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天津记忆(城市人文行) |
艳雪楼衰落了……
问津园衰落了……
杞园衰落了……
太多、太多的兴衰,太多、太多的荣辱,绘织成历史的沧桑。为什么?为什么历史的脚步不会为我们做丝毫停留?也许,我们从未走近过历史,但我们追求的步伐也从未停止过。痛定思痛,逝者已去,来者犹可追。
好在追求的路上并不寂寞,一颗颗伟大的心,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催发出启程的号角。还等什么呢?出发!
世纪之交,很多老作家、学者被人们重新认识,他们被尊为大师,他们的著作成为了热门,黄裳就是其中一位。黄老的散文可谓一绝,古今纵横,兴衰荣辱汇为一炉。文学 史家唐弢先生是这样评价黄老的散文的“常举史事,不离现实,笔锋带着情感,虽然落墨不多,而鞭策奇重,看文章也等于看戏,等于看世态,看人情,看我们眼前所处的世界,有心人当此,百感交集,我觉得作者实在是一个文体家”殊不知,黄老也是我辈中人,请看其的散文《榆下杂说》:“记得五十年前在天津读书时,曾经到八里台左近去过,也不知道是不是当时的原址,但见高柳垂荫,一溪环绕。”黄老三十年代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文中所要寻访的就是水西庄。可以肯定的说,那时水西庄早已不再,但在天津文人心底的情结却是挥之不去的。对于年少时的黄老初入津门,想一览津门文化之大成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不得不遗憾的告诉老人家,那个“高柳垂荫,一溪环绕”的地方不是水西庄,而是青龙潭。那么黄老为什么会弄错了?严格的讲,说错吧,地理位置确实错了;说不错吧,人文角度看也没错。那到底错没错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清朝时,在八里台有一处自然景观,其坑洼积水,连绵数里,形成一片片依依相连的貌似小岛,实则坑洼的池塘群。日久天长,坑内芦苇丛生,荷塘处处,竟成了鸟儿们翱翔的天地,尽显天然野趣,好一处避暑胜地。这就是青龙潭。难怪黄老错把青龙当水西。呜呼!这只是青龙潭与水西庄原址貌似之处,更有神似处藏于其间。
拨开芦苇丛丛,树梢随风荡漾,水波微微梭梭,土埂起伏绵延,鸟儿翩翩起舞,时隐时现,栖息于天水之间。“美哉!绝哉!好一处天生地长之人间佳境。”话音未落,几声枪响,鸟儿惊慌失措,湖面漾起波澜。
每每想到此处,梅成栋无不心惊胆颤,顿足捶胸。翌日,梅先生便投书县衙,声讨滥杀大雁、破坏天然之举。衙门里的官员们,一见是梅先生的帖子,不敢怠慢。没过多久,青龙潭回归平静,鸟儿又可以平安回家了。梅成栋是何许人也,竟有如此号召力?熟悉天津的人,对于天津梅家应该不会陌生。梅氏家族从明初落户天津延续至今,其间名人辈出,财力雄厚,成为天津各名门望族之佼佼者。大家熟知的梅贻琦,就是天津梅氏后裔。话扯远了,这个梅成栋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嘉庆五年[1800年]中举,与崔旭并称“燕南二俊”。此后,屡试不第,索性寄情于山水,成为津门文坛领袖。曾编著《津门诗抄》可谓津门文坛集大成之作。更可贵的是,作为津门文坛第一人的梅先生也是水西庄文化的继承者,他曾在水西庄故地创办诗社,与津门文人一起传承水西文脉。
星火传承的津门文坛,对水西庄情结越来越深。到了清末民初,继梅先生之后,又出现一位水西文脉的继承者,他就是天津书坛四大家之一,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建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严修,严范孙。老人曾多次倡议重建水西庄,延续水西文化,终因国势动乱,未能成真。但继承水西文化的活动,却从未消失过。范孙公,见青龙潭景色宜人,更有先人梅先生大力保护,故把水西文化的中心迁到了这里。并成立城南诗社,立志于弘扬水西文化,每周一会,荡舟水上,诗文唱和,此时的青龙潭俨然成了水西庄文化的化身。
青龙潭,有了这些文人的加入,越发的美丽动人。小舟漾漾,随风飘泊,问文人们相互问答,欣赏着水上景色,寄情于山水。“楼台俯青溪,烟景似江左”“新涨一篙碧,疑人天上坐”[冯文洵作]。如果您轻易走近青龙潭,定会以为自己已身在江南水乡!
故事讲到这里,我长出了一口气,难怪黄老误把青龙当水西。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昔日的青龙潭,变成了今天的水上公园。昔日的水西文化遗址,变成今天人民大众游玩之地。水西文化,已深深地印在了这片土地上!
水西庄、青龙潭……
梅成栋、严范孙……
看,他们正荡舟于湖上,情系于水西。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