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保生涯(探索文保路) |
建设等于拆建,建筑文物等于危房,这是个错误的逻辑!我们的城市建设首要建立在一个正确的逻辑上,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和满意的结果。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在快的前面下,加上一个好字,也就是好而快。很多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过于迷信高楼大厦,很多农村在建设的过程中过于迷信城市。结果使得城市的价值迷失于高楼的缝隙间,农村的耕地丧失在空置的原野上。作为社会的主体也是载体的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导致缺乏安全感与责任感。历史证明,凡是在任何事物的前面加上一个唯字后,社会的价值便会被扭曲,人的精神价值便会感到危机。远的不说,西方的现代派思潮正是唯字病的印证。
中国正处在一个漫长的社会转型期之中,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对我们物质生活的机遇,挑战是对精神生活的挑战,然后精神的东西不会悬在半空中乱撞,其必须凝结在某一载体里,孜孜不倦的去传承。一旦传承的过程受阻,人类的精神便会产生迷乱,甚至痛苦。同样的道理,所谓的历史,其实并不是我们说的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而是从这些朝代内部传承而来的那股子精神。只有当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这种精神的实质后,历史才会被延续,社会文化才不会断层。
历史乃至历史的精神,绝不是神秘的鬼怪,其虽然在不停的流失,然后依然会留下影子[影响]的。这些所谓的影子,我们习惯的称其为历史遗存,建筑文物便是这里面的重要一分子。相对于其他历史遗存来说,建筑文物是相对稳定的,坚固的,静静地矗立在每座城市中记载着历史的瞬间,等待着人们的发现。难怪艺术家们会把建筑称作凝固的历史!但遗憾的是,我们往往把这些凝固的历史当成建设的阻碍,视其为危房,用推土机大肆的去摧毁他们!
真正的建设不是简单的拆建,更不是新与旧,未来与过去的抉择。恰恰相反,建设是对历史的建设,是对未来的的规划,把历史中有用和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传送未来。这也就是我所说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是建筑文物获得历史的再生。我们手头的建设资金是历史给与的,更应该去支付到历史中去,以换来美好的未来。对于建筑文物中的适用性,功能性调动起来,并且发挥到现代生活中,去创造新的价值。
对于一个区域的规划,首先要考量的不是怎样去建造,而是怎样去设计。尤其是对历史街区,最好的办法就是着力去建设一个环境,使其获得功能的重生。物质尽其职,人尽其能,这是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更是造福子孙万代的。换句话说,可持续性发展也可以理解城市在顺应历史发展大潮,传承历史发展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