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给文化遗产日

(2007-06-08 18:19:04)
分类: 文保生涯(探索文保路)
写给文化遗产日     
   我们是民间的、全国性的以保护文化遗产与纪录历史变迁为己任的交流平台……中国社会急剧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众多的文化古镇、历史名城无论是建筑还是原住民都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大变迁。加紧保护、记录、整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前十分重要。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网友保护我们共有的文化遗产;记录我们的家园、我们的身边正在发生着的巨大的变迁过程。

                                                            ————中国记忆的宗旨

    天津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正如著名学者来新夏先生所言“天津设卫建城600年,决不是说天津只有600年的发展史。天津的成陆发展史在四五千年以上,自秦汉至宋元,历代在天津地区挖渠开河,运粮建寨,设官定制,发展鱼盐业生产等活动,遂使天津得以逐步开发。” 建卫后的天津,更是得到长足的发展,实现了从鱼盐生产的内陆型码头经济向工商贸易的世界型港口经济的过度,遂形成以包容并蓄、雅俗共赏、亲民乐业为主流的天津文化。

    今天的天津境内,存在着三条历史文化带,即以蓟县为代表外天津历史文化带、以城区为代表天津中心文化带、以九国租界为代表的新天津历史文化带。三条历史文化带以海河水系为接榫纠结在一起,便构成了大天津历史文化的数千年之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至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条例。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优秀的历史风貌建筑却屡屡遭到人为的破坏。为了积极配合国家的历史文化建设,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一批又一批具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和民间社会人士汇集到了一起,为中国的文保事业添砖加瓦。中国记忆便是在此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中国记忆天津版自2006年8月23日正式开通,意味着天津地区又多了一支民间的文保力量。正如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对我们寄语所言:“我觉得中国记忆要首先保护好那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记录下来即将消失的建筑,是非常重大的行动。我们完全支持你们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记忆在天津的九个月来,我们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天津城区现存的优秀历史建筑的调查和保护工作上,并逐步形成了:

    一只队伍。基本建立起一支比较稳定的记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队伍,目前比较固定的核心骨干约10人,能经常参加讨论、调研活动的约20人。老中青相结合,各有特长:文字记录、照片记录,影象记录等多种手段。既有比较成熟专业的摄影人才,又有比较专业的调查采访人才,也不乏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肯定与支持;
    一套模式。组织了10余次集体外拍、调研活动,另有不同范围的小型外拍、个人外拍上百次,所涉范围已基本覆盖了德、日、意、俄、奥、法、英、比、美九国租界和天津老城区的一些主要区域。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调查记录模式,即自由外拍、论坛讨论、确定重点、组织外拍、汇报成果的流水线工作模式和普及知识、服务网友的日常论坛运作模式。
    一批成果

    1、跟踪拆迁:南市、解放南路周边、滨江道、和平路、河北路、黄家花园、小白楼地区、建国道等基本摸清了底数,为即将启动的大型、深入调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现历史遗存、名人故居:为逐渐淡出生活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最后的影象,同时有一大批具体调查成果(发现一批名人旧居,确认一批公用建筑)。丰富了天津历史文化内涵;

    3、推广、宣传天津历史文化:以网络的平台展示天津现存完好的历史风貌建筑和非物质遗产,面向社会大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聚拢人气,营造天津历史文化热。
     一些保护活动。不同程度参与了具体的文物保护活动,如保护、报道原兴业银行,成为天津一家全面参与、报道兴业银行保护全过程的媒体。以合法渠道向有关部门连续反映河北路顺和里的保护建议,和解放北路与赤峰道交口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活动等。

    一些信赖与支持。通过我们无功利、认真的工作,得到了一部分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的居民的信赖和配合如解放南路和南市的居民。并得到一些专家的肯定和支持。

    一些认识上的提升。从最初的单纯拍记,逐步深入,我们的认识也在升华,不光拍下了大量宝贵的影像资料,更了解了老建筑人文历史,同时也了解了建筑中居民的生存状态,及许多社会现实情况。我们的意愿也从最初的详尽拍记多留史料的初衷,又增加了能够主动采取措施,研究天津的有关法规,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这些建筑遗产的愿望。

    中国记忆在天津地区文保工作中所取得的主要经验:

   调查方法的科学性

    1、案头准备和调查采访相结合。对固定区域的拍记,首先要做案头准备、

查阅史料,只有这样拍记、调查才能细致深入。拍记时发现新线索后,必须配合详尽的案头工作,才能有新发现;

    2、方法手段要科学专业,这样成果才有更多利用价值,忌讳无根据的猜测和过于相信案头或口碑的工作作风;

    3、记录要准确明晰,这样才能保证利用时不犯或少犯错误。

    4、调查、采访、拍摄的记录要及时整理,尽量不要过夜,以确保资料的准

确性,减少损失
    强调合作意识。个人的自由外拍和组织的集体外拍调研相结合,相补充。个

人自由外拍,具有灵活性、便于发现新线索,展开细致调查,为集体调研提供方向。集体外拍,同样具有着个人拍摄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进入到过去一个人很难进入的建筑环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这个城市的建筑遗产目前的生存状态,了解与之有关的居民的生存状态,了解居民现在对建筑文物的心态,集体活动的互动作用,又使人们能够更激发出灵感和热情,挖掘到历史街区更多的细枝末节。这一切的前提是要多人团结合作,尊重个人成果的基础上,相互补充,使问题逐渐明朗并最终解决。

    发挥网络传媒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争取找到相关支持,尤其是可以利用网络发现历史人物的后人和亲友,使问题一下子可取得重大突破,如天津历史名人娄春蕃和钱维之后人通过网络主动找到我们。利用网络传媒快捷、普及的优势,推广文保意识,聚拢人气。

   保持民间身份。发挥民间文保的优势,走入民间,倾听民意,作为平台向有关门不反映。

    通过长时间的拍摄记录和调研,我们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解决的建议:

   缺乏吸引大家的核心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家参与活动,为了什么?显然是为了文保。文保是大众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面向社会,扩大影响力。怎样才能保证面向社会,扩大影响力呢?首先要团结更多的人,增强更多的凝聚力,出更多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使文保走向大众。建议我们需要有关方面的支持办一份刊物,使我们的调查项目化、正规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咨询,以扩大影响,为文保造势。
    与官方接触还不是很深入。在保持民间独立性的基础上,官方是否倾听我们的声音,直接制约着我们的影响力。我们的工作是无功利的,纯民间,一方面要唤起全民意识,另一方面更要唤起官方的决策支持。如能参加到目前正启动的第三次全国文物调查,将十分理想。我们的成果细致程度、创新程度,是官方调查所不具备的,与官方具有天然的互补性。
     缺乏社会知名人士的支持和参与。作为民间文保群体,我们需要一个专家及时交流,互通有无的平台。既可以及时把问题反映给专家学者,推动国家的科研建设,又可以得到专家的及时指导,少走弯路。

    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民间文保是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的,既包括舆论力量的后援,有包括社会公益资金的补充。

    最后根据天津自身的文保情况,我们发出呼吁:

   近些年来,天津老城区大量历史建筑已被拆除,现在剩下的只有作为屈辱史的租界建筑大量保存,这不仅仅是天津的财富,更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宝贵资料,是全体中华民族的独一无二历史财富,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正视和重视。以大规模的拆除历史建筑为代价的建城运动,必须得到反思。以民为本、和谐发展、传承历史、开创未来,才是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所规定和提倡的。通过我们的拍记调研活动,深深地了解了现实中居民的生存状态,因此我们在此按建筑种类与居民居住情况的方式分类方式将我们所见识的街区分为三大类。

   1 质量优秀的街区建筑 如五大道周边,成都道黄家花园建筑,非常优秀的建筑文物,但也是存在着被破坏的危险。例如:黄家花园地区,包括该地区的历史建筑及商业建筑,河北路友善里建筑(五大道内)和解放南路德式历史街巷建筑,这几处建筑群落的居民情况是居住条件比较好,有的人家甚至居住独楼。对于这里的开发建设,是不适宜拆建的,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保护上。

   2 虽然在保护区但未列入重点项目的建筑,以黑龙江路,滨江道,哈尔滨道建筑等地的历史建筑。如横滨江道的平和里,滨江道75号的建筑,我们采取仔细拍摄,并认真了解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方式,发现了大量的天津老城砖和历史故事。这几片地区的居民居住条件参差不齐,我们在开发建设上,必须要既保护好居民的利益,又保证历史建筑不被拆除,更好的发挥历史资源的不可再生优势。

    3 未被列入历史街区的街道及建筑,如河北路,多伦道,建设路,民族路东端等。尚保存大量非常有价值的建筑遗产,但是由于未能列入保护区,随时有被破坏的危险,希望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

 

                                              中国记忆  天津地区

                                            独立寒秋、饱蠹鱼、老街

                                                  老穆  执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巧遇李斯
后一篇:读书无用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