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沽药王庙与太平花鼓会

(2018-03-13 13:31:13)
标签:

天津

西沽

穆森

太平花鼓会

药王庙

分类: 天津记忆(城市人文行)
本文载于《说不完道不尽的老红桥》(红桥政协文史委 编)

                       西沽药王庙与太平花鼓会

                    文/穆森

        西沽药王庙与太平花鼓会

 药王庙后胡同,位于西沽公园东南侧。东北起三荣胡同,西南至东安街,中与訾家胡同相交,形成于1852年前后。因位于药王庙后,故得此名。

清中后期,西沽人口暴涨,社区活动逐渐增多,庙会这种形式开始出现。庙会作为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社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中国世俗化宗教观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在中国传统社区,寺庙往往是满足群众集体生活需求的汇集地,所以也就形成了社区中心.

西沽的药王庙,始建于清中期,俗称小药王庙,有主殿、配殿各一座,供奉药王(邳彤、孙思邈无考),殿前设有广场,定期有盛大的庙会。 “花鼓为西沽村独有之会,阖天津市县,仅此一处,演习地点,在西沽小药王庙前,办事处设众善堂公所内,有时也就在所内排练,会名「西沽太平花鼓老会」,自前清咸丰年间成立”(《天津皇会考记》),遂形成西沽地区最大的庙会。

          西沽药王庙与太平花鼓会

所谓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各有不同。

西沽太平花鼓,源于安徽凤阳花鼓,为西沽村独有。据说在西沽的早期移民中,便有一些凤阳人,他们把自己家乡的花鼓带到了西沽,所以西沽的花鼓也和凤阳花鼓大致相同。然而从西沽太平花鼓会成立的时间看(清咸丰年间),凤阳花鼓的传入既有可能是伴随一次逃荒。花鼓会的表演地点,一般设在西沽药王庙前,组织和管理机构设在众善堂公所内,会名「西沽太平花鼓老会」。会中诸事,皆由阖村父老会同办理,其中选举几名年高德硕者担任指导老师教师,挑选村中嗓音洪亮,面目清秀的十五岁以下男童若干作为演员。以下摘录一段《天津皇会考记》中对西沽花鼓会的具体描述:

花鼓的演员共有八位,都是十三四岁的童子,扮成六女二男,采取梁山泊故事上的人物,各照旧戏里装饰起来,手中也都各自拿着击节乐器,他们扮相和乐器如下:第一对为迎儿,应儿,是丫头打扮,头梳歪心抓髻,身穿紫花缎女袄,手各持霸王鞭(即短竹如笛,挖去其中,中嵌以铜钱,可活动,击击则响)。第二对为孙二娘,顾大嫂,梳大头,身穿桃红色缎女袄,手各持一小太平鼓。第三对为李逵,燕青,李逵花脸扮相,勾大花脸,头戴马尾透风巾,戴花一朵,身穿黑刘唐衣,燕青是武生扮相,戴鸭青绒球硬罗帽,戴绒球纸花各一,身穿鸭青英雄氅,薄底快靴,两人均手中各持小锣一面。第四对为扈三娘,乐三娘,均梳大头,戴额子,穿蓝缎女衣,各胯花鼓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