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中国文化报》,2010年7月14日全文发表。署笔名。
津门何来“庄王府”
老 穆

“五一”期间,“天津庄王府开府大典”在原址隆重举行,天津市旅游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等相关领导及专家学者和群众千余人参加,盛况空前。
有趣的是,近代以来,由于天津的特殊政治、地理位置,确实吸引了大批清朝的遗老遗少、民国政要和文化名流涌入租界生活,可惜这群人中偏偏没有庄亲王。那么所谓天津“庄王府”又是从何而来呢?铺天盖地的宣传材料称,天津“庄王府”是原南开文化宫古建筑群——天津李纯祠堂,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它作为天津惟一一座具有清代皇族色彩的古建筑群,有“天津小故宫”之称。
看来,这片古建筑群在成为“王府”之前,应该是被称作李纯祠堂。根据上世纪80年代天津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汇编而成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中的记载:“李纯祠堂,建于1914年至1924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以三进院落构成……后辟为南开人民文化宫”。直到今天,“庄王府”门外的文物标志牌上,依然使用的是“李纯祠堂”的名号。
那么,挺好的一座李纯祠堂,怎么经过修缮之后,就变成了庄王府呢?策划方这样说:“1914年,江苏督军李纯在北京西直门外以20万元购得前清庄亲王府,拆下的建筑部件、材料(如琉璃瓦、雕梁画栋、墙砖、石雕等)拆运抵津,并于1923年在此建成仿古建筑,其建筑结构与当年的王府建筑一模一样,故有天津‘庄王府’之称。专家考证后认为,其三宫古建筑群的建筑格局,基本保持了‘庄王府’的原貌。”
对此,笔者有三点不同看法:第一,李纯购得北京庄亲王府不假,但当时的王府因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已是残墙断瓦,谈何原貌呢?第二,李纯及其弟李馨买下北京庄王府,拆除王府剩余建筑,在王府原址建房,称为平安里。李馨(字桂山)所书“平安里”砖刻匾额,至今还保存在北京西城区文物部门。拆下的王府建筑部件、材料则运抵津门,建成现在的李纯祠堂建筑群。天津没有庄王府,李纯祠堂何时变成“天津庄王府原址”呢?另据1931年的《燕都丛考》记述:“太平仓有庄王府,今其西为帕王府,其东为李纯家祠(北京),其旁建筑曰太平里,俱庄亲王府地。”可见当初北京庄王府占地规模之大,天津的李纯祠堂怎能与王府的规模及格局相提并论呢?第三,李纯祠堂前部形制类似于陵墓,有神道碑、华表和牌坊等石件,试问哪家王府会将自己府邸变成陵园呢?
历史就是历史,李纯祠堂与北京庄王府的关系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了庄王府的建筑材料(且还不一定是庄王府主体),绝不等于是庄王府在天津的异地重建。正如远在国外的李纯后人给笔者发来的邮件所说:“无论作为李纯的后人还是一个天津人,我都为这一段历史感到自豪。偌大的一座宅院竟从北京一砖一瓦地运到天津,又一砖一瓦地重新建起来,其中还有一段离奇的故事,为什么是前院后庭的建造格局?为什么要运来天津?李纯为什么要买个王府大院?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说起来传奇又有意义。可现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庄王府’没头没脑地钻出来,听说还放了个醒目的假圣旨陈设,简直是不伦不类。没有内涵、歪曲历史,或者说是隐瞒历史……我们不要钱,也不要名,只要他们保留我们(家族)的一个名牌,我们希望他们告诉大家一段真实的历史。”
如今,这里已经被定位成以王府主题旅游为特色的景区,进府必须奉上50元“门敬”。王府文化系列展览、王府生活实景演出以及银安殿、九道圣旨展出和王府美食等不伦不类的把戏遍布其中,令人啼笑皆非。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多次说:“中国要让文化遗产拥有尊严,有尊严的文化遗产,必然使城市更美好!”李纯祠堂被装成王府,其意图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旅游不能以欺骗大众为目的,更不能以文化遗产丧失生存尊严为代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今年的文化遗产日上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摆在文化遗产工作的首要位置”。“正确认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试问,诸如天津“庄王府”这样丧失了尊严的文化遗产,是把哪个效益放在了首位?老百姓大呼受骗,基本文化权益又谈何保障呢?
7月9日,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旅游局在北京正式签署了《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规定,不仅要成立全国文物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还要建立专家巡视评估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有效维护文物安全和旅游业发展秩序。作为天津市民,笔者不禁要大声疾呼:拆掉“庄王府”那三个字吧,这可以让李纯祠堂恢复应有的尊严,或许还可以成为一段拨乱反正的美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