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天津记忆(城市人文行) |
http://www.laomu.cdd.cn/upload/79933/{9B6F9595-5B76-48C4-BE3D-36150B59DEEA}.jpg
在三百年前的天津,那时还没有水西庄,但在金钟河畔却有一处名叫问津园的私家园林。园林的主人张霖,是当时津门数一数二的大盐商。读者可能会纳闷“水西庄的查氏是盐商,问津园遂闲堂张氏也是盐商,园林应该是士大夫们的天堂,为什么却成了盐商们私人别墅了呢?”原因很简单,建园林除了要有审美能力,最最主要的还是雄厚的财力作后盾,否则任凭你有惊天动地之才,也只能偏居茅檐草堂,优哉游哉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不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吗? 玩笑归玩笑,园林文化确实是士大夫们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宋以来,一改唐朝的雄魂之风,重文轻武的思想推动着士大夫群体走向历史的巅峰。即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哪一个又不是被冠以儒将的名头呢?中国的士大夫[相当于现在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一面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报复,感动着是历史,一面又以进则兼济天下,退则寄情山水的自然审美意识滋润着人生。我常笑言,中国知识分子的前院是庙堂上的争吵,后院则是园林中的闲适,前院与后院是一体,它们构成了士大夫群体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之所以我们今天对于士大夫群体的看法存在巨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历史在讲述士大夫群体时或偏于政治报复的激情的一面,或偏于退居山水的怡情的一面,并把二者分裂,甚至形成对立。 政治上的得意,表现在衣食住行上的洒脱与高品味。而商人,在中国一直是歧视的,士农工商,居末流。尤其到了宋明两朝,商人在政治与文化上都受到了积压,富可敌国的沈万山与农民起家的朱元璋的关系,生动地说明了我的结论。但这种情况到了明朝中期,似乎起了变化,朝廷已腐朽至极,更无暇顾及士农的利益,商人开始渐渐伺机反扑。他们以经济上的优势,拉拢政治上失意的文人,雇用土地上破产的农民。为了不再沦为末流,商人们一旦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便会积极效仿士大夫,进军政治,修建园林。这也许就是一种历史的反作用吧!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我们自然就不会再对很多大园林的主人的身份耿耿于怀了。张霖就是这种心态的代表,他一方以盐发家[自汉以来,盐铁都是官营,所以历史上盐商大部分都是政治的投机者],一方面大修园林,营造自己的文化品味。问津应运而生了,比水西庄整整早了半个世纪。但作为同一种文化事象,他们却是一脉相承的。当时的问津园,依河傍水,风景独特,园内杨柳垂溪、湖泊假山、小亭方舟、古木怪石、名人字画、凡是能显示文化品味的东西一应俱全。这还不够,张氏族人不甘心自己恣情于此,更招来八方宾客。赵执信、吴雯、方苞、朱彝尊、梅文鼎、沈一揆,文人雅士趋之若鹜,可谓宾客如云,被称为天津的“小玉山”。 张氏结交文人,绝非仅仅为了雇用风雅,他们改变门庭的愿望是真诚的。清代大戏剧家洪升的《长生殿》便是在问津园定稿的。不知您是否还记得,我在写艳雪楼的文章里,提到另一部杰作《桃花扇》的最终付梓乃托佟蔗村的慧眼适英。看来“南洪北孔”的两大戏剧杰作,都与天津文脉有着不可分离的原因。更有甚者,吴雯寄居问津园时,曾发:自己能在家乡依山傍水建造草堂十余间,贮书其中,有楼有亭,梅竹相应,以此种老,此生足矣的地感慨。不料数年后,吴雯回乡,那段感慨被张氏兄弟变成了现实。谁说无商不奸,我说儒商不奸。 问津园内充满了清代前期各派文人的诗文佳作,政治上、文化上的劲敌,在问津园不再对峙。园外的的河水依然淌个不停,园内的佳话却嘎然而止。也许是建园时的花费太多,抑或投机的本性难移,张霖在云南布政使任上,因贩卖私盐被革职抄家,张之子被发配宁古塔。问津园,开始无人问津。好在,水西庄已经悄悄的崛起,难道真的是园外的流水把这里的一切带到了水西庄吗?我看是有可能的!其中原委,您不妨再听我唠叨一二: 水西庄的主人查为义,为了修办教育,把自家在鼓楼以南的一片旧宅土地,赠与盐运使卢见曾,建起书院,名为问津书院。而问津书院的一切开销,都由长芦都转盐运使司供给。一商一文合作,让人很难弄清楚,谁是商?谁是文?卢见曾在《问津书院碑记》里这样解释,问津二字:“孔子之道犹海也,学者蕲至乎道而止。今制义,其津筏也,学者因文见道譬如浮海者正趋鼓楫,候劲风,揭长尺维长绡挂帆席,然后望涛远决……不能得者皆不能得其津者也。”我想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问津书院,对于曾经繁华的问津园一样也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对了,不知朋友对卢见曾这个人可曾熟悉。如果不熟悉,我提一个人,您定会恍然大悟。纪昀,纪晓岚的长女嫁给了卢见曾的孙子,纪卢两家是亲家。后来纪晓岚被乾隆发配新疆,也是为了给卢见曾通风报信之故。 问津书院最大的特色在于,名家轮番讲学,除了科举需要,各更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切磋学问的、增进知识的圣地。 水西庄衰落后,问津书院继续延续着水西文脉,梅成栋在此创建梅花诗社,悼念水西风华。可见,以开放、兼容、广博为主的天津水西文化,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间断的。 相比于问津园,问津书院,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大部分建筑已毁,但教育世人的功能却从未变过丝毫。民立小学堂、津源中学,记录着问津书院的历史变迁过程。 我想,要想知道一个城市的文化精华,不妨沿着历史的脚步去回顾一下源头,答案就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