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赋闲赋

(2007-01-20 15:50:47)
分类: 人生漫步(我思故我在)

赋闲赋 

晋朝潘岳辞官在家作《赋闲赋》一篇,从此赋闲一词得以传世。为此,我特意翻阅了一些诗文集子,试图寻找此赋,然终无所获。索然之余,恰好自己亦正是赋闲之身,不妨调侃一番。

有典可鉴,赋闲非失业,乃待业,或再择业,中国人习惯称其为隐。是古代士大夫们,兼济天下的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而已。借用范文正公的几句话来概括赋闲之本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便沉淀在中华民族脊梁内永恒的铿锵之声!

进亦忧,退亦忧。进则仕,退则隐。中国知识分子们就在这一进一退中实现着自己忧国忧民的伟大报复。从另一个层次来讲,这也是一种民族的悲剧意识。不要以为,我中华文明能绵延至今,乃历史的侥幸、西方的容忍,要知道为此我们所付出的是无数生命的尊严与历史的宿命。

 历史上有一种怪现象,很多大人物的生平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并非建功立业,而是赋闲时期的隐居生活。

太公望吕尚者,也就是《封神演义》中的助周伐纣的姜子牙。关于他的身世《史记》中是如此记载的“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周朝建立后,太公被封到了齐,“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直至春秋战国之交才被田氏篡权。成王时的统辖千里、管仲的施政的基础、《阴符经》、《素书》的有无等等,在太公身上的丰功伟绩真是数不胜数。当历史的长河激荡了三千年后,漭漭间,我们看到的太公形象却依然是那位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生的垂钓者。而岸边上的太公,恰恰处在一生中最不得志的时候。身逢乱世,七十多岁仍无所依,却还泰然自若,可谓古今赋闲时间最长者。

范蠡者,越王勾践复国之重臣。当初吴王夫差为报父仇,欲兴兵伐越,勾践闻之,坐立不安,下令先发制人。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形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最后落得个国破家亡,身陷囹圄,悔不当初。帝王的架子早已不见,岌岌若丧家之犬,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并不记恨,发而积极献计,运筹帷幄,导演了一出卧薪尝胆,复国复仇的好戏。最终,不仅使勾践平安回国,更将不可一世的夫差置之死地。可是,大家熟悉的范蠡,却不是这个筚路蓝缕的辅国忠臣,而是那个与西施泛舟于湖上的逍遥形象。呜呼!范蠡的结局到底怎样呢?当功成名就时,范蠡选择的却是归隐,并留给后人一句千古名言:“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颇具道家风骨,以致让后世的张良得以效仿。范蠡走了,从此不参与政治,当起了富甲一方的巨商,自谓陶朱公。这比起吕不韦的由商入政不知高明了多少倍!就连太史公都不得不称赞其为:“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难怪后人,给他找了一位倾国倾城的西施为伴。我想一方面是为了嘉奖范蠡的杰出智慧,另一方面也是为西施被国人溺死而抱不平吧!我们不妨假设,范蠡是眼见西施被溺死后大彻大悟的,要是真如此,范蠡趋舟于湖上也许正是为了寻找西施的冤魂,相伴终生。但不论如何,范蠡被评为古今最聪明或最有艳福的赋闲者,应当之无愧!

诸葛亮,字孔明。据《三国志》记载:“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沈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后来刘玄德三顾茅庐,孔明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与其早年的游历生活不无关系。出山后的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况复汉室终其一生,但最后还是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有人指责诸葛亮,明知天下三分,还要主动进攻中原,劳民伤财,是其悲剧的原因。窃不以为然,试想蜀地乃腹地,前有刘邦韩信的明修践道、暗渡陈仓,后有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若坐以待毙,定将不能久存于世,唯有主动出击,以苟延残喘。可见,诸葛亮不惜背负千古的质疑声声,以一人之力独于天争,堪称英豪也!但不容否认,诸葛亮一生中最悲惨之时,是《出师表》;最得意之时,便是其在赋闲时的隆重对。所以,我们评选诸葛亮为古今最辛劳的赋闲者,亦应名至实归!

至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赋闲,我自不必多说。给他个古今最逍遥的赋闲者,应不为过!

本来想谈谈自己赋闲的感受的,却信笔谈起古人,自觉忝列其中,我还是找工作去吧!诚然,像这样的赋闲时间,人生恐不能再得。忽然想起 郭沫若先生的一句话:“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用这句话来响应范文正公,再合适不过了。

历史中虽然弥漫着硝烟,但历史的创造者们却唯独喜欢宁静。

 

 

 

 

 

 

 

 

                                              老穆

                                           丙戌年季夏

                                               赋闲在家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