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谈了审美观折射价值观,意犹未尽,今天又想到历史价值观问题。
距离我们最近就是近现代史,中华民族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奋发图强,可歌可泣。越近则感受越深,则越不可毫无价值观,肆意娱乐消费化。
近来经常爆出:有人穿着日本军装在抗战遗址前拍照摆造型,有人以研究解密为名为侵略者张目。这绝非民主自由范畴,而是在挑战历史和人类的基本价值观。
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在晚年时就接到一封来信,说有人提出“华人与狗不许入内”的牌子是捏造臆想出来的。作为历史亲历者,又是教育家陈先生撰文驳斥,大声疾呼:“时间不过几十年,难道历史的陈迹就这样快地被遗忘了?”
历史的价值观,不仅应存在于课本,更应成为社会所广泛遵守的底线,无处不在。我们不能因为毫无节制的物质追求,而丧失精神世界的坚守。
城市是历史的载体,更是最好的教科书。我参与保护的近现代建筑,以租界为多,投入精力最大,发现这类问题亦较突出。很多地方,对于租界建筑要不任由人口膨胀,然后以棚户区视之。要不完全以开发旅游,经济效益为优。此二者都是忽略历史价值观的表现。
由此可见,如何保护利用租界建筑文物,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与保护理念同样重要,应融为一体。对此,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如汉口,以街头博物馆展示,明确租界性质。做得较差的如天津,以风情区命名,有争奇斗艳之嫌。
穆森 2018年3月
随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