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背后的历史之九九登高望相思

(2007-02-08 15:03:37)
分类: 天津记忆(城市人文行)
 

http://www.laomu.cdd.cn/upload/79933/{075003D6-7468-4269-8AA2-E29BD8545C54}.jpg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寄托了中华民族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和那浓浓的缅怀之苦。据我看来,写这首诗时,王维肯定是凭栏而望,顿生感触良多,美酒一杯,却不觉丝毫甘甜,满腹的苦楚无处去诉,只能遥望家乡与亲人,寄托斯情。呜呼,中国人,把登高作为节日的礼俗,以求驱邪、步步高升之意。然而,我们却又怕登高,登高远望,天地悠悠,孑然一身,何以安身?何以立命?更奈何,民族国家之前途大义渺渺,环顾四周,犹如一叶扁舟逆流而上,恰逢狂风暴雨,巨浪滔滔,何足以怨哉!

在古老的天津,每逢佳节[重阳节],人人三三两两,匆匆而行,汇入人流,梭梭于市,好不壮观!他们要往哪里去?试图拦住一位行人问讯,但当您融入这片人流的那一刻起,答案就已经有了——玉皇阁。

天津是个水路城市,两岸买卖兴隆、商家林立,市区内既没有山,更没有可以一览无余的高楼厦宇。想要登高,只能去位于老城厢的鼓楼,或小直沽的玉皇阁。然而人们大多是情况下,都会选择后者。为何?玉皇阁位于小直沽,紧邻三岔河口,门前海河水滔滔不绝,身后是商市人流穿梭,更有天后宫为邻居。真是上可登高望远,下可游街穿市。此其一也;更重要的是,玉皇阁是一座道教观宇,除可以满足人们登高的愿望外,还可以祈求神灵为家人子孙驱邪避灾。

今天玉皇阁,早已不是海河上的最高建筑了,也没了以前络绎不绝的游人,孤独的屹立在古文化街上,与天后宫形成鲜明的对比。残檐虽陋,犹可为史。曾经的辉煌,依然清晰可见。

关于玉皇阁的建造年代,历来是个广为争议的话题。《天津县志》上写的是明万历五年[1577],但在阁顶上挂着的“千秋带”[历次重修的记录],中却发现了写有“宣德丁未年”[1427] 和“弘治二年”[1489]的两次记录。颇耐人寻味。据此有很多学者认为玉皇阁建于宣德年或者更早。我对此,也有一点所谓的想法。根据玉皇阁主持道人胡承勋[1884年~1964]回忆,玉皇阁的前身是一座叫三官庙的道教寺宇,并有“小直沽三官庙重修玉皇阁”的木函书[已佚]可为证。要是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玉皇阁很有可能就是当年三官庙的主体建筑,阁顶上的“千秋带”也就可以解释了。玉皇阁的建造年代恐怕还要向前推一下,最早可以到元代泰定三年[1326]以后,也就是天后宫的起始年。因为考察元代天津[即海津镇]建造天后宫时,并没有相关记载说在旁边还有一处道教寺宇,当年的三岔河口也没有关于三官庙的记载。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做一个推测,三官庙建于元泰定三年到明宣德丁未年之间,天后宫之后,且既有可能是天津建卫时,三官庙才被拆除的,后来又以玉皇阁为主体兴建起现在的新观宇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而已。

玉皇阁与天后宫紧紧相邻,同属道教,一阳一阴,形成同一文化体的两个分支。每逢年节,善男信女,纷纷前来,天后宫、玉皇阁门前人山人海,俨然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画面。大家知道,天后宫里不仅共有天后,关帝、药王皆存,而玉皇阁里供的主神是玉皇,为道教最高神,而二者却能不分尊卑,和睦相处。我们不难看出中国道教确实是一种世俗性极强的宗教,从另一个侧面可能看出天津文化的张力和包容性。

当然玉皇阁以其天然的优势也开创出了自己不同于天后宫的一面,即祭星、攒斗、登高等民俗性极强的传统祭祀祈福活动。康熙年间,恭亲王也曾登临玉皇阁,并亲书“清徐阁”匾额一方,更为玉皇阁增添了些许皇家气派。大概正在此时,依旧前来登高望远的官员和民众,在自己的视线中忽然发现,对岸崛起了一处清烟渺渺的新园林,这就是香林苑。

殊不知,这座园林,也是道观,主人就是近邻天后宫的道士李怡神。李道士能诗善文、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并广结天下名士。在中国,道士与僧人都是士大夫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也深深被染上了道家与佛教的色彩,所以道士与文人自古就是一对文友雅士。

也许是因为天后宫太吵闹,无法接待大批的文人。李道士决定就在天后宫对岸建一座新道院,风格上追求的是道家美学中天人合一。道院建成后,花树成林、奇山怪石、雅乐渺渺、文人皆至。苑主人还自己开垦了十余亩的菜园,招徕仙鹤群群。真是一处人间仙境!

乾隆巡幸天津时,多次来到香林苑进香,并御书“崇禧观”,园内其它匾额、石碑、楹联,也都是乾隆承包。在天津历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到另一处,能聚集如此之多的皇室真迹的园林,哪怕是水西庄。

天后宫、玉皇阁、香林苑,三处道教建筑,形成依水相连、隔河相望的三角形文化带。前两者代表着亲民的世俗性,后者代表着清幽的高雅性。

清初的天津,园林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香林苑、水西庄、艳雪楼、问津园皆依水而建,传承着天津文脉,弘扬着中华文化。

今天,再次登上玉皇阁,一眼望去,香林苑不见了,望海楼教堂拔地而起了,道教变成了天主教。这难道是海市蜃楼?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香林苑被法国人占领。并于同治八年[1869],将香林苑强行拆除,建起了天主教堂和领事馆。园中的仙鹤,纷纷徘徊空中不愿离去。但终究还是去了,承载了香林苑的兴与中华民族的耻,渐渐远去……

也许是乾隆老佛爷龙颜大怒,抑或是风声鹤唳激起了人民的愤怒。一把大火,在望海楼处烧起,老百姓们望着熊熊烈火,眼睛里却展现出香林苑的清烟渺渺。此时仙鹤可能就在天上观看。

香林苑被强行拆除,是罪恶的行为,望海楼教堂现在已经成了天津又一处名胜古迹。面对于此我的感情不知是喜是悲,但转念一想,那个罪恶的年代已被永远葬在了那熊熊烈火之中。如今的望海楼,无论是作为赎罪还是骄傲,他都属于了我们的城市。这才对得起眼前的海河,海纳百川的心态,属于天津人!

若干年后,当历经沧桑的玉皇阁被复原,牌坊、山门、大殿、清虚阁、配殿、钟鼓楼、六角亭。新的三角形,就形成了,两个道教寺庙,望着一处天主教教堂,将是什么景象?

答案就藏在那静静地,静静地流淌着的海河深处。河水正为我们讲述着,700百年天后宫、600年玉皇阁、300年的香林苑、150年的望海楼的故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

http://www.laomu.cdd.cn/upload/79933/{7A55BBCE-662A-4455-BF33-F6D2528999D3}.jpg

 

                                        老穆

                                                                                                   丙戌年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由四谈起
后一篇:夏已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