后,今年继续扩大规模,拿出210个校长推荐的招生名额。
按理来说,校长推荐意味着更多学生获得了进入百年名校的多一重机会,应是好事一桩,然而,从获得资格的校长名单公示以来,各界的质疑也是声声入耳,《新京报》日前既有报道《校长推荐制遭学生冷遇,非出类拔萃者不关心》。校长推荐到底改变了什么?北广之星愿与各位关心教育的同仁一起探讨。
名额是否给了真正需要的人?
09年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以后,就开始有声音质疑获得校长推荐资格的学校都是经济相对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学校。以湖南为例,去年获得推荐权的四所中学分别是雅礼中学、长郡中学、湖南师大附中、长沙一中,都是省内拔尖的学校,其他省市地区也不例外,如北京四中、北京师大二附,都是教学水平较高的中学。今年增加的学校中,有了一些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中学,但仍比较有限。
根据《新京报》的采访,既有北京四中学生直言“其实对于推荐大家都不是很在意。在我们学校,年级里大概有六七十人都能获得北大的加分。”也有老师承认,他们学校去年推荐上北大的都是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依照他们平时的水平,不依靠加分足可以考上北大,把推荐上北大的名额给这些学生纯粹是浪费。
一度被社会大众寄望于破格选拔人才“雪中送炭”的校长推荐,最终成了好学校高分学生的一次锦上添花,只起到了一个报考“双保险”的作用。目前拥有校长推荐资格的学校和选出的学生,是不是真正需要这个机会的人?名校通道只起到一个“双保险”的作用,算不算浪费机会?
偏才的机会有多少?
09年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甫一推出,便有很多人乐观地预言,“偏才”的春天来了。在大众的心目中,既然实施推荐,就意味着那些“低分高能”的学生获得了高考之外的名校通道。然而在大部分中学,推荐名额选拔还是聚集在了通常意义的优秀学生头上,学生接受采访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不是特别出类拔萃的学生,是没什么希望获得那几个推荐名额的。”
校长推荐应该推荐什么样的学生,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事实上,学生的素质、才能本身也难以用量化的标准评定。“偏才”的才到底怎样去认证?能不能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同?如果推荐一个“偏才”,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得以服众?这些都让校长推荐的实际操作增加了难度,相比之下,倒不如那些学习成绩好、有各级荣誉奖项的学生更具说服力。
而且,校长推荐的学生仅是在报考北大时获得30分的加分,而对于一些“偏”得厉害的“偏才”来说,距离北大远不止30分的距离,即使得到了推荐资格,也不一定能把握住,仅仅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偏才”的春天,还有很远。
助力,而不是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