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家眼中的《天津记忆》

(2010-11-01 21:54:21)
标签:

杂谈

天津记忆

张文彬

大家

志愿者

分类: 文保生涯(探索文保路)

     本文系为《天津记忆·庚寅秋季号》序言

        大家眼中的《天津记忆》
  

     我们的《天津记忆》六十六期了,很吉祥的数字,也确实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大事。按惯例,《天津记忆》的春夏秋冬四季号的序言都是由我来写,所以总有一种冷暖自知,不足向外人道的感觉。然而这次我的心境突然变了,很想和大家分享点什么,分享点大家对《天津记忆》的点点滴滴记忆。

    我这里所说的“大家”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如周汝昌、谢辰生、来新夏、罗哲文这样的大学问家,一是指你我他,所有《天津记忆》的普通读者和编者。我已经记不住,这六十六期《天津记忆》经我之手送过多少人了。我能记住的,现在只要过一段时间,我没有主动送《天津记忆》,就有人打电话询问索要。我已经记不住,我向大家赠送《天津记忆》第一期的忐忑。我能记住的,如今每当我拿出《天津记忆》的自豪。

    第一次让我深切感到《天津记忆》长大了、成熟了的是,去年春节前我到国家文物局张文彬老局长家去拜年,顺便送上近期的《天津记忆》。张局长居然可以顺口说出以往《天津记忆》的内容、期数,“你们第一本年刊是16开的蓝本”。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老局长曾任河南社会科学院院长,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过目的学术刊物应是举不胜举,竟然会对我们刚刚开始印行不到两年的一本内部资料青睐有加。不仅如此,老局长还要主动帮我们宣传《天津记忆》,询问《天津记忆》的印行情况,为《天津记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无独有偶,我在《新京报》上看到了,古建泰斗罗哲文先生在讲到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时说:“某种程度上讲,我们都是志愿者。天津有很多志愿者,他们自己深入调查并向政府反映情况,做了很多工作,我个人是非常支持他们的。文保工作必须依靠群众才能有生命力,需要他们的监督,也能降低文保部门的压力。”回想起,罗老受聘团队顾问,第一次收到《天津记忆》时,曾拉着我的手说:“我能为你们做点什么吗?”心中的温暖又要陷入无法向外人道哉的境界了!

    这两年多,我多次在谢辰生先生、陈志华教授的书桌上看到《天津记忆》,多次在媒体和学术会议上看到大家对《天津记忆》的鼓励。更多的是,相识的、不相识的朋友通过不同渠道求阅《天津记忆》。

    其实,如果没有大家,没有你我他,哪会有《天津记忆》呢!

                                  

 

                                                          老穆  2010年10月28日凌晨

                                                              于津门清真水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