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接近尾声,愈发珍惜在家的时光。昨天,好友临时动议观展看戏,欣然而往。归家已夜色当空,心情舒畅,草草记下几笔: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老物件收藏展”虽略显单薄,但完全是民间自发众筹展品运作,殊为难得,睹物思生活巨变,勾起回忆无限。由此想到工作,计划年底启动在几个老工业城市搞工业遗产展,除了历史,这种记录生活的情怀必不可少,烘托情感价值是拉近公众与文化遗产距离的最佳途径。公众不仅是参观者,更应是参与者。

在戏剧博物馆看京剧,历史与传承,相得益彰。戏剧博物馆是依托清代广东会馆而建,戏楼是其中最为知名且重要的建筑,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剧场到现代舞台转折点上的重要实例。这里恢复戏曲演出后,我反而来得很少,主要是怕遇武戏,会本能担忧文物安全。

晚上看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陕西人艺排演的话剧《平凡的世界》。这部戏是根据路遥名著改编而成,用全新的舞台呈现方式诠释黄土地的故事,以此释放出最大的戏剧张力,演员的表演一气呵成,十分精彩。然而,要想把《平凡的世界》这部巨作变成三小时的话剧,是极具挑战的。话剧将田福军这条政治线抽离、时代冲突自然会淡化,全剧就变成了一部群艺的生活史,人物彼此关系的合理性和命运的必然性就容易失焦,导致有些散和收不住。话剧为了求全,大力推进剧情,每场戏皆直接展示结果,而非矛盾冲突的过程,若是没有读过原作的观众,恐怕在理解上就会大大降低该戏的深度。
从京剧到话剧,浓缩了半部戏剧史,古今中西的碰撞与融合。今天,我们能接受如此多元多样化的文化艺术生活,难道不正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吗?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由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这两天,由中戏黄维若教授编剧,天津人艺创排的《海河人家》正在首轮演出。上周末,应演艺集团网之邀,以此戏为由头讲了讲小洋楼文化。虽然有些跨界,但作为天津人,自然是义不容辞的!
我要表达一个观点:洋楼是天津的文化名片,但只是之一,要从完整的天津视角看待近代天津和洋楼的历史文化,这才是文化自信。因此,就涉及三个问题:天津是什么(从哪来)?小洋楼是怎样出现在天津的?小洋楼对于今天的天津有何意义?
首先须明确,天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以此来解读天津历史、天津价值、天津精神。今天天津的历史文化名城面貌和格局,是近代最终形成并存留至今的,我们要如何保护和利用?老城区、租界区、新区,缺一不可。希望大家记住天津卫的生日(12月23日),希望以此设立历史文化名城日,让更多的人知晓和参与!
城市是生活的载体,建筑是城市的载体。小洋楼是租界的产物,其的主人是生活在此的一代代人及他们的生活。人生如戏,索性就用戏剧化的手段讲述历史文化名城的故事,我以四个故事,简单勾勒下1900年到1949年的天津小洋楼,仿佛四幕话剧。
小洋楼属于天津,属于天津人,它的故事还在继续。以此视角来看,《海河人家》这部戏,历史文化名城是活态的,文物也是可以活起来的,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波澜壮阔。这种古今交融、中西合璧、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岂是“哏儿都”二字可以概括的?
不用课件,不照本宣科,用戏剧的方式阐述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这种混搭方式,更像沙龙,更省事轻松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