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家将后裔隐居天津河西务

(2013-04-20 15:41:57)
标签:

文化

忠烈杨家将

温情邻友会

天津

河西务

分类: 天津记忆(城市人文行)

草堂按语天津曾是宋辽交界之地,今天的武清、静海、宝坻、红桥、西青、北辰等地都流传着杨家将御辽的故事。随着电影《忠烈杨家将》的热映,我们的“温情邻友会”栏目专门派出记者,探访杨家后人在天津的历史故事,以飨读者。

             杨家将后裔隐居天津河西务

                               效忠大明280年数十儿孙镇守边关

                               杨家将后裔隐居天津河西务

                                          新报记者 劳韵霏

  正上映的电影《忠烈杨家将》将时空拉回战火纷飞的宋朝。但电影里的杨家将多以演义、话本、戏剧为依据,真假参半。一通下马碑、一块墓志铭的出土,向世人展现了真实的杨家将。原来,在明永乐至景泰年间,京北塞外的千里防线上,就活跃着一支世代居住天津武清河西务镇大龙庄、英勇善战的杨家将。真实历史中的杨家将并没像小说演义叙述的“杨门男丁全部战死,仅剩下一群寡妇和杨文广一根独苗”,杨家将后裔不但繁茂昌盛,更世代为国效力。

  墓志铭的秘密

  2006 年初夏,北京,92岁的杨宏春老人病危之际,老人颤抖着从床板下拿出一部明代《瀛西杨氏宗谱长门谱》和一张新中国成立初期地契,地契的底脚边缘注有“下马碑埋于厢房山南一丈许”一行小字。

  8月中旬,一通明代宗朱祁钰御笔亲题,明代功臣、昌平侯杨洪府门前的下马碑出土。虽历经557年的风蚀雨剥,下马碑仍保存完好。

  杨洪是谁?

  时任河西务党办主任的陈景山一直在编制河西务史志,昌平侯府门前下马碑的出现,带着他一头扎进杨家将真实的历史。

  杨洪(1381-1451),字宗道,号宣义,洪武十四年(1381年)生于武清瀛西城(今河西务镇土城村),北宋名将杨业十九世孙,杨璟之子。他是明中期著名将领,被誉为“正统年间第一智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杨洪封昌平伯。十月,以功进昌平侯,掌左军都督府事。璟泰元年(1450年)八月,朝廷授予杨洪‘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的功勋荣衔,颁发了世代免死铁券。为彰显以杨洪为首的杨家将的功绩,代宗又御赐杨府门前下马碑。”这是昌平侯杨洪府门前下马碑的历史,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攻至河西务,下马碑复埋院内。此后,下马碑长期埋在地下,直至2006年8月重见天日。

  2008 年春,已故的杨氏族人杨树田生前遗留的39 本日记被发现,家人在翻看日记时,发现了一个秘密,“日记的第24本脊背一侧有一行字:‘龙庙丝璟墓名’,第25本的同一部位又发现另外一句:‘王豆坑祖志藏’。”杨树田的家人找到一位研究杨家将历史的学者,学者破译,“这是一句隔字对接的记事隐语,意思是‘龙王庙,豆丝坑,璟祖墓志名藏’。”

  日记的发现让陈景山想到了失踪多年的璟国公墓志铭。2009 年5 月12 日,大龙庄龙王庙遗址地下,这块墓志铭顺利出土。 

  “墓志铭中提到的璟国公,即杨业十八世孙杨璟,杨洪的父亲,建文四年(1402年)为救护燕王而被南军腰斩于安徽灵璧,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追封其为璟国公,并在河西务敕建龙王庙及六合塔,供玄武帝。清朝末年,龙王庙被清军辟为弹药库,1900 年被八国联军引爆,炸成一片大坑,因距豆丝辛庄很近,故俗称豆丝辛庄坑。六合塔传至解放后,于1958 年被彻底夷平,葬于地宫中的盔甲兵器等物尽被毁损遗失,这块墓志铭混在碎砖当中,随即被掩埋在了地下。”陈景山听杨氏族人口传,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大龙庄村挖渠时又将此碑挖出。杨树田知道后便约了几个族人趁夜黑人静时用手推车将碑偷偷运回村中,就埋在了自家院中。1990 年前后,杨树田又将此碑移出院外,秘密地埋在了豆丝辛庄坑的北坡之下。 

  这两次埋碑经历,让杨树田愈发心事重重,每日晨昏前后,必要绕着坑边打转儿,族人见了,无不觉得蹊跷。2004 年秋,杨树田病死家中。

  几年后,这几十本日记道出了他心中深埋多年的秘密,璟国公墓志铭出土,瀛西杨家将的历史也渐渐浮出水面。

  明代杨家将

  “杨家将的历史,是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但北宋被金灭亡后,杨家将的后裔却销声匿迹了。杨家将是否还有子孙在世?其后裔是否依然如此辉煌?”从2006年开始,历时5年,陈景山查找史料、走访杨家族人,揭开了杨家将后人的历史。

  洪武初年,杨业十八世孙杨璟落籍瀛西,遂称瀛西杨氏。瀛西,河西务的古称。瀛西杨氏在杨璟的带领下,跟随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世世代代保大明,达280年之久。

  据大龙庄《雍阳瀛西杨氏族谱》记载,大龙庄杨氏开基祖为杨洪、杨清兄弟,为北宋名将杨业的第十九世孙。洪武初年,其父杨璟从常遇春北征,随军驻河西务西大营,守卫十四仓,并在河西务成家建宅。建文年间,靖难之战起,父子三人皆随燕王朱棣征战。建文四年(1402年),杨璟战死在安徽灵璧。后杨洪兄弟随朱棣北上,复定居于河西务镇大龙庄村。

  杨洪和杨清出生于瀛西,杨璟战死后,杨洪袭父职远戍开平卫(在内蒙古正蓝旗以东),由此开始了戍边48 年的将帅生涯。

  永乐八年(1410年),时任百户令的杨洪率所部随成祖朱棣北征,开始崭露头角。《明史·杨洪传》载:“至斡难河,获人马而还。帝曰:‘将才也。’令识其名,进千户。”此后,战功累累,曾12年间九次升迁。

  在此期间,瀛西老家的嫡亲子侄和散居于汉中、山西等地的同族后代纷纷投其麾下,经杨洪亲身传带,从此父子并肩,兄弟联手,儿孙接替,在宣府、大同一线筑起一道坚固的军事长城。

  杨氏一门曾同时出了三伯侯、四都督、多个指挥使,并有苍头(即将帅的私家子弟、亲丁等)得官者十六人。

  清代张廷玉主编的《明史》上,为杨洪、杨俊、杨能、杨信父子四人立传,称他们“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其时称名将者,首推杨氏”。在《明史》卷十一“功臣世表”中,把杨洪、杨能、杨信分别封为昌平侯、武强伯、彰武伯。

  粗略统计,数十名杨家儿孙在军中供职挂印,戍守边陲,血战沙场,死保大明。到杨洪去世以后,整支队伍虽日渐削弱,但历代仍不乏袭爵挂印的杨家将领,依旧统兵镇守于长城南北,或戍卫于京城内外,直到闯王入京,仍在为大明王朝尽职尽忠。

  真假杨家将

  “现存最早记述北宋杨家将事迹的,是刊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杨家府演义》。其中杨业、杨延昭父子的形象和杨洪、杨清兄弟颇似,小说中杨业、杨延昭父子的艺术形象,很有可能就是以杨洪、杨清兄弟为蓝本的。”陈景山认为,明朝中后期,朝廷积弱,外敌虎视,这种局面与宋朝何其相似,杨家将成了借古喻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杨家将,希望借此宣扬忠君思想。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之下,民间艺术家在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改编出历史演义小说。

  演义中的杨家将真真假假。杨继业率领众子长期镇守在雁门关一线,戍边抗辽,为国尽忠,直到以身殉国,从而成了万世仰慕的忠臣良将、千古流芳的爱国英雄。演义中,杨令公虽获七子奋勇营救,但仍难以力挽狂澜,陷于苦战。最后令公为免自己成为累赘,以致杨家七子继续犯险,愤然撞向李陵碑自尽身亡。

  但据杨氏族谱记载:杨家将四世杨继业(杨业),由北汉归宋,便是美名传中华的杨令公,在对辽作战中被俘,绝食而死,非评书中所说“碰李陵碑而死”。

  老令公杨业生有数子,被后世演绎为“七狼八虎”。《宋史·杨业传》中确有其名者共计七人。令公殉国时,除延玉已经战死,延朗、延浦、延训、延瑰、延贵、延彬等六人均被有官加官,无官补官。演义中著名的杨六郎杨延昭原名杨延朗,宋真宗时改名为延昭,查诸杨氏族谱,因其为“嫡长内谱”,同族各门只记长子,杨业之后仅有延昭一人录入,因此,杨延昭实为杨业长子。

  “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穆桂英,杨宗保是个女的。”陈景山告诉记者,杨家有一人叫杨相,其亲信将领穆德的妹妹名为穆英英,穆英英后来嫁给了杨家的一个名叫杨宝的家丁。相传穆英英臂力过人,武艺出众,一般男家丁均不是她的对手,此人也因此成了评书《杨家将》中烧火丫头杨排风的原型。

  关于杨宗保,杨氏族谱载:杨延朗有一子两女,儿子杨宗,两个女儿宗保、宗英。而河南洛阳新安县五头乡潼沟村出土的一块宋朝杨令公的停灵碑,碑文记述了杨令公在此停灵的经过:“北宋朝杨令公之丘陵也。有女孙杨宗保感祖之义,居庐于此,遂人道而为观焉。”

  “可见民间传说的杨宗保史有其人,而且是女性。只是后代文人把她杜撰成北宋的一员大将。而杨宗保虽是女流之辈,但巾帼不让须眉,由于在古代女子不能抛头露面,只好将其换为男子频繁出现在小说、演义中,成为人民群众接受、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英雄人物,实际上杨宗保是集杨老令公所有孙子即宗字辈英雄事迹于一身的代表人物。”陈景山认为。此外,佘太君的确存在,但佘太君原姓折

                    传承四十三代宗亲几十支分布遍全国后裔十万多

                          瀛西杨氏族谱首次公开

                                          新报记者  劳韵霏

    入清以后的杨氏家族声望一落千丈,八国联军的入侵更是让杨家人分崩离析,分散到了全国各地。数十年来,杨家人一直缄默不语。近年来,杨家人的观念转变了,他们不希望杨氏家族的历史被尘封忘却。他们从四面八方渐渐聚拢,抢救杨家将的故事,利用网络联络各地的族人,续谱、祭祖,认祖归宗……

  敕建侯爵杨府 武清一境称冠

  大龙庄看似一个普通的村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杨业第36 世孙、40多岁的“大龙”带着记者走进村子。

  “这就是那块下马碑的地方,出土那段时间总有人来看,太招眼了,怕被损坏了,2009 年又埋到地下了,杨璟的墓志铭现在武清区档案局里。”一路走来,“大龙”不时提醒记者注意,巷口凸显的一些石块就是一些墓碑的残骸。

  村中一个大坑下面,有一块残存的下马碑,上面清晰可见“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几个字,“杨洪晋封昌平侯后,朝廷在京城和河西务分别为其营造了侯爵府,河西务的侯爵府占地148 亩,其中建府占地约38 亩,其余部分为龙王庙、璟公祠及街道、官场等,这块残存的碑就是璟公祠门前的下马碑。”“大龙”说,侯爵杨府是皇家敕建,规格之高,规模之巨,在武清一境绝称冠首,无可比及。

  如今的侯爵杨府已经成了一个普通的院落,但门口的两块枕石还在,院子的主人说,在院子里刨地时,常能挖出琉璃之类的东西。

  大龙庄坐落在北运河畔,河畔的一片土地正在翻修,未来会是一条柏油马路,而村里人还习惯性地把这片地叫做“金沙滩”。

  “在元、明决战中,明军大将郭英所率领的先头部队最先与元军遭遇。此战关乎大都存亡,关乎改朝换代与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双方展开了殊死拼杀,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是时旌旗蔽空,战鼓震天。作为郭英阵前副先锋的杨璟率领自家兄弟一马当先,勇冲敌阵,当时整个战场上黄沙滚滚,厮杀声响彻运河两岸。直杀得死卒亡马相枕,血染黄沙如泥。激战中,与杨璟并肩冲杀的副先锋高明德战死于乱军之中。最终明军大败元军。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于二十八日夜间携太子、后妃和一部分蒙古大臣从大都北逃上都,元灭明兴遂成定局。”

  这片正在翻修的“金沙滩”就是这场战役的战场,1958年平整土地时,社员们在这片沙滩上发现了很多箭头、刀枪及火铳等武器残遗。

  八国联军入侵 火烧杨氏祖宅

  “大龙”自5岁开始就知道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人,他知道家里每年都会挂上“清白传家”的对联横批,这个横批传自杨洪,历年历代,杨家后人家家都知道这个祖训。另外的祖训是,杨家的历史不能披露,因此,杨家将后人坚守着几百年的秘密,所以明代“杨家将”的历史一直鲜为人知。

  入清以后,瀛西杨氏的世袭封爵尽被削除,家族声望一落千丈,所处境遇远不如前朝,许多分支后人或图发展,或为生计,陆续离开了河西务原籍,由此迁徙到了全国各地,很多人弃武修文,走上了科举仕途。

  1900年8 月4日,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沿运河两岸进犯北京,9 日清晨攻至河西务。联军攻占河西务后连续驻扎数日,肆意烧杀抢掠。联军在河西务驻扎的几天,就把指挥部设在了侯爵杨府之内。联军不仅将府内洗劫一空,临走时还放火将所有房屋、廊厦全部点着。

  这场庚子兵祸,使存世近450 年的杨氏祖宅、家庙全部化为废墟,大宅门往日的风光由此一去不返。偌大的杨氏家族亦由此分崩离析,避难外逃。

  如今,武清以外的杨家后裔就有数十支,包括宁河一支、宝坻二支、天津三支、北京五支、三河一支、赤城一支、康保一支、张北一支、宣化一支、内蒙古二支、河南二支、吉林一支、沈阳一支、山西二支、湖南七八支、邯郸一支、四川一支、贵州一支、黑龙江一支、辽宁一支。一直固守在大龙庄的杨氏后人至今不足百人。

  随着时光的流逝,杨氏家族的历史渐被尘封忘却,以至到了家内失传,外人不知的程度。 

  网上建QQ群 寻找全国杨家将

  “以前就知道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人,但家里人不多说,我也不敢问,对杨家将历史不是太清楚。”

  2006年,陈景山开始研究杨家将历史找杨家后人,这一举动给了“大龙”感触,“身为杨家人,应该多知道点历史,而且杨家将的历史久远,明代杨家将更是很少人知道,如果慢慢被遗忘了,挺可惜的。”

  “大龙”开始研究杨家将,几年时间,一个普通农民竟然通晓宋、元、明历史。虽然根据祖训,“大龙”还是不愿意透露姓名,但会对外人讲起自己是杨家后人,讲起杨家将的历史,“大龙”走出了勇敢的一步。

  杨业第35 世孙女“冬雪”很小的时候就离开河西务,到外面大学读书而后工作,知道自己是杨家将后人是2011年的事情,从那时起,“冬雪”也一头扎进杨家将历史。

  “冬雪”的爱人也很支持,并在网络上建立了名为“武清瀛西杨家将”的群,两年来,群里有了近百个成员,都是在全国各地的杨家将后裔。

  “至今粗略统计,大龙庄杨氏家族从杨业始,已传至43代,粗略统计,杨氏门派数十支,已经有10万多人。” 

  从2011年开始,天津、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等省市的几十名杨氏宗亲后裔每年都会到明代杨家将先祖曾经戍守、而今长眠的地方——河北省赤城的杨洪墓前祭祀。

  向先祖敬献鲜花、诵读祭文,杨家将的后人又团聚在一起。而后,杨氏后人集资,补修了杨洪墓。

  祖谱七年续完 上周公开祭祖

  4月14日,是对杨家将后人很重要的日子——杨顺嫡传瀛西宗亲许各庄祭祖会在廊坊许各庄村举行。

  这一天,全国各地近百名杨家将宗亲来到许各庄。祭祖会一项重要的事情是,清代至今的杨氏族谱续完,并第一次向族人公布。

  续谱是杨家后人一直在坚持的事情,河西务大龙庄的杨氏族人原有家谱宋、元、明、清、民国共五种版本,几百年的动荡中,宋、元版本被焚,清朝版本谱牒《雍阳瀛西杨氏族谱》尚且幸存,起自始祖杨璟,开基祖杨洪、杨清,至今已历六百年、十八代,所记子孙达二百六十余人。

  从2006年开始,廊坊许各庄村的杨氏族人开始了续谱的工作。

  “我是杨杲的后裔,杨杲是杨洪的族孙,需要续谱,就必须找到杨洪的后人。”许各庄的村长杨万金一边续谱,一边在寻找河西务的杨洪后裔,去年,两大家族终于团聚,各自拿出家谱,衔接在一起,形成了现在最完备的杨家后裔族谱。

  73岁的杨廷玺是族谱的执笔人,7年的时间,老人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族谱的修订中,完成的族谱副本描绘在画纸上,铺满了半个房间。族谱公开的日子,老人已经身心疲惫。 族谱的修订过程中,来到河西务寻根祭祖的杨氏后人日益增多。这些杨氏族人每来河西务,总要先到遗址凭吊瀛西始祖杨璟,焚香献供,匍匐叩拜。一些辈高年长或离居久远的族人,还带来了家传谱牒、先人遗像、碑铭祭文等各种家族史料,来与大龙庄长门联宗会谱。

  4月14这一天,湖南的杨中虎和欧天恩坐了十个多小时的火车,第一次来到大龙庄认祖归宗。

  杨中虎早知道自己是杨家后人,去年无意中查找到“武清瀛西杨家将”的QQ群,才找到了族人。欧天恩则对自己的家世一直毫不知情,但在一次湖南湘西杨家将文化研究会的活动上,他了解到杨家将的后裔有一支改姓为欧,“杨洪谱帖在杨氏祖传各种秘笈中,存有一篇隐匿极深的密札,名曰《吾父密事》,是昌平侯杨洪亲手所写,存世至今已近600年。全文皆为蝇头小楷,共计三页,其中记录着杨璟其他5个儿子隐居湖南改姓欧阳及欧姓的缘由:朱允炆即位之前,朱元璋为帮助孙子扫清障碍,痛下杀手,杀掉了曾经的很多功臣,所谓的胡惟庸案,杨璟遭到牵连,便将5个孩子隐居湖南,因杨璟大夫人姓欧阳,便有杨氏后人改为欧或欧阳姓。”(除资料图片外摄/赵建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