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看别人 |
6月7日,《书法报》头版整版刊登了“一了未了——关于现代书法的对话”一文,这是一了从事现代书法创作近二十年首次在书法界主流媒体亮相。不过,因为他在文中的言辞激烈,直抨书法创作中的种种暗藏弊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艺术圈内引起轩然大波,赞成并为其鼓与呼者有之,板砖横飞破口大骂者有之。
“一尾鱼再鲜亮,但没有鱼味;一棵蔬菜再干净,但没有菜味;有的艺术家作品也很出色,他就是缺少人味。”这就是自由艺术家一了对当前艺术家的批判。虽然此前听说过郑州隐居着这么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18岁离家,弃学云游,参禅悟道,最终修炼成“异端邪说”的发言人,被当前艺术圈中的一些主流人物看作“大逆不道”者,但从未见到过这位个性艺术家。日前艺术圈正在进行的“一了现象”的争论也增添了记者对他的猜想。
6月初,为一睹“另类”一了的真容,记者穿过熙熙攘攘的二七广场,走过摩肩接踵的德化步行街,乘上直登五楼的电梯,推开古色古香的木门,找到了“大隐隐于市”的一了先生。在淡雅的墨香中,他品茗娓娓道出艺术真谛,在浓郁的酒香中,他大快朵颐狂批艺术陋病。
面对温州“炒房团”转化成“炒画团”,扛着一麻袋一麻袋现金在竞拍现场哄抬艺术品价格,他说:“当前中国艺术收藏‘井喷’现象是造出来的,一个瞎子带着一大群瞎子往前跑,艺术圈还有一个潜规则就是按照艺术家的职位高低定价。”
面对当前艺术家四处走穴,相互吹捧,追逐名利的现象,他说:“当前货真价实的艺术家能有几个,现在的艺术家哪有心性呀,都被钱笼罩住了,这种艺术家都是像机器一样流水线大生产,简直是印钞机,打着艺术的旗号坑蒙拐骗。”
面对众多艺术家争相蜂拥挤向京城,拉帮结派的现象,他说:“这些所谓的艺术家其实是很多小瘪三们,像旁大款的‘小秘’一样投靠一个‘名家’,或一个冠冕堂皇的‘艺术’团体,给自己脸上涂脂抹粉,狐假虎威!”
记者:您浸淫书法艺术、行为艺术等领域二十余年,屡有惊人之举,被称为“一了现象”,您怎么看待自己所在的圈子?
一了:书法家这个圈子鱼龙混杂,在艺术圈中的口碑特别恶劣,书法家在当代艺术界是失语的,没有能力去跟其他领域的前沿文化去对话。现在好多书法家在公开场合都不愿意叫自己书法家,说自己是个画家,或者好听点叫个视觉艺术家,书法家已经被书法界这个圈子营造成一个非常庸俗的称谓,大家都觉得用书法家称呼自己是一件特别没脸面的事情,但我还是愿意把自己作为一个书法家的身份。其间滋味,冷暖自知。
现在随便一个人只要拿起毛笔写写字,就敢称呼自己是书法家,但你随便买块油画布画两幅就是油画家,那没有吧?或者说你喜欢舞蹈,你跳跳舞,你不敢说你是舞蹈家吧?你到卡拉OK唱两天歌,你唱的也不错,大家也都给你鼓掌,你不敢说你是音乐家吧?但是书法家就不一样,只要早上去买毛笔,下午去练练字,明天就可以在报纸说我是书法家了,这种事情太多了,这是事实,大家也没有一个什么标准,那个领导说你写的不错,你就是书法家了,这都是很可笑的。在当代书法界能称的上是艺术家的很少很少,有做的不错的,不可能说都不行,但是能让你凭心而论,对他升起一份尊敬的还是少之甚少。
我一个日本朋友,是艺术大评论家,一次到上海见到了几位很有影响的画家,参观了他们的非常豪华的工作室,而且他们极其炫耀自己的各种世界顶级设备。日本学者出来说的第一句话,“中国的艺术家都疯了,都在斗富。我今天遭受了极大的精神折磨。”
记者:近几年国内市场艺术品价格爆涨,各种媒体也在爆炒艺术品收藏投资潜力很大,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一了:近年来国内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异常火爆,出现了“井喷”现象,火爆到让人不可相信的地步,这里边有很多不正常的因素,有很多泡沫。从整个艺术市场的环境和现状看,国内的收藏还极不规范,所谓的艺术品收藏,其实主要是官商场上的礼品。
现在对艺术品恶劣的炒作非常可怕,我有钱我可以买你的东西,买后就使劲炒,炒到很高的价格后再脱手。温州“炒画团”就会像买房一样,“组团”买断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并长时间地买断权威书画杂志相关版面对这位艺术家进行包装宣传,再找一家大的拍卖公司对他的一两幅作品进行拍卖。在拍卖过程中,“团员”进行接力赛,一次次抬价,直到卖出一个有新闻价值的价格。而这时候,市场上其他地方已找不到他的字画,“炒作团”就可以把手中这位艺术家的其他作品高价出手了。温州“炒画团”曾经包装了一位画家,买断他作品的时候,1000元一幅,而经过他们的运作,最后以每平方尺2万多元的价格卖出了他的20幅画。
有些媒体的无知也助长了恶劣炒作,就好像有些媒体与某画家关系好,我就可以说这个画家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画家,我可以把他推出来,连续的推,借助媒体不断的炒作,带动一批盲从份子向前冲,于是大家都进入这种恶性游戏当中来。有句话讲“一个瞎子带着一大群瞎子往前跑”,山东还流行这样的歌:“瞎买!瞎卖!一群瞎子在等待……”这就是中国艺术收藏界的现状。
而且很多时候人们认定艺术品的价格不是从艺术角度,而是从这个艺术家的地位,他所担负的职务,来作为定位标准。这成为当前艺术圈一个恶俗透顶的潜规则,比如有一位前中国书协副主席,他上任后作品价格爆涨,当他退位后,价格又爆跌。不过也有例外,启功先生的存世作品虽然很多,但一直在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