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背后的历史之八景何堪比上林

(2007-03-15 16:43:15)
分类: 天津记忆(城市人文行)

建筑背后的历史之八景何堪比上林

一提到园林艺术,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北京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文人园林。殊不知,天津在明清时期也有很多闻名全国的园林。浣俗亭、问津园、香林苑、帆斋、老夫村、水西庄、艳雪楼、沽水草堂、柳墅行宫等等,不胜枚举。

我常常想,假如能有几座园林存留至今,那么今天的天津建筑艺术,就不仅仅是小洋楼独领风骚了。但可惜就可惜在,天津虽然是历代隐居的好地方,但同时也是中国近代遭受外族侵略的最前沿。九国租界的划定,天津的土地被拱手相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以前的文章,我们回顾了很多私家园林。今天,我们换换口味,来谈谈官署园林。在天津有史可查的园林中,最早的官署园林应该是——浣俗亭。

天津卫,中的卫,只是军事建制,起初是没有行政权的。但随着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民事、商业、屯兵、官营盐业、运输问题凸现,亟待解决。因此明朝廷,开始在天津陆续设立一些行政衙门。其中最早的要算,户部分司署[宣德十年,即1435]的建立,其主管漕粮的储运和税收。话说正德十一年[1516],户部郎中汪必东出任天津分司的主事。郎中这个官不大,正五品,在户部[相当于今天的民政部]属于中层官吏。县官不如现管,到了天津卫,汪郎中可就是分司的一把手了,修一座官署了应该不在话下。浣俗亭,随着而起,成为了天津卫城内第一座花园。

浣俗亭,什么意思呢?浣,洗也。唐朝规定,官吏十天洗一次澡,以作休息,古美月分上浣、中浣、下浣。浣俗,就是洗去凡俗之气,脱俗入雅的意思,当然也顺便标榜自己是清官,不沾俗气。汪郎中是不是清官,我不知道,但其确确实实是个很有才气文人。来到天津后,其大作诗文,流传于世。其中的《天津歌》:“壮燕游兮,癯楚人;成天风兮,泊天津;天津渺兮,不可以目极。但见波光凌乱,一望四际如摇银……”《浣俗亭》:“十亩清池一墁台,病夫亲与剪蒿莱。泉通海汲应难涸,树带花移亦旋开。小借江南留客坐,远疑林下伴人来。方亭曲槛虽无补,也称繁曹浣俗埃。”前者是对明朝时天津的描述,后者是对浣俗亭的勾画,十分具有文学和历史价值。值得一提还有,浣俗亭还是天津最早的地方志《天津卫志》的诞生地和存放地。

天津不但官署和私家园林,皇家园林,我们也有——柳墅行宫。

天津自建卫以来,不断升格。到了雍正三年[1725]天津改卫为州,随后又升天津州为直隶州。雍正九年[1731],又把直隶州升为天津府。不到十年的工夫,天津完成了三级跳,形成了府州县完善的行政机构,可见此时天津已成为北方的重要城市。

到了乾隆朝,我们这位十全武功的乾隆老佛爷,更是对天津格外青睐。御驾频频来,短则几日,长则近月。这下子,可把天津的官员们忙坏了。一会儿盘山、一会儿桃花寺、一会儿香林苑、一会儿水西庄、一会儿海河楼,看来乾隆是不游遍天津,誓不罢休。

还有比官员更忙的了,那就是天津巨富盐商们。商人具有敏锐的政治投机性,一旦发现机会是决不放弃的,尤其是盐商这种亦商亦官的职业。看过我前面的文章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在天津的私家园林大多数都属于商人,商人里品位最高的又数盐商。问津园、水西庄那是不是盐商们的创造。

盐商在清朝的经济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家的财政收入,除了农业,很大一部分都来自盐铁业。对于江南盐商我们是比较熟悉的,但对于天津盐商就相对陌生了。谁又知,这座专为乾隆下榻的柳墅行宫,就是出自天津盐商之手。商人们很会算账,把皇帝讨好了,就省得隔三差五往京城里送帖子了。但要想把马屁拍得响,还真是不容易。首先,紧邻天津的北京、承德,都有皇家园林;其次,乾隆爱下江南,对于江南园林也是很熟悉。所以要想建一座叫乾隆喜欢的行宫是很不容易,盐商们绞尽脑汁,花费了大量财力,终于在海河边[六纬路与十二经路至十四经路一带]建起了一座豪华又不失雅致,集南北园林之大成的皇家园林——柳墅行宫。其建筑规模之宏大,是天津历史上仅有的,殿堂亭各达五百多间,并分为两部分,前面为乾隆办公用的殿堂区,后面是休闲用的园林区。五步一景、十步一胜、小桥流水、奇花异草,别有洞天[具体格局见图]

乾隆迫不及待的来到了这座为自己建造的行宫,果然气派非凡,堪称小紫禁城。有了这座行宫后,乾隆来天津的次数更多了,前后八次驻跸柳墅行宫,流连忘返。爱舞文弄墨的乾隆更是亲自操刀,仅书写匾额就有六处之多,楹联十余处。其中如偕乐堂联:苔方绿处阶迎午,花欲开时露润晨。播醇堂联:何处不堪体物理,于斯亦未忘民艰。海棠厅联: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

盐商们的投机成功了,乾隆下旨燕青盐商,还分别向出席宴会的众盐商赏赐了御书福字、貂皮、缎子及荷包等物。能把见多识广的乾隆,哄得如此的高兴的行宫,天下恐怕没有几个。

也许是行宫的建筑意图是投机的缘故,这座中国建筑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型建筑群,仅仅存在了不到百年,就烟消云散了。

乾隆驾崩后,嘉庆即位。一方面,清政府的财力大不如前;一方面,嘉庆以勤俭闻名,从没来过这座行宫。嘉庆六年[1801]天津遭受一场史无前例的特大洪水,柳墅行宫在劫难逃。虽然后来,朝廷拨专款修葺过行宫,但结果只能是杯水车薪。

道光二十六年[1846],清廷决定变卖行宫,一时间社会哗然。谁也不敢买,谁也买不起。这就这样,一座小紫禁城和存于此的《古今图书集成》,渐渐的消逝了……

今天的天津,很少有人知道浣俗亭和柳墅行宫了。连旧址都很难确定,难道这些建筑没有存在过吗?重建基本是不可能的,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把这些曾经拥有过的重新建起来,绝不是梦想,而是当务之急!

 

 

 

 

 

                                                                                       老穆

                                                                                    丙戌年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