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是看“一了现象”,但不是看一了,因为我并不认识一了,我是在看一件事,不是在看一个人.
我曾经就说过,当一个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弄到再也没有几个人看的懂的时候,那他就该出名了.这不是一句贬义的或者是褒义的话,是一个陈述句,我认为艺术本身是为了取悦自己,一个人成功的取悦了自己,那么他的东西肯定是无法取悦很多人的,就好比你娶了一漂亮老婆,那么你很开心,其他的人的心情基本都是即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的,就算嘴里说很开心,那也不是真,因为我们习惯性的说一些客套的话,他们的心情是处于一种映射的状态.就像是镜子一样的.当然那个艺术家的同类会开心,因为他们是"一",是整体.就像你娶了漂亮老婆你的母亲会和你一样的开心,因为你的母亲和你是“一”,是整体.
我会经常去看一了的博客,但是我没看到过一了,不可否认一了是真诚的,但是这不代表说一了把自己全部剥开了放在博客上展示,我只是在说一了说出来的都是真诚的,他也一定有没有说出来的.(也许我不应该在这里说一个比自己大了20岁的艺术家,但是我的说没有赞美也没有否认,是在陈述.)
我看不懂一了的艺术,因为看就是用眼睛,我的眼睛是看不明白的,但是我是喜欢的,也许有人就会问,你看不懂你喜欢个鸟啊!是啊,我是看不懂,我我说不出一了想表达什么.但是那些画确实让我觉得舒服.我看不懂是真的,喜欢也是真的,我没有说谎.因为一了在表达他自己,我怎么可能会懂,会明白?
我也看过其他的画,那些画一看我也很喜欢,并却我能说出自己喜欢那些画的什么,但是说出来一看,全是技巧上的东西,比如我喜欢这个画的颜色,我喜欢他线条,我喜欢他的题材,他很成功的取悦了我,但是也许过不了多久我就厌倦了,因为就像让我天天吃肉一样,我现在觉得不好吃了,虽然色香味具全.
奥修在<<无为的技巧>>中说到过这样一些话,他说行动的技巧来自外在,然后进入到内在;无为的技巧来自内在,然后流向外在.
绘画也好书法也好,首先都是一种行动,那么最开始必定是来自外在的,跟着老师学习的.但是有很多的人一辈子在学习,从来没有看过自己的内在,所以他的东西可以取悦很多的人,但是他依然没有价值,也有少数人在学习到技巧以后就开始向内看,然后往外流,也许无取悦到很多的人,但是他们的内心坦然.
我昨天在网站上看到了一个记者采访一了先生的一些记实,一了说了一个事实,让我感到很震惊,几乎是觉得想反胃,一了说: 现在圈内艺术家交流谈的最多的一个专业术语就是“平方尺”,“某某画家牛逼的很,他的作品一平方尺卖多少万”,“买我作品的人已经排到2008年年底了,我画不及呀,你先等等吧”,“我连电话都不敢接呀!一接就是几百万的订单!烦死了。”,我想知道这些"艺术家"是在干什么啊?是在车间工作的工人吗?就算是一个产品也需要很多次的质量检查的啊!一个艺术品的检查标准就是一个艺术家的心和良知!他们真的有检查吗?我很怀疑!就是生孩子也需要10月怀胎的,也是需要多次去医院检查的,有畸形还是需要做流产的,少生优生的原则看来没有深入"艺术家"的心啊!哈哈!
下面我想写一段奥修说的话,他不是在说绘画,但是也是在说绘画,因为他在说所有的事情的,包括绘画!
(你可以借着学习绘画的艺术而成为一个画家,你可以学习一切能够在艺术学校里面被教的,你可以变的很有技巧,你可以画出很美的图画,你甚至可以变成世界上知名的人物,没有人会知道这只是技巧,除非你碰到一位师父,但是你自己知道这只是技巧.
你的手变得很有技巧,你的头知道那个方法,但是你的心并没有流动。你作画,但你并不是一个画家。你创造出艺术作品,但你并不是一个艺术家。你做它,但是你并没有在它里面.你做她就像你在做其他事情一样,但你并不是一个爱人.你并没有涉入他,你内在的核心仍然保持跟它有距离,仍然保持莫不关心,仍然站着旁边.你的头和你的手继续在工作,但是你并不在那里,那个绘画将不会携带着你的“在”,将不会携带着你。它可以携带着你的签名,但是没有办法携带着你的本质。
一个师父会立刻知道,因为这个绘画将会是死的。很美......你也可以装扮一个尸体,你也可以画一个尸体,你甚至可以将口红画在他的嘴唇上,它们将会看起来是红色的,但是口红不管是多么红都没有办法有流动血液的温暖。那些嘴唇虽然被画了出来,但是在它们里面是没有生命的。
你可以创造出一幅很美的图画,但它将不会是活生生的。唯有当你流进它里面,它才会变成活生生的,那就是当一个师父在作画和一个普通的画家在作画时的差别。平常的画家事实上是一直在模仿,因为那个画并不是在他们里面成长出来的,它并不是在他里面孕育出来的。他会模仿别人,他会去找寻概念,他或许会模仿自然,但是那并没有什么差别。他或许会看着一棵树来画它,但是那棵树并没有在他里面成长。
注意看梵高的树,它们是截然不同的,在自然界里面你找不到像那样的树。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是梵高的创造,他透过树木来活。它们并不是在你周遭一般的树,他并不是从自然界抄袭过来的,他也没有从任何人那里抄袭。如果他是一个神,他一定会在世界上创造出那些树。在绘画当中,他就是神,他就是创造者。他甚至没有模仿宇宙的创造者,他只是成为他自己。他的树木非常高,高到可以碰触到星星和月亮。
有人问梵高:“这些是什么树?你那个概念是从哪里来的?”
梵高说:“我并没有从任何地方得来的概念,这些是我的树!如果我是创造者,我的树一定会碰触到星星,因为我的树是大地的欲望,是大地的梦想——想要碰触到星星;大地想要到达、想要碰触星星。它们是大地的手,大地的梦想和欲望。”
这些树并不是模仿来的,这些是梵高的树。
创造者可以将某些东西给予这个世界,某种他所孕育的东西。当然,即使对一个梵高来讲,技巧也是需要的,因为手是需要的。即使梵高也没有办法不用手来画画,如果你将他的手切下来,他要怎么办?他也需要技巧,但技巧只是一个沟通的方式;技巧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媒介。技巧并不是信息,媒介并不是信息,媒介只是一个携带信息的工具。他有一个信息;每一个艺术家都是一个预言家——他必须如此!每一个艺术家都是一个创造者——他必须如此,他有一些东西要分享。当然,技巧是需要的.如果我要向你说些什么,语言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我只是在说话,那么就没有信息,那么这整个事情只是一个喋喋不休,那么我是在丢垃圾给别人.但是如果那个话语携带着我的宁静,如果那个话语携带着我要给你的无言的信息,那么这就有意义.
当某件事要被说出来,它必须用语言来表达,但那个要被说出来的并不是话语,当某种东西要被画出来,它必须借着颜料,画笔和画布,再加上所有的技巧,但那个技巧并不是信息.信息透过媒介被传达出来,但媒介本身是不够的.
工匠有媒介,他或许拥有完美的媒介,但是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传递给别人,他没有信息。他的心并不是洋溢的,他用手和头在做事,因为学习是在头脑里,而那个方法和技巧是在手上。头和手合作,但是心保持漠不关心,没有被碰触到。这样的话,那幅画将会在那里,但是却没有心。在那里面没有心的跳动,没有生命的脉动,没有血液在它里面流动,这很难看出来,唯有当你知道在你里面的那个差别,你才能够看出来。)
我第一次看到一了的照片时,我觉得他一定是不一般的人,看他的眼神就知道,很干净很有穿透力的眼神.我一直很佩服那些年过四十依然可以保持孩子般天真的人,因为一个人要变的老奸巨滑很简单,但是要保持自己的本性是艰难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画的时候,我在想,这是些什么啊!是小孩子画的吗?能天真到如此(注意不是幼稚)?我没有说谎,这就是我的感觉,我只能感觉到这些,再多看几次就觉得很有意思,具体是什么意思,我不可说,也无法说,一个感觉要怎么说呢?我相信一了如果要展示自己的技巧和取悦他人,那么他可以像很多的人一样,画细致的工笔人物花鸟什么的,可以很简单的得到大部分和我一样不知道绘画的人的喜爱,技巧是简单的,但是传达自己是艰难的.
我曾经在一了的一篇博文评论里说过这样一段话:呵呵!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贻笑大方!一了先生也不必在乎其他人的说辞,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我们喜欢吃苹果,但是没有必要全世界都吃苹果,我们认真的吃自己的苹果,并带着真诚的心品位苹果的香甜,不必在乎其他人对苹果的看法,因为他们基本没吃过,所以只能说说而已,也许吃过了,但是他们不喜欢,当然他们就不会说苹果的好话.但是人的存在是因为那些在乎你,关爱你的人而存在的,不是为了另外的人而存在,一个事物的存在,就是最大最好的理由,不需要被谁喜欢和认可,其实无论得到多少人的认可,我们都只是为了得到自己的认可,为了说服自己.一了的个性很好,继续保持!
很多人都在说看不懂一了艺术,我觉得看不懂是好的,是真诚的,比不懂装懂要好.但是什么叫懂呢?什么是懂得呢?懂得一个东西的最好办法就成为那个东西,你们能成为一了吗?所以不懂是正常的.我以前经常想什么是佛,到底什么才是呢?现在才知道原来这个问题就是错的,一个错误的问题怎么可能有正确的答案,除非我自己成为了佛,才可能知道什么是佛.这和要明白一了的艺术是一个道理,你要不成为一了,要不成为他的艺术,不然你就不能明白和懂得,一个事情就那么存在着,我们需要说什么呢?能说什么呢?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也是在奥修的书上看到的,他说很多的人在海边讨论一个问题,海到底有多深,有多大,是可以测量的吗?都是各持己见,谁也说不服谁,一个盐做的人站出来说:"我愿意下去看看,我回来再告诉你们答案."说完就跳进了大海,然后他在大海里融化了,慢慢的沉入了海的最深处,他知道了大海到底多大,有多深,但是他再也无法回去告诉其他的人了,只有他明白了.这和我上面要说的是一样的,除非你成为他,融入他,成为他的一部分,但是真的感觉你却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可以描述的都是不准确的.能说出来的只是语言,不能言说的是感觉!
我说的也是语言,不是感觉!要感觉自己去感觉!别人说的都是别人的,自己感觉的才是自己的!
PS:上面说到平方尺的那一段,我要纠正一下自己的错误,那些只是说了"求"的现象.希望"供"的现象不是如此.如果是那样供的,我就觉得我什么也没有必要说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能说什么呢?
文章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a486830100gld2.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