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青年》有争议和话题是好事

(2012-09-05 20:52:13)
标签:

北京青年

赵宝刚

杜淳

马苏

贺刚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有争议和话题是好事

        ——评《北京青年》

             穆森/文
                 《北京青年》有争议和话题是好事

《北京青年》是赵宝刚导演“青春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可能也是最具争议的一部剧。作为文艺作品,有争议,能引发话题,是好事。这最起码说明了这部戏收视率很高,所以才能引起广泛的争议话题。收视率代表了经济效益,争议和话题代表了社会效益,当下中国电视剧中能做到这二者兼有,应该不是很多。

 中国电视剧从起步走向成熟,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是不能不提的。从这个小圈子走出来的人,如郑晓龙、赵宝刚、冯小刚等,而今已成为影视界的中流砥柱。他们最大的贡献就是二十年如一日,坚持接地气的创作态度和大众审美取向。所以说,研究中国电视剧发展,赵宝刚是可以单列一章的人物。他的作品不是最多的,但却是最有风格的,这对一个导演,尤其是电视剧导演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从创作角度讲,电影导演更容易形成风格,而电视剧受制比较多)。如今电视剧创作题材空乏,普遍脱离现实,忽视当下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这种弊病其实不仅体现在电视剧创作方面,纵观中国当代艺术,无不散发一股商业化和泛娱乐主义的气味。呼吸惯了这种气味,会令艺术家丧失艺术创作的敏感,沉迷于市场的快感之中,胆子变得越来越小,也就谈不上艺术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了。赵宝刚的作品却能一贯保持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只不过有的偏于纪实些,有的偏于深邃些,有的偏于浪漫些。

近几年,赵宝刚取材于都市生活的电视剧,在风格上基本采用了浪漫些的取向。通俗的讲,就是“比现实好一些、积极一些、唯美一些”。以《北京青年》为代表的“青春三部曲”便是最好的例子。有人因剧中的俊男靓女、灯红酒绿、故事唯美等元素,就简单地拿来与韩剧做对比。我认为,这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赵宝钢的作品中社会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是生活在社会中,关照社会的,这就决定了其比韩剧有着更加强烈的对艺术深度和广度的追求。

当前,对《北京青年》最大的争议,可能就是以“重走青春”所折射的社会背景和阐述青春的表现方式。对此,我的观点是:首先,电视剧应该是距离现实最近的一门艺术,是大众娱乐的最前沿,收视群体是以家庭为单位,通俗无害是第一生命(如果能达到寓教于乐自然最好)。这也就决定了,其不同于电影,可以采用严苛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视角关照社会和自我。所以,赵宝刚的“比现实好一些”的创作风格,不能简单理解为美化社会,回避矛盾。最好的例子就是《蜗居》,其创作态度比赵氏风格要严苛,但受到的社会争议却比《北京青年》更多。大家所讨论的是,这样的题材和内容是否适宜在电视剧中反映。几年后,六六的另一部力作《心术》在锋芒上收敛了,更加适宜于电视剧了,所以在社会反响上,共鸣大于争议了。其次,重走青春与责任意识。诚然,人从哇哇坠地开始,就意味着要从一个生物人变成社会人,责任与羁绊是交织在一起的。《北京青年》这种所谓“极端”的方式阐释青春是否在宣扬对责任意识的逃避。这里就又涉及一个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问题。艺术不是简单的复制生活,前者必须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化的提炼,然后再按照生活逻辑进行讲述。从整体上看,该剧从挣脱羁绊,再到责任回归的一个过程,是用“重走青春”的方式将羁绊与责任进行切割,试图让责任与幸福快乐相结合。几对年轻人,虽然离开了熟悉的生活和家庭圈子,但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照和情感关系其实也是一种责任,且最终他们又纷纷回到了曾经义无反顾选择切割的那部分中来。可以这样理解,他们的离开,就是为了重新回归,唯一的改变是通过重走对青春进行了洗礼,所以这种重走青春应该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成长规律。当然,这仅是从理论角度阐释,至于对赵宝刚导演对青春的认识和具体表现方式是否赞同,包括笔者在内,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以上说的都是从电视剧创作规律和赵宝刚创作风格角度谈论《北京青年》,并不是对该剧的整体评价。在赵氏作品中,《北京青年》绝不是最好的,问题还是存在的。比如,该剧整体节奏到中间偏于高潮时有些拖沓,显然没有经过太精心的打磨。推动故事发展的主线很明显,但在具体故事情节的处理手法上缺乏新意和亮点,后半部有时略显单调。再有就是,该剧的一些人物存在有说教化和过度理想化倾向,前者是叶坦父亲,后者是王越。说教化使人物干瘪,过度理想化使人物缺乏真实感,二者之和容易造成游离剧情,事与愿违。青春既然是冲动,成长就是历练,最好的智者其实正是不断跌倒、不断爬起的自己。

《北京青年》是部群戏,所以不仅对每个演员有要求,更重要的是集体表现。这就像桌子一样,四条腿中有任何一角出现倾斜,都会影响平衡。可喜的是,该剧老中青三代演员都很出色,尤其是挑大梁的青年演员们撑起了全剧情。限于篇幅限制,不能逐一点评,仅对杜淳、马苏和贺刚的表现,谈一点个人观点。

如果从演员个人成长来说,杜淳无疑是给人惊喜最多的。杜淳以往给人的印象,一般是忠厚的外形,具有一定表演能力,完成的角色中规中矩。但从他的近几部戏,尤其是《北京青年》中,应该会让业内外对杜淳这个演员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他通过塑造不同类型、跨度极大的几个角色,突破了演员的外形制约,完成了对自我以往表演经验的成功超越,充分展示了一个成熟演员的表演能力,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服务于角色。在饰演何北这个挑战性角色时,能克服自己的不利条件,不夸张不做作,表现得游刃有余。从他目前的阶段来看,只是在爆发力和表演张力上还有待提升。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杜淳近期再选择戏的时候,应该考虑接演高水平的电影,性格更加复杂化、年龄跨度更大及比较厚重的历史人物的电视剧角色,塑造几个可以留得住的典型形象。给人以同样的感受的还有,扮演权筝的演员马苏。她当初在《旗袍》的出色表现,很多人还记忆犹新,这次诠释的角色跨度很大,性格很鲜明。最关键的是,她在塑造人物时,对表演节奏的把控十分得体,收放自如,使得权筝这个形象最为丰富和立得住。

贺刚可能是这部剧的演员遭受争议较多的一位。对此,我认为未免有些苛责。较之其他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专业演员,贺刚的表演能力确实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不能因为他有不足,就粗暴的否定他的一切。实事求是的讲,贺刚基本上还是完成了何南这个角色的,把握住了角色的简单和执着。只要肯努力,表演技巧和经验是可以学习和积累的。贺刚不是科班出身,而且是从明星脸走出来的,这决定了他的表演没那么规范,带有一些范式和舞台状态。虽然有不足,但这也是进步空间,对于演员是好事。在整部戏中,表演最用力的其实就是贺刚。如果给现阶段的贺刚提建议的话,我觉得第一就是放空,找回一张白纸的自己。表演是演员和角色的融合,一切行动和语言,是角色在自然流露,不是演员在表演。进入表演状态是起步,最终要塑造人物,跳出表演状态。第二,训练塑造角色的能力,首先是培养进入角色的能力。抓住角色定位,从角色性格入手,解决我要做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做等问题。可以看些专业书籍、塑造角色前做一做人物小传,创作中做一做表演笔记,这样可以有效的训练进入角色能力和积累矫正表演经验。第三,释放激情,训练表演节奏。不怕过,先彻底放开,然后再逐步收,最后学会控制。第四,台词还要下点功夫,这是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第五,暂时不要接挑战性过大的作品,根据自己能力的不断提升,再去不断尝试新类型。任何一个演员,都是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何南”是重新开始,相信天道酬勤,最终是东西南北任遨游。

总之,中国需要有风格的电视剧,需要有风格的导演,需要有风格的演员。一部电视剧,能引发人们的一些思考,有些争议和话题,即使不一致,也是好事!

 

 

 

                                                       20129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