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了初画

(2009-07-06 10:54:31)
标签:

一了绘画

文化

一了艺术

杂谈

分类: ·别人看我

一了初画

——赏《破萤:一了绘画艺术》有感

 

一了于四月初忽然画画了,之前他是个颇能“折腾”的汉字艺术家。他由修禅而入书道,二十年间,把传统的书法从狭仄的艺术深宅大院里演练研磨到普罗众生相的社会人文层面,渐生觉悟用汉字艺术来禅示(阐释)当今社会现象启人反思,最极致的表现形式是把个“囚”由字而成画而成器具而成装置最后而成行为艺术,可见他在艺术之路的追求探索上已“走火入魔”无所不用其极。可以毫不恭维地讲,他在字艺书道上已然登上了令人仰止的高峰。忽然画画,对于他来讲,我以为这已非古人所讲的年近四十而不惑,而是心中另一窍的洞明顿开。

 

一了四十初画,说早也不算早,说迟根本不迟,中年新学古已有之,近代画坛大师吴昌硕便是一例,其早年潜心金石书法,自言三十始学诗,五十始学画,(虽说从现有资料考据,他正式学画是在四十三岁左右,想必这是大师对五十之前画作不够满意的自谦之词)然高人一起步一出手自然不同凡想,最终成为一代博采众长但又独具风格的艺林宗师。同样,一了的初画惹人惊羡也得益于高踏在多年来参禅书道的成就之上,顺其自然,起点之处,自非常人可及。

 

观一了的画,令我想到清初那位与他同姓的画界奇才朱耷,去年在观看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一次中国历代名书画展中,令我印象深刻地不仅是宋元明清那些耳熟能详诸大家的诸幅旷逸高远清致精雅的文人山水花鸟真迹,更引我惊顿凝视的还有几张看似线条粗简但笔画淋漓洒脱的画作,画中鹿鱼怪眼睥睨形神异常,一看落款是八大山人。做为一个不亲笔作画的观者,我不敢从古今二位书画家的画法技巧角度来一评短长,只觉一了与八大山人画中的鸟兽,似乎皆各具其心性,即所谓心有所想落笔成画,且都不图精准的形似,只为神肖。而其画风一个因家国遭变愤世嫉俗而乖张怠傲肆扬爽落,一个因国泰民安世修禅问道而朴拙稚趣纵逸谐谑,艺术风格有时真不好较高低上下,只能讲如百花齐放,各具韵姿。

 

在一了四十余天奋作的140多幅画作中,我个人最喜那些兽与鸟。其兽多为虎,虎乃百兽王,可一呼百应威震山林,也可独善其身养精蓄锐。一了画中的虎有立有行有卧有憩,有安详与憨态可掬,有自在与韬光养晦,有纳闷与不怒自威,有了然于胸与“甘为孺子牛”。有兽的身子,人的眼光,他自己的精神。有兽王的气度,有佛子坐骑的静慧。

 

如果说一了画中的虎多是隐喻代表着一种雄浑的力量与神性,在我看来,他画中那些鸟儿则明示着一种雌柔的娇稚与可爱,一种凌空踏来不沾尘的清纯与天真。一只修长的脚直立,另一只抬着脚向后弯曲,脖颈前伸,张嘴探身下望,俏皮轻灵的姿态似在迈步潇洒前行,又似在顽皮好奇地驻足寻觅未知。是童真还是朴雅完全看它站的位,是在厚实的土地,抑或在蜿蜒龙行的松枝,还是在佛家修行者肩头之上,位之不同,我想在观者的心中自有天壤之别。

 

一了画中另一个主题便是与禅佛有关,其中无论是骑虎逍遥游的红衣罗汉,还是自囚于山洞禅修的达摩尊者,你都能从那动静无常的姿态中找出画家自己的影子与风骨。从身体的自律自囚到心神的破茧而出,我想不止是作为书画家的一了本人,其他那些艺术家学者社会财富创造者,甚至这世上任何一个有些慧根并追求心智生长超脱的人,都需要在人生中有一段由不自觉地自囚到自觉地破萤而出这样的一个过程,由身在此山不见山的无知自大,到立于顶峰望群峰的豁然澄明。毕竟知而乐与不知而乐的喜悦意境差距是不言自明的。幸好,一了虽修禅悟道但还属凡间人,没做绝尘避世的出家僧侣,不然我们将很难从他的另一些画作中看到世俗男女喜闻乐见的诙谐与情趣。

 

一了的画问世之初,我想接踵而至的不仅有同道知己的赞叹与羡慕,当代前辈大师的肯定与寄望,定还有更多相左无知者的恼恨与嫉妒,攻讦与谩评。这一切都应在意料之中,其画如人,以一了豪迈不羁的性情,不论是毁是誉,想必都应不会为此过度忐忑郁闷或沉迷自喜,毕竟作为画者而言,他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这股力道他可以在玩画时尽性的全力以付物我两忘。西方的毕加索说过,当他是个孩子时,已经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而他此后却需要一辈子才能学着画得像孩子一样。东方的一了很幸运,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他根本用不着学着像个孩子,而天生就是一个童心长驻爱玩疯玩而且也会玩的大顽童。

 

                                                                2009-6-20北京/元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