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背后的历史之水西隔岸艳雪楼

(2007-04-08 14:21:35)
分类: 天津记忆(城市人文行)
    文章连续写了六天,今天是第五篇。很多时候,我中途落笔,面窗而思。窗外白云悠悠,苍天依旧,多少古今事星罗棋布,翩翩洒洒,后人无从知晓。诚然,面对历史,我们显得愈发的渺小。惶惶然如井底之蛙,为一孔之光奋斗终生。不求揽尽天下英华,但求落得一生无愧。

水西庄远去了,但作为文化现象,其从未消失,也绝不是个个别现象。渺渺青史,更待有心人,星火相传。说到这里,我要为天津打几句抱不平,天津素以世俗文化闻名于世。殊不知,地道的市俗文化,是海纳百川的。由于其永远处于底层,相对于上层的高雅文化,永远保持弱势,所以就必须敞开心扉去面对,否则是难以生存的。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凡是世俗文化大盛之地,定是水陆发达、码头林立之所。其实正是水,使天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小农意识,游离于城市商业与工业之间,天津人能很好的适应着一切,不正说明我们的心胸是最富于包容的吗?

说了那么多,只想引出一个主题,即水,流动意识,变更意识;人,生存意识。当水与人相遇时,等于人要生存,就必须求变,必须接受、包容。上层对水的寄托是文化、审美意义上的,下层对水的寄托便是经济、实用意义上的。

闲言少许,书归正传。入清以来,天津的名人雅士倍增,私家园林更是数不胜数。就在水西庄一河之隔的地方,还有一个充满风花雪夜故事的艳雪楼。楼的主人是一位叫神秘人物名叫佟蔗村,其为人率性耿直,不畏权贵,乐善好施。出生于官宦世家,父兄皆为官,其却拒绝国子监通判,而隐居天津城西卫河之滨。一个隐士,却隐居在大码头的河边,岂不是怪哉?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正所谓大隐隐于市。真正敢隐居于市的才是真隐士,因为他们面对繁华丝毫不躲避,反而能坦然处之,天津文化具备这些。我要告诉大家,这不是个别现象,在天津的文人相比北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水意识[求变意识],他们对科举和时事或失落或不感兴趣,多有豪放之气。史书上是这样记载佟君的“性嗜山水,耽吟咏,早年诗学苏陆,一变而入大历、贞元之室,津之能诗者未有过之”。就是这样一位清高雅士、诗文能手,在史书上却没有详细记载,连生卒都没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带着问题,您不妨和我一起去重温一下佟蔗村的一生,也许答案就在其中。

佟蔗村的性格与学风可谓豪放、坦荡之极,恐怕在清代很难找到如此不同流,不畏权势的学者。清代文学上的杠鼎之作《桃花扇》,如是没有佟君,恐怕是很难传世的。孔尚任在自己的《桃花扇本末》中这样说道:“《桃花扇》抄本久而漫灭,几不可识。津门佟蔗村者……薄游东鲁,过予舍,索抄本读之,才数行,击节叫绝!倾囊橐五十金,付之梓人。”才读了几行,就倾囊相助,可谓豪爽也。

更能显示出佟君的个性的还有,其余屈大均的交往。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屈大均既是清初的大诗人,又是反清复明文人中的佼佼者。在清朝那样一个对知识分子采取高压政策的社会里,敢于和屈大均来往,无异于自求死路。可佟蔗村,偏偏不怕这些,和屈大均诗文唱和,过从甚密。屈大均有诗云“一日相识成肺腑,两家敦好胜婚姻。”可见其关系之密切。屈大均病危时,佟君毅然决定将其四子收为养子,视如己出。敢收留反清人士的的后代,可谓坦荡也!

除此之外,佟蔗村还是个情场浪子。水西庄隔岸的艳学楼[红桥区邵公庄附近],就是佟君金屋藏娇之所。但佟君却毫不掩饰,自己的金屋藏娇,奇怪就奇怪在,世人对其的行为,不但没有非议,反而多诗文应和,为蔚成风,险些强了水西庄的风头。那么这位“娇”是谁呢?清代有名的诗文才女赵艳雪是也。据载,水西庄主人查为仁妻子金至云病故时,查痛不欲生,曾做《悼亡姬》,一时津门名士纷纷唱和,其中最佳的却是赵艳雪的那句:“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句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赵艳雪的自述,故传为历史佳话。佟蔗村对这位才貌双绝的小妾,更是疼爱有加,特意为其盖了一处园林,起名艳雪楼。被世人称为乾隆时期,水西庄的姊妹篇。由此可见,佟蔗村可谓真性情也!

历史的规律果然被赵艳雪一语成谶,随着主人的亡故,艳雪楼衰落了。“共沿流水到篱根,燕雀喧喧最小村。几点红芳遮破屋,满厅青草闭闲门。缥缃散尽残书帙,樵牧唯存旧子孙。艳雪犹名楼已废,海棠一树最销魂。”[天津杞园主人金云冈作]。我想这座楼,是故意消亡的,因为它知道除了佟赵,别人很难配得上这段佳话。

话说到了道光年间,一位落第文人张问荷,曾在此地设茶棚,引来各方文人前来怀古思人。佳话仍在进行着……

好了,文章写到这。我斗胆对佟蔗村的生卒做个推测,根据屈大均的生卒[1629年至1696年]和孔尚任的生卒[1648年至1718年],以及水西庄的年代。我想,佟蔗村应生于十七世纪中期,卒于十八世纪中期。应该是个长寿者。

水西庄、艳雪楼,一起兴盛,一起衰落,一起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情结……

 

 

 

 

 

 

                                                      老穆

                                                     丙戌年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发现快乐
后一篇:春之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