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乾隆来津为嘛要住水西庄

(2015-05-28 13:00:17)
标签:

文化

天津历史

乾隆

水西庄

园林

分类: 天津记忆(城市人文行)

                        乾隆来津为嘛要住水西庄
                              乾隆在水西庄留下的御笔诗拓片

《城市快报》特别策划之皇家门儿里那些事儿   苏莉鹏

  古代皇帝出巡,在当代被演绎成一个个影视剧中的戏说故事,供人消遣,但在古代社会,皇帝出巡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活动。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为当代人所熟悉。清朝皇帝出巡的故事,也多见于文艺作品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赵云田在谈及这个现象时说:“清朝前期,皇帝出巡的次数非常之多,一为劝文教,一为励武功,或谒陵拜祖,或考察吏治,或省方问俗。至后期,因国势衰微,出巡活动渐少,直至停止。”清朝皇帝中,出巡天津最多的,就是那位被戏说最多的乾隆皇帝。

  

    今天的南运河畔芥园道一带,每天都上演着忙碌的生活街景,但在两百多年前,这里有一处凭河造景的园林,园内楼台亭榭,如诗如画,名为水西庄,为清代天津盐商巨富查日乾、查为仁父子营造

  

    关于乾隆出巡天津的次数,说法不一。一些天津文史学者认为是十次,也有历史学者根据史书《清高宗实录》和《乾隆帝起居注》中的记载统计,乾隆曾八次到过天津。数次来津,让这位帝王在天津留下了很多相关的遗迹、传说、故事。

  

    清朝皇帝出巡,有很多相关制度。据赵云田记述,主要有机构、仪仗、行宫、祭祀、颁赏和进献等十二项制度。其中,行宫是京城以外供皇帝出巡时居住的场所。乾隆因来天津游历和巡视的次数较多,因而曾居住过的地方也不少,至今留存下来最为我们熟悉的,是独乐寺内的乾隆行宫。还有一些他曾停留并居住过的地方,早已随着历史的车轮碾过而荡然无存,只留下无数流传或待解的旧事,以及今人对几百年前繁华的畅想。

  

    水西庄就是其中一处。今天的南运河畔芥园道一带,每天都上演着忙碌的生活街景,但在两百多年前,这里有一处凭河造景的园林,园内楼台亭榭,如诗如画,名为水西庄,为清代天津盐商巨富查日乾、查为仁父子营造。

  

    查氏父子博学多才,风雅好客,广交四海名士,会聚庄园,吟诗作画。当时曾有诗这样描述水西庄:“津门好,诗酒兴飞扬。风雅吟成沽上集,烟波人访水西庄。花月醉千场。”文化遗产保护学者穆森说:“天津之所以出现了一座水西庄,并且绵延相传,被公认为津门文脉之宗,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的。水西庄的兴建和全盛时期,正是天津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此时,天津盐漕文化的一种成熟形态——园林出现了。”

  

    乾隆之所以多次驻跸水西庄,除了政治原因之外,水西庄景色宜人、品位高雅,适宜接驾,而且水西庄主人财力雄厚,精美的饮食“直追大内”

  

    让这处高雅的私家园林名声大噪的,是乾隆皇帝的四次驻跸。水西庄研究专家、天津水西庄研究中心主任韩吉辰先生,详细讲述了乾隆四次驻跸水西庄的经过。

  

    水西庄第一次出现乾隆的身影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带着孝贤皇后,乘龙船由北京顺运河南下。农历二月初四离开通州,来到天津。

  

    在古代,“接驾”是一件天大的事,为迎接乾隆皇帝,水西庄主人查日乾、查为仁父子自前一年便开始紧张准备,还进行了扩建工程,修建了园中园“小水西”。对于乾隆皇帝以“帝王之尊”,何以多次驻跸一个盐商的私家园林,韩吉辰分析,这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就是“盐商”问题。原来盐商在经济上具有一定垄断性,他们通过各种手段积聚了巨额钱财,甚至构成了对地方和中央财政的威胁。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盐商经济,康熙和雍正皇帝都采取高压政策,但是这些政策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各种复杂的矛盾。

  

    乾隆皇帝登基时年仅25岁,头脑清晰、身体健康,他一改原先的高压政策,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怀柔”政策。乾隆皇帝对于“盐商”政策进行调整,与盐商的代表人物直接对话,达成朝廷与盐商都能接受的方案,即盐商拿出钱财主动交给朝廷,换来若干特权和保护,这样盐商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乾隆皇帝多次驻跸水西庄,就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了。

  

    除了政治原因之外,水西庄景色宜人、品位高雅,也适宜接驾。天津食文化研究会的许先则道出乾隆中意水西庄的另一个原因——水西庄主人财力雄厚,精美的饮食“直追大内”。许先介绍,水西庄的厨师来自各省,人数达200多人,有些厨师是重金聘请来的。水西庄的饮食包含了从宫廷到各省的名肴佳馔,成为中华名吃的荟萃之地。

  

   乾隆首次驻跸水西庄时只有38岁,而当他第四次驻跸水西庄时,已是66岁的老人,乾隆在水西庄不但留下了巩固政权的多项政治活动,还留下了很多至今依然可以看到的印记

  

    第一次驻跸水西庄,乾隆安抚了盐商,解决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可以说水西庄成了他的“福地”。但韩吉辰告诉记者,这里也是他的“伤心地”。由于乾隆皇帝这次带皇后出巡,离开天津去往山东,皇后在途中去世,乾隆很伤心,之后数年不曾到水西庄,想是怕睹物思人,想起与皇后曾在水西庄度过的幸福时光。

  

    再次驻跸水西庄,已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乾隆皇帝东巡经过天津。韩吉辰分析,这次驻跸,乾隆皇帝对于民间疾苦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前一年天津地区发生的重大水灾,除了减免赋税、赈抚灾民之外,更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政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乾隆皇帝巡幸天津,又一次驻跸水西庄,这次的主要目的仍是“阅视河工”,对于天津海河和南北运河的水利工程十分关切。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月,乾隆帝又一次东巡来到天津驻跸水西庄。这一次,乾隆心情舒畅。韩吉辰分析认为,这时乾隆帝已经是66岁高龄,看到自己主持制定的天津运河水利工程非常利民,心中满意,这几年未发生水灾,农民收成甚好,所以感到很欣慰。

  

    乾隆首次驻跸水西庄时只有38岁,正是一代帝王的壮年时期,彼时他百业待举,意气风发,而当他第四次驻跸水西庄时,已是66岁的老人。乾隆在水西庄,不但留下了巩固政权的多项政治活动,还留下了很多至今依然可以看到的印记。

  

    查为仁之弟查为义曾在水西庄右侧又辟建一园,初名“介园”,后来,乾隆驻跸于此,一次正值春夏之交,园内紫芥花盛开,幽香宜人,遂欣然命笔题名“芥园”——这就是“芥园”地名的由来。此外,据韩吉辰介绍,乾隆皇帝四次驻跸水西庄,留下三首“御笔诗”,记录了一段珍贵的历史史料。后来人们在水西庄立御制诗碑并盖有“御碑亭”,成为水西庄又一著名景观。此碑于民国初年被毁,只有御笔诗拓片流传下来。

  

    道光年后,水西庄逐渐衰败,后被战火所毁,水西庄的昔日楼台亭榭已荡然无存。乾隆驻跸水西庄,则成为这个皇帝和这座私家园林,彼此珍贵的记忆。(本报记者 苏莉鹏 文并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