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文物鉴定金缕玉衣专家忽悠 |
分类: 文保动态(聚焦热点事) |
此事一出,社会哗然,大家都把矛头对准了几位鉴定专家。作为文博界的一员,笔者同样严厉谴责这种隔着玻璃搞鉴定的丑恶行为,一切诸如“尊重史老(史树青)权威”、“友情客串”、“没想到会被当成诈骗工具”,甚至所谓定价24亿是“学术自由”的荒唐辩护都是苍白无力的。但我们必须厘清事实,无论是文物鉴定的乱象,还是这次诈骗的罪魁祸首,应该都不是这几位大专家吧?
首先,目前社会上各种名义的所谓文物鉴定活动,只要不是由文物行政部门出于征集、保护文物之目的,而组织专家并按照相应程序进行的鉴定、评估、定级等活动,都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其次,文物界从没有“文物鉴定师”的职称,一切打着这个旗号的人士,无疑都是一种欺诈行为。在文博界,几乎尽人皆知,只要肯花钱,买个鉴定证书,评估个千八百万,那是不成问题的。无论是多大的权威专家,原故宫博物馆副院长也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也罢,他们在从事这种未经文物部门许可的鉴定活动时,都属于个人行为。国家最高文物鉴定机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就有严格规定,未经国家文物局许可,不得以本会委员身份执行文物鉴定任务;不得以本会委员名义开具鉴定证书。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无关的个人行为,须自行承担责任。
在没有严格法律法规和制度程序的制约下,这些干“私活”的专家,看得准看不准是一回事,但如何提供鉴定建议又是另一回事了,利益趋之的因素也就会随着大大增加。所以,这次为金缕玉衣鉴定的24亿元估价,是没有任何丝毫法律效力的,这种鉴定行为是不被承认,甚至不允许的,既然是商业行为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权威与否。银行居然以此为提供贷款担保的依据,简直是法盲,难道几个专家的签字就可以代替国家文物部门了吗?这岂不成了今年春晚姜昆相声中出现的笑话了吗?
诚然,当前我们在文物管理,尤其是文物鉴定制度上,还有很多缺陷。这些缺陷也是直接导致,专家丧失操守沦为市场催化剂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要反思,为什么故宫也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也罢,明明都规定不允许在职专家私自参加任何鉴宝活动,可结果却是屡禁不止呢?近些年,随着国内文物市场被少数拍卖机构、不良收藏家和盗墓走私所绑架,动辄上亿元的成交价,让更多人铤而走险。大量电视上所谓的文物鉴定专家,甚至为了不受管束,纷纷从文博部门下海,丑闻不断,纠纷不停。很多电视台的鉴宝栏目,先是捧出一群所谓的“专家”,然后这些“专家“又以某某鉴宝栏目专家的名义去四处做广告搞商业行为,今天一个什么宝玺,明天一个什么宝杯的,不亦乐乎。对于电视台的鉴宝栏目,文物界多次呼吁必须予以严加管理和叫停,可惜在强大的利益集团面前,这些正面的呼吁都被无情淹没了,剩下的只有满嘴跑火车,不负任何责任的所谓专家的权威意见了。
如此,越来越多的人被忽悠了,全民开始收藏文物,即使没有金缕玉衣,每天被忽悠的又何止24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