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穆草堂
老穆草堂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728
  • 关注人气:5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背后的历史之乡音未改鬓毛衰

(2007-02-10 17:20:53)
分类: 天津记忆(城市人文行)
 

http://www.laomu.cdd.cn/upload/79933/{632B3BE1-DC29-4B5E-AA39-689FCF7E74CB}.jpg

 听说重建海河楼的工程已经上马了,心里一时说不出是高兴还是忧伤。不如把自己的感情暂且搁置,向大家介绍介绍海河楼的故事:

海河楼位于三岔河口一带,今天的狮林桥附近,紧挨香林苑[崇禧观],据说也是天津通乾隆老佛爷的杰作!《天津县新志》是这样记载的:“海河楼在三岔河口北岸,崇禧观东,乾隆三十八年建,御题‘海河楼’榜字赐之。”当然,也有些学者持不同看法,在这里暂不予采用。

今天,在天津有一个地名叫望海楼,其位于狮林桥旁。望海楼、海河楼,如此相像,有什么渊源吗?看官莫慌,殊不知,举目望去,不远处还有一座望海寺。三座建筑、三个名字、三段历史,且听我慢慢道来:

天津之所以成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河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其中海河,又是流经天津众河流的必经之入海口,正所谓海纳百川,九河下梢天津卫具有这种气魄。海河经济又以三岔口为中心,漕运的上岸码头,京城以至北方的转运基地。这样的圣地,人文景观自然不会少。其中名震海内的就有估衣街、天后宫、玉皇阁、香林苑、望海寺、海河楼、再远一点还有柳墅行宫、问津书院、鼓楼、文庙、浣俗亭等等。

如果您还记得,我那篇写玉皇阁与香林苑拙作《建筑背后的历史之九九登高望相思》的话,那么对望海楼的来历肯定不会陌生。在这里,我要再补充一点,那座教堂,本不叫望海楼教堂,只是天津人习惯的称呼罢了。不要小看,这一个称呼,内面学问很深,其寄托了一种天津人朴素的民族感情和对自己文化历史的缅怀之情。

先说说望海寺吧。其的建造年代,至今仍未找到一个普遍同意的说法,基本可以算作清初的建筑。它的位置,大概在金刚桥一带,建筑规模十分宏伟。有诗为证:“殿角瞳眬寒日明,凭高迢递见蓬瀛。河分九派门前合,潮送三山槛外迎。烟霭有时浮刹影,霜天无际彻钟声。回瞻宸翰光华著,长使波涛昼夜平。”[乾隆年间的文人查礼所作《望海寺》]多美的诗呀!多美的景致呀!无论是商人、文人还是官宦甚至乾隆,每每到了三岔口,都要不禁下船,登临望海寺上香祈福,顺便来一个登高送目,一览海河胜景,奔腾入海,百川汪洋之势。但见海河两岸,众名园错落而至,好不气派!实乃津门一胜也!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海河楼。除了望海寺,往前走,便会看见一座建筑,它就是海河楼。可以肯定的是,海河楼比望海寺和香林苑建的要晚。海河楼的建造,也是拖了乾隆的福。当时乾隆,每来天津,必来香林苑和望海寺。后来为了方便,乾隆用餐及休息,就在香林苑和望海寺中间建了一座海河楼。再后来,盐商们建起了柳墅行宫,乾隆可谓坐收渔翁之利,步步高升。海河楼的高度绝不次于望海寺以及对岸的玉皇阁,三处高建筑,位于海河两岸交相呼应,形成三角形的三个制高点。见证着天津的繁荣与昌盛!

梅成栋曾有诗云:“萋萋芳草望如烟,沽上潮来水连天。出网河豚三月美,桃花红映酒家船。”[《河楼春望》]。如此的美景,可惜当代人无福消受了。

咸丰八年[1858],英、法以及所谓和事老美国等国的军舰攻陷大沽口炮台后,溯海河而上。侵略者发现了,望海寺、海河楼、香林苑,如此美景,岂能不弃舟登岸。更坏的还在后头了,到了同治八年[1869],法国人把海河楼和香林苑强行拆除,在原址建起了教堂和法国领事馆。几步之遥的,望海楼虽然免于遇难,但亦元气大伤。

之后的天津教案,一把大熊熊的烈火,又把教堂和领事馆给烧了。一段剪不清,理还乱的恩恩怨怨,远没有结束……

光绪二十三年[1897],法国人又强迫清廷重建了教堂,海河楼的希望再次破灭。没过几年,望海寺可能是因为过于孤单的原因,开始荒废了,谁也不愿意到这里来上香。因为几步之遥处就是国耻之地!这里还有一段传说,说寺里的僧人也染上了紧邻教堂的蛮横气,谋杀了外来僧人,之后被政府治罪,该寺被查封。

1918年由于海河扩道,望海寺被我们自己拆除了。当时人们和现在一样,对文物动不动就迁移,王海寺被重建于八里台,青龙潭附近。但望海寺,没了海河与同伴,没几年就渐渐干涸了。八十时代,我们在修中环线时,无意中发现了望海寺乾隆御赐诗碑,从此望海寺再次浮出水面。

今天,天津人随口都能说出,望海楼的位置。但知道望海楼,望的是什么的,已经渐渐的少了。人们开始在对岸,重建海河楼,工程是指日可待的。但在我们民族心底重建传统的工程,难道要遥遥无期吗?

 

 

 

 

 

 

 

 

 

 

 

                                                                                                    老穆

                                                                                                   丙戌年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夏已逝
后一篇:文以载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