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邻友会,探索全民文保观

标签:
杂谈温情邻友会文化遗产保护居民天津文化权益城市文化定位 |
分类: 文保生涯(探索文保路) |

9月24日上午,由电台《动听天下》和我们共同筹划主办的“温情邻友会(第二季)——寻找老南市”(第一季“寻找老城厢”已于今年六月在老城博物馆举行)在南市会馆成功举办,近百位曾经生活在南市的老街坊、老邻居或对南市有独特感情的居民和文保志愿者参加了活动。
“温情邻友会”这个平台创建于今年文化遗产日,计划每季度搞一次集体活动,以在天津各历史城区巡回“温情”的形式,宣传天津地域文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惠及全民理念,让更多的人找到回家之路。我觉得,理想路线应该为:先进城(天津卫)——围城转(城外东西南北)——扫旮旯(历史遗忘的角落)——下租界(九国租界)——走区县(四郊五县)。
我在会上说,我们要寻找到回家的路,同时也要为南市的魂找到归处,应该建立南市城市记忆馆。人房共存,保持良好的社区关系很重要。没有这个基础,谈不上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居民。让居民从中受益,大家自然就会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拆城和建假城是愚蠢的,但没有人的空城同样可怕。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低估了历史城区的居民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盼改善生活不等于盼拆迁,改善民生与文化遗产保护其实并不矛盾。活动证明,大多数居民在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并不认同政府对历史城区采取推平头的改造方式。民居纷纷表示:“我们心里不平衡。几百年的地方,就这样被拆了,一点念想也不留?”“天津现在在建文化中心,其实我们南市当初就是文化中心,什么剧场园子都有!”
此外,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89.9%的人认为当下中国大多数历史文物值得保护。85.6%的人首选对历史文物的破坏主要发生在“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破坏”。80.2%的人认为历史文物频遭破坏的原因是“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63.6%的人认为是缺乏公众监督。
城市的文化定位,是对城市历史的总结,更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指导原则。文化是源,规划是流,源远流长。对于城市发展规划中,民众的基本权益,尤其是文化权益必须得到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城与人的距离,创建和谐首先要从和谐社区做起。只有城市发展有利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才是最大程度的发展生产力。而在满足城市居民各方面需求中,文化和情感需求,应该作为纽带予以充分重视。这也正是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的初衷。
可见,探索全民文保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搭建更多的平台,通过更多的形式,让更多的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声音充分表达出来。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2010年文化遗产日发表的《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文中所说:“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所有者、鉴赏者和传承者。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党委和政府要)营造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